1. 引言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时期,基督教曾两次入华,而伴随着基督教进入中国,一小批基督教相关词汇也进入了汉语。
最早关注此类现象的是张清常(1993),他在《说“礼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一例》中考证了“礼拜”一词如何引进汉语 [1]。向荣的《论利玛窦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贡献》(2005)则考察了《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利玛窦最早使用过的词语 [2],这一研究较为系统和宏观,但其范围不仅包括基督教相关的词语,还有一些数学、天文等方面的词语。相关研究还有王铭宇《明末天主教文献所见汉语基督教词汇考述》(2013) [3]、马倩《明末清初入华传教士的汉语词汇创制研究》(2015) [4] 等。这些研究关注了进入汉语的基督教词汇,但对基督教词汇进入汉语的过程没有进行系统描写,对于历史上被淘汰的基督教相关词语关注不够。
本文将依据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5] 所收录的基督教词语的统计,从数量和构词方式两方面对17世纪以来进入汉语的基督教词语进行梳理,并对“多词同义”现象进行考察,以期更加清晰地呈现基督教词语在华发展、演变、传播的过程。
2.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基督教词语的年份分布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后文简称《词源词典》)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词源词典,由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写。它参考200多种文献,收录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语新词,例证丰富。我们之所以选择这部词典作为研究材料,一方面是因为《词源词典》收录了大量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另一方面词典中给出的例证和出处也为我们梳理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力的支撑。本文将《词源词典》给出的例证的时间作为某一个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的最早时间,梳理基督教相关概念在华传播的历史过程及趋势。
“基督教”一词在中国大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包括罗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对应英语词“Christianity”;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其中罗马公教又称为“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正教又称为“正统大公教会”、“东正教”等。
本文所研究的词语是根据广义概念来选取的。在选定《词源词典》中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时采用的标准主要是:
1) 词条解释中有“基督”、“耶稣”、“天主”等明显特征的词语。如“三位一体”的解释是:“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神的性质为圣灵。虽然父子有别,而其神的性质融合为一,所以叫三位一体。【英】Trinity。”很明显“三位一体”是与基督教直接相关的词语;
2) 词条解释中虽不包含“耶稣”、“基督”、“天主”等词,但根据常识或经过查阅资料后可以判断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如“守护神”一词的解释是:“被奉为特定范围或领域加以看守、护卫的神。【英】patron deity。”词条解释中并未提及基督教,但经过查询可知,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米兰大主教圣·安布罗斯就是养蜂人的守护神,因此我们也能够确定“守护神”是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
3) 词条解释中虽不包含“耶稣”、“基督”、“天主”等词,但相关或相似词语的解释有明显基督教特征的词语。如“礼拜日期”的解释是“星期”。例如:‘礼拜日期亦以七日为例。’(1856年,地球说略,6背)”,不包含明显基督教特征的词,但与其相关的词语“礼拜日”的解释为:“星期天。例如∶‘大英国人因事上帝救主耶稣,每七日有瞻礼拜,平素丧尽良心的人,犯神天之律例,任意礼拜日之际,恋酒放恣,是以良民已经伏禀大英国之公会。’(154页,1834年,东西洋考,92)”。可以看到,“礼拜日”一词与基督教相关,因此我们认为“礼拜日期”一词也是基督教相关词语。
根据以上标准,《词源词典》中共检索出168个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year distribution of Christian terms in An Etymological Glossary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Words
图1. 《词源词典》中与基督教相关词语的年份分布
可以看到,进入汉语的基督教相关词语数量在17世纪初和19世纪中叶分别形成了高潮,这与当时基督教入华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
明末清初形成了基督教入华的第三次高潮,这一时期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传教士来自欧洲,较为知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毕方济、南怀仁等。他们采取文化适应策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都产生了推动作用。
十九世纪,英国伦敦宣教会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他翻译并出版了《圣经》,取名为《神天圣书》;此后,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都大规模派传教士来华,形成了基督教入华的第四次高潮。这一时期入华的主要是新教,到1921年,我国基督教教徒数量已达到二百多万 [6]。这两次基督教入华高潮与17世纪初和19世纪中叶基督教词语数量的陡增是对应的。
从文献看,《职方外纪》(1623年)和《海国图志》(1852年)中出现的基督教相关词语数量最多。《职方外纪》是我国首部用汉语编著的简明世界地理著作,1623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书中介绍了五洲(将南美洲和北美洲算作了一个洲,未涉及南极洲)、四海和世界主要国家的概况,还绘有世界地图和各洲洲图。在介绍每个国家的概况时,编者基本上都介绍了该国的宗教情况。《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是近代中国主张“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1840年年中英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失败让他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己经无法支持中国的继续发展、闭关锁国是阻碍中国继续发展的阻力,于是他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编写了《海国图志》。该书介绍了西方科技、历史、地理、政治情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书中第七十一卷专门介绍了南洋和西洋的宗教,对基督教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天主教总名为克力斯顿教,亦分三:一加特力教,乃意大里亚所行天主旧教;一额利教;一波罗特士顿教。则诸国所后起,大都有不供他神,而尚供天主偶像画像,及礼拜前贤生日者。有一切不供,惟敬天者。有供十字者,有不供十字者……”
《职方外纪》对世界宗教的介绍分散于对各个国家的介绍当中,而《海国图志》对世界宗教的介绍则相对集中,这两本著作中关于基督教的词语都非常丰富。
对比《职方外纪》和《海国图志》作者的身份,我们发现,到19世纪,系统向中国介绍外国文化和世界概况的主体由外国传教士转为了中国知识分子,这样的转变反映出中国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办法的历程。
3. 《词源词典》中基督教词语的构词方式研究
从构词方式上来看,在《词源词典》收录的168个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中,意译词占64.29% (108个)、音译词占8.33% (14个)、半音译半意译词占10.71% (18个)、旧词新用占16.67% (28个),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
意译词是借鉴外语词的意义,用汉语的词素和构词法产生的外来词。如表示“上帝”的词语有“真神”、“圣神”、“神天”、“天父”、“救世”、“造化主”、“造物主”等,这些词语均为意译词。音译词即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如“巴礼”(意为“神父”),是由西班牙语词“padre”音译而成的;又如“阿治弥涉”(意为“大主教”),是由英语词“archbishop”音译而成的。半音译半意译词就是将原词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的外来词,如意为“基督教”的“克力斯顿教”,词源为英语词“Christianity”,“克力斯顿”为音译结果,“教”则是使用了汉语中表示类属的语素;又如“波罗特士敦教”,意为“耶稣教”,词源为英语词“Protestantism”,由音译部分“波罗特士敦”加上汉语中表示类属的语素“教”而成。还有一部分汉语旧词,因为在意义上有相近之处,被注入基督教中的概念 [7],这样的方式本文中简称为“旧词新用”,如“教师”一词,原指教授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后一度指“教士”,词源为英语词“priest”。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word formation
图2. 各类构词方式占比
总体来说,《词源词典》收录的基督教相关词语中,通过意译方式进入汉语的词语占比最多,其次是旧词新用和半音译半意译词,单纯音译词占比最少。我们认为不同构词方式的占比情况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历史背景和汉字的表意性有关。
首先,传教士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会影响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后的呈现方式。相较于音译,意译和旧词新用两种方式更容易适应中国文化,在表意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选择这两种方式更有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
其次,汉字的表意特征也是构词方式的一个影响因素。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以及形声字的义符能传递概念意义或概念意义所属的范围。从而使它具备跨地域性和跨时域性。相比之下,音译词就很难通过字形直接表达意义。因此,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的中国,选择意译方式更有利于基督教文化的传播。
此外,在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的过程中,旧词新用的方式一度成为一种趋势。在基督教相关词语进入汉语之前,汉语中已有与其他宗教相关的词汇,而宗教之间的相通之处(比如都有宗教场所、教职人员等),就成了基督教词语借助旧词新用的方式进入汉语的基础。同时这一方式无需另造新词,相对来说成本较低。比如,“庙”、“庙宇”等词可以帮助“教堂”这一概念进入汉语,从而被大众理解。
而使用音译方式的词语,大部分是“耶稣”、“基督”、“天主”等专有概念,这些词语所指称的对象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而像“十字架”、“教堂”这类概念,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汉语表达形式,对应的音译形式就较少。
通过统计,我们还看到,19世纪后期之后就几乎不再出现新的与基督教相关的音译词了,而通过意译和旧词新用的方式进入汉语的基督教新词则一直到20世纪还有收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选择构词方式时,翻译者更多地关注其表意性,单纯的音译形式大多被取代或被淘汰。
4. 《词源词典》中基督教词语的“多词同义”现象研究
除了构词方式,我们还关注到,一些与基督教相关的概念在进入汉语时曾有过不同形式,例如英语中的“devil”这一概念在进入汉语时,有过“敌播伊”的音译形式,也有过旧词新用的形式“魔鬼”;又如“church”这一概念,在汉语中有过“教堂”、“教馆”、“礼堂①”、“圣堂”、“庙”、“庙宇”、“袄祠”、“塔庙”、“会堂②”、“殿堂”、“瞻礼殿堂”共11种词语形式,其中“教堂”、“圣堂”和“瞻礼殿堂”是意译词,其余形式是旧词新用。
经过统计,《词源词典》中与基督教相关且有不同词语形式的概念有33个,所对应的词语共135个,这些词约占本文统计词语总数的80.36%。可以说,基督教相关概念在进入汉语的过程中,大多有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词语形式。
虽然这些概念曾经有过不同的形式,但最后只有少数形式能够保留下来并进入普通话。判断一个词是否进入普通话,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8] 是否收录为标准。在我们统计的这135个词语中,只有35个进入了普通话。本文列出了一部分较为典型的基督教词语“多词同义”现象,其中进入普通话的词语通过下划线来表示,详见表1。
Table 1. The phenomenon of “multi-word synonyms” of some Christian terms in An Etymological Glossary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Words
表1. 《词源词典》中部分基督教词语的“多词同义”现象
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形式被沿用或被淘汰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1) 音译词及半音译半意译词几乎都被淘汰了。在未被淘汰的词语形式中,只有“耶稣教”是半音译半意译词,其余17个半音译半意译词以及全部12个单纯音译词都在使用过程中被淘汰了。这一现象与上文“相较于音译,意译和旧词新用两种方式在意义的可理解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更容易适应中国文化”的结论相吻合。
2) 大部分旧词新用的形式被淘汰了。采用旧词新用方式的24个词语中有19个被淘汰,进入普通话的只有“礼拜日”、“宗教”、“道院”、“教士”、“魔鬼”5个词。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有不少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采用了“旧词新用”方式进入汉语,这对帮助中国人理解基督教起过积极作用,但实践也证明,这类词语的生命力并不很强。在后期阶段,这一方式也可能带来问题。首先,当一个词语承担过多的义项,就容易造成意思的曲解、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成本,同时过多的义项也不符合词语的发展规律,当一个词语承担的义项过多时,其中的一些义项就可能分离出去。其次,当民众对基督教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在交流中就需要将基督教概念和汉语中原有的概念进行区分,这时候“旧词新用”的方式反而成了“障碍”。此外,基督教与在华的其他宗教之间虽然有共通性,但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彼此之间的思想体系不同,不同的宗教思想通过不同的表述形式来呈现,基督教相关的词汇就是一种重要的表述形式;从教义上说,基督教又是排他的,这也使得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不能完全适配同一套词汇系统。因此,大部分旧词新用词语都在使用过程中被淘汰了。
3) 在影响力较强的文献中出现的词语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今天仍在使用的35个词语中有8个集中出现于《职方外纪》,分别是“上帝”、“天主”、“天主教”、“正教”、“圣母”、“神父”和“教皇”、“造物主”,还有6个集中出现于《六合丛谈》,分别是“旧约”、“新约”、“圣子”、“圣父”、“传教士”和“教士”。《职方外纪》是第一部用中文编写的世界地理著作,有开创性的意义;《六合丛谈》是英国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1857年在上海创办的综合性新闻期刊,它是首份通过市场面向大众发行的报刊,当时上海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也使它影响较为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影响广泛的书籍、报刊所使用的词语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4) 双音节词更容易被接受。汉语曾经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变的过程,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 [9]。基督教词语进入汉语的过程也呈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在进入现代汉语的35个词语中,有24个为双音节词。不过,“洋经”(指圣经)、“神风”(指圣子)等词,虽然是双音节,但表意模糊,在使用过程中也被淘汰了。因此我们认为,在遵循双音节化规律的基础上,表意明确的词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词源词典》中收录的基督教词语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进入汉语的基督教词语的历时分布与基督教入华的过程直接相关,以意译为主的构词方式与传教士选择的文化适应政策和汉字的表意性有关。我们还通过对“多词同义”现象的梳理,总结了基督教词语在竞争中呈现出的一些规律。
基金项目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B21BZ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