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索
On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需要完善和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生态素养和生态文明教育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further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basic cont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build a reasonabl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to clarify the objectiv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deeply study Xi’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rough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eachers’ ecological literac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bility, so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文章引用:张莉清. 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7): 1525-152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7243

1. 引言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高校设置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保护等生态环境科学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有些高校开设生态文明通识课程,部分高校深入挖掘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还有不少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应对策略。

2.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涵盖了人类很多方面的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高校设置的所有课程都包含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内容,但由于不少高校不是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环境相关专业的外,其他专业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生态文明通识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公共课程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也往往不被重视。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整个教育体系中还相对薄弱和不足,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整体比较淡薄,生态文明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近年来,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呈现出“认同度最高、知晓度次之、践行度不足”的特点 [1]。大学生大多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对生态文明的涵义、环保法律法规、能效标识、生态环境问题等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都不太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2.1. 推进生态科学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为依托。大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对国内外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危机有所了解,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一定的认识,但除了生态环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普遍匮乏,生态文明行为能力普遍较弱。基于此,高校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阐释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污染物扩散规律、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科学素养,这对于他们认识生态科学规律,今后研究如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积极有效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2. 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2021年1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培育生态道德”。当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欠缺,这不仅体现在部分大学生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花草、浪费水电等,还表现在不和谐异类文化如“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的屡禁不止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公德和环境伦理观念,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多个方面践行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2.3. 扩展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必须实施生态法制教育。通过生态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生态法制观念。我国是生态环境立法较多的国家之一。而大学生整体生态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符合。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熟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特别应熟知重要法规的立法目标、内容体系和保护对象,知晓各种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处罚标准,懂得法律法规赋予的基本权利,掌握如何在环保行动中正确地履行个人的权利及义务,提高生态维权基本意识 [3]。

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强生态文明教育

从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高校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教育课程不太现实,只能在相关的课程中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各门课程中都含有生态文明的内容。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高校思政课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是一种泛泛的浅层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3.1. 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时数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规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态文明教育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只有目标正确,才可能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确立正确的方向,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学者们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广泛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自觉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力戒奢侈浪费,把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进一步转化为行动自觉,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那么,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应该与此保持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与使命意识,自觉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规定教学时数是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各门思政课都包含有生态文明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教材的第十章第五节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的第十章第一节都有这方面的专门介绍和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蕴含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方面的理论。生态道德、生态法制等则可列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总学时数以及各门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时数进行具体规定,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公共课优势,普及并强化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有益于各门思政课进行各有侧重、互相配合、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教育为1个学时。依托这门课,重点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讲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生态环境较好的表象背后的逻辑,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只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到足够发达的程度之后就可以解决的纯技术性问题,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以及伴随的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帝国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被迫成为环境灾难和社会灾难的最直接、最沉重的承受者。克服生态殖民主义,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的反生态,反公正的逻辑 [4]。生态危机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是全球化时代解决生态问题的正确选择。

3.2.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生态观,借鉴和超越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高度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全球范围内来深刻思考和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核心要义体现在“八个观”。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因此,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高校思政课的题中之义。教学中,不能仅仅是对思想内涵做简单解读,还要进行学理上的阐释,并结合实践案例,使学生真正懂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党的十八来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3.3. 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目前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一般以课堂灌输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讲授的学时有限,不能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必须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掌握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接受生态法制教育,培育生态道德,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门思政课程线上平台的建设,充实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补充,使大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门思政课程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对比中真实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举办生态文明方面的演讲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的调研和科研工作。

开设专题报告。聘请校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某一领域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到学校开设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发展前沿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措施。邀请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到学校作报告,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推动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4. 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相关行为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否接受过系统生态文明教育学习或培训关系到课程开设的广度、深度及质量。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兰特在1987年指出的,教师在协助实现全面的社会转变,谋求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者一个关键的角色。

目前高校绝大多数教师是在缺乏生态文明新观念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除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外,多数教师生态科学知识贫乏。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一般侧重自然科学层面的知识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的构建和提升。思政课教师大多是人文社科教育背景,缺乏一定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讲授,多半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生态文明教育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要建立高水准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民教育,是终身教育。教师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施教者,也是受教者。高校组织教师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系统研究,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定期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专题研习会、现场交流会,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为教师开辟培训渠道,提供必要的进修和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生态科学素养,使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跟进和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理论问题,引发教师对本学科所蕴含生态文明因素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找准生态文明教育切合点,力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此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教师从事生态文明方面的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下,高校应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为社会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人才。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完善和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是使全体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实可行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生态素养和生态文明教育能力,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龚克. 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责任 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8): 1-5.
[2] 杜昌建, 杨彩菊.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143.
[3] 吴岚, 董云吉.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1: 134-135.
[4] 张剑.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 153-155.
[5] 秦书生.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