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药民族药药材质量,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密切相关,并受基原、产地、种植、采收、产地加工和贮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1] 。其中,采收期直接影响着药材的质量与产量,历来备受学者重视 [2] [3] [4] 。如杨欣欣等以金银花中绿原酸、木樨草苷等有效成分的含量为指标,确定了金银花花蕾期为最佳采收期 [5] ,毛淑敏等以多糖含量为指标,确定了金银花的最佳采收期为二白期和大白期 [6] ;席鹏洲等对红花的浸出物、羟基红花色素A以及山奈酚进行含量测定,确定一天内红花最佳采收时间为11时之前和17时之后,同时分析得出红花在整个采收期内越到采收后期,采收的红花质量越佳 [7] 。
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 Franch)又称云南鼠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贵州等地。其性平,味辛、苦,归肺、肝二经,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 [8] 。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滇鼠刺含有的2–芳基苯并呋喃类成分表现出潜在的抗氧化和抗肝癌潜力。如代表性成分Iteafuranal A清除DPPH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23和0.34 mg/mL;抑制SK-Hep-1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6.013 µM [9] [10] 。这表明,2–芳基苯并呋喃类成分是滇鼠刺的潜在药效组分,极具开发价值。然而,关于该类成分在滇鼠刺植物中的积累规律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代表性成分Iteafuranal A为指标,建立Iteafuranal A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完成了6个批次不同月份采集样品中Iteafuranal A的含量测定。旨在通过Iteafuranal A含量随月份的变化趋势分析,初步明确滇鼠刺的最佳采收期。
2. 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
LC-2030C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HH-4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智博瑞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B-3200DT超声清洗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S1050DU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BSM-220.4电子天平(上海卓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2. 材料
Iteafuranal A对照品(实验室前期分离);实验用滇鼠刺均采自于贵州中医药大学后山,采收时间见表1,经贵州中医药大学王志威副教授鉴定为虎耳草科鼠刺属植物滇鼠刺。甲醇为色谱纯(美国TEDIA试剂公司);醋酸为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分析用水购于华润怡宝饮料有限公司。

Table 1. Information of Itea yunnanensis
表1. 滇鼠刺样品信息
3. 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色谱柱:ZORBAX SB-C18柱(5 µm, 4.6 * 250 mm);流动相:0.1%醋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0~17 min, 20%~72% B; 17~35 min, 72%~82% B; 35~36 min, 82%~20% B; 36~45 min, 20%~20% B);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06 nm;进样量:10 µL。理论塔板数按Iteafuranal A计算不低于98022。
3.2. 溶液的配置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Iteafuranal A对照品5 mg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0.2212 mg/mL的对照品溶液。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滇鼠刺粉末0.5 g,精密称定,置于圆底烧瓶中,精密移取提取溶剂甲醇7.5 mL,称定重量,60℃下,加热回流提取1 h,冷却后补重,过滤,取续滤液2 mL置于5 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过0.22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
3.3.专属性实验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进样,在该色谱条件下,供试品中Iteafuranal A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与邻峰分离度大于1.5。说明该方法专属性良好,色谱图见图1。
3.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量取“2.2.1”项下对照品0.2 mL、0.4 mL、0.8 mL、1.6 mL、3.2 mL、6.4 mL置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并定容,按“2.1”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以Iteafuranal A浓度(mg/mL)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Y = 35747106.63X − 104297.5 (Y为峰面积,X为对照品浓度),R2 = 0.9981。Iteafuranal A在0.042~1.42 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3.5. 精密度试验
取“2.2.1”项下对照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连续进样6次,测得Iteafuranal A峰面积的RSD为0.2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a) 对照品溶液
(b) 供试品溶液
Figure 1. Specific experiment
图1. 专属性实验
3.6. 稳定性试验
按“2.2.2”项下的操作制备滇鼠刺供试品溶液于室温下放置0 h、2 h、4 h、6 h、8 h、12 h、24 h后,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进样分析,测得Iteafuranal A峰面积的RSD为0.42%,表明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性良好。
3.7. 重复性实验
按“2.2.2”项下的操作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进样分析,测得Iteafuranal A峰面积的RSD为1.13%,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该批次样品的平均含量为0.088%。
3.8.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滇鼠刺粉末6份,每份0.25 g,含量按0.088%计算,精密量取0.111 mg/mL的Iteafuranal A对照品2 mL,分别加入到6份样品中,按“2.2.2”项下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进样分析,计算回收率。结果Iteafuranal A平均回收率(n = 6)为100.4%,RSD为1.02%,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2。
3.9. 不同采收期样品含量测定
按“2.2.2”项下的操作制备不同月份的滇鼠刺供试品溶液各两份,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进样分析,并计算含量。结果见表3、图2。

Table 3. The results of content determination
表3. 含量测定结果

Figure 2. The results of content determination
图2. 含量测定结果
4. 讨论
2–芳基苯并呋喃类成分是滇鼠刺中潜在的抗氧化和抗肝癌活性物质,极具开发潜力。本研究以其代表性成分Iteafuranal A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基础,分析Iteafuranal A的含量随月份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滇鼠刺中Iteafuranal A含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月份时达到峰值。因此,初步确定1月份为滇鼠刺的最佳采收期。
植物中的同类成分往往具有相似的积累与代谢规律 [11] 。因此,Iteafuranal A的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芳基苯并呋喃类成分的变化趋势。这就意味着基于最佳采收期采集样品开展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有助于从中发现结构多样性的2–芳基苯并呋喃类成分,为相应先导结构的提供和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60764);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择优资助项目(GCCRCZYZZ-2021-07);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GZYDCHZ-2017-23)。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