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或者涉及动物的词语及表达(百度百科)。动物自古便与人类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不断驯化,贯穿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动物词汇更是在人类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动物词汇以动物形象为依托,不仅可以利用动物的特点形象地表达出事物的特点特征,还可以传达某种感情 [2]。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形象,其表现力,说服力人尽皆知,人们也经常用其象征意义来抒发情感。英汉文化中,由于同种动物在生活习性,外貌特征方面大致相同,所以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也相似,但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存在差异,大部分动物词汇被赋予的寓意会体现出浓重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差异明显,对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造成障碍。认知语言学,作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其中的隐喻理论为分析英汉互译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3]。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对动物词汇的翻译展开研究,但只涉及到十二种动物中的一部分,鲜有针对所有生肖动物词汇隐喻特征的文献分析。
本文在隐喻的视角下,对中国十二生肖动物的寓意进行对比剖析,析出该类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点,归纳其隐喻特征和产生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动物词汇的翻译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
2.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范畴较为广泛,包含多种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涉及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4]。在认知语言学范畴中,隐喻是人类思维中最重要的特征。在结构上,隐喻由“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组成 [5]。由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习惯,隐喻又具有类别。束定芳(2000: pp. 54-55)认为,语言中隐喻分为四类:1) 拟人化隐喻;2) 动物隐喻;3) 从具体到抽象;4) 通感隐喻 [6]。动物概念隐喻就是用表示动物实体的词语将抽象概念映射到与我们本身经验有关的实体和物质上,即将模糊、抽象的感情、思想、心理状态等化为有型的实体 [7]。
2.1. 隐喻的定义
隐喻又称暗喻,是在了解、感知、理解了一个事物的前提下,用另外一种事物进行补充描述、替换的手法。一个事物在它具有与另一事物的相似点,可以理解该事物,单独表达这一事物时,就可以用作隐喻 [8]。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并认定隐喻属于一种修辞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开始兴起,研究重点放在句子层面 [9]。现如今,对隐喻的研究角度多样,研究理论也逐步深入,向着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袁晖在其描述比喻修辞的专著《比喻》中指出:隐喻作为比喻手法的一种,其内部的关系是不明显的,运用的双方虽然本质内涵不同,但是相似的 [10]。也就是说,隐喻可以作为一种帮助读者进行认知的特殊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作者思维方式的修辞。在翻译中,了解应用这一巧妙,用更易于读者接受的事物来代替原本的意象,让读者更生动体会到作者所描述之物与被比较之物虽有不同,但相似之处又形象且明显,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2.2. 隐喻的特点
系统性和抽象性是隐喻的特点。隐喻中,选择一种与想描述之物不同但又存在相似之处的意象来代替要描述之物,从而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体现出隐喻的系统性,这表明语言和隐喻表达都是成系统的,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中将本体唐玄宗与杨贵妃,比作喻体“比翼鸟”和“连理枝”,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两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时隐喻还具有抽象性,正因为想描述、想表达的感情比较抽象、特殊,无法直接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用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比翼鸟”,“连理枝”来填补。
3. 十二生肖在英汉语中的隐喻含义
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彼此促进和启发,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的发展又相应地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动物与人类社会联系密切,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英汉语中,动物相关表达比比皆是,十二生肖的象征意义在东方深入人心且地位突出,与它们相关的成语、习语表达更是不胜枚举。由于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上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同种动物被赋予的隐喻意义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由于一些动物如猪,鼠等,在样貌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极具相似性,且在漫长的驯化演变过程中与人类的关系也如出一辙,其象征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总之,两种语言中,同种动物有的具有相似的隐喻含义,有的则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隐喻含义。
3.1. 动物词汇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的相似性
在英汉文化中,由于某些动物具有相似的外貌特征和行为特质,在驯化演变过程中与人类产生的互利共生或者竞争关系是类似的,因而被赋予类似的隐喻意义并相应地用于表达中。此处以“鼠”、“兔”、“猪”三种动物为例,分析其在英汉语言中类似的隐喻含义。
1) 隐喻含义相似性的促成因素
“鼠”、“兔”、“猪”三种动物都广泛存在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中,且隐喻含义具有相似性,究其原因,三种动物在东西方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相差不多,所以人们出于类似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心理取向赋予他们类似的隐喻含义。
其中“鼠”、“猪”两种动物虽与人类存在及其密切的联系,但其寓意为贬义,这在汉语习语表达中可见一斑。比如“鼠”在民间成语、俗语中地位十分低下,有“鼠目寸光、贼眉鼠眼、雀目鼠步” [7] 等贬义表达,“鼠”甚至是灾难、厄运的象征。老鼠在英语中一样臭名昭著,“Rat”在英语中用来比喻令人讨厌、不知羞耻,卑劣并且不忠实的人,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表示“船沉鼠先逃”,用来指那些临阵脱逃或一看见困难便躲得老远的人;再如“pack rat”则表示:“喜欢收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的人或者不可靠的人”。可见,“鼠”由于其生存环境脏乱和习性举止胆小让人们心生厌恶和嘲讽,因而其被赋予的隐喻含义也大都是贬义的。“猪”在汉语中总是集“懒惰、笨拙、嘴馋”于一身,一般情况下都带有强烈的贬义之味。具有类似意义的表达数不胜数,例如:“猪狗不如”、“猪头猪脑”、“死猪不怕开水烫”等,都用猪的“肮脏,下流,懒散”来隐喻与之相关的人或者事物。英语中的猪同样颇具贬义,例如:“as fat as a pig”表示“特别肥胖,肥得像猪”,“when pigs fly”表示“无稽之谈”,再如“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表示“对牛弹琴”,都表示与猪“愚笨,懒惰,无知”相关的象征意义。可见“猪”在英汉语言中,由于其好吃懒做,愚钝不化的习性和肥头大耳的外表,被赋予了类似的贬义寓意。
与“鼠”、“猪”相反,由于兔子相貌可爱,性格温驯,“兔”在两种语言中用作褒义,“兔”作为十二生肖中的重要成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有关成语故事也极为丰富。在汉文化中,兔子与神话故事紧密相关,相传是月宫仙子嫦娥的宠物,与嫦娥一起作为月亮的标志,此外兔子动作灵活的特征也使其具有灵动的寓意,如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人安静时像处女一样沉稳,而出击时像逃脱的兔子一样灵活,再如“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表示兔子动作迅速敏捷。兔子在英文中同样具有聪明、活泼的特征,如美国著名卡通形象兔八哥“Bugs Bunny”、彼得兔“Peter Rabbit”,以及米菲兔“Miffy”等都是可爱的代名词。可见,“兔”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因为灵活可爱被赋予类似的褒义之味 [11]。
3.2. 动物词汇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如上文所述,英汉表达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动物喻体词,这不仅反映出两个民族都有以动物概念去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认知倾向,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说明,除了人体本身之外,动物也是人类在构建概念、扩展词义时重要的认知媒介。英汉中动物喻体词隐喻含义的差异,则反映出英汉民族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体系、审美价值和社会心理取向等四方面存在的差异 [12]。影响十二生肖在汉英文化中隐喻意义不同的因素梳理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表1. 影响因素分类
1) 地理位置因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别。以“牛”和“马”为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农耕文明发达,世代的农耕生活使人们对牛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牛忍辱负重、踏实能干,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赞扬。而西方以游牧文明为主,马因其速度与力量,经常被用作战争、运输和狩猎工具,因此在西方被赋予能干,健壮之意。因此在习语中,牛和马所具有的寓意也就不尽相同。在东方,人们用牛来表示“辛勤,吃苦”之意,如“老黄牛”、“孺子牛”等,都表赞扬之意,用来比喻具有牛一样品质的人或事物。而西方人则认为牛脾气倔强,所以给予牛的寓意一般是“鲁莽,倔强”的。如英语中的“Irish bull”表示“自相矛盾,荒诞可笑的说法”,再如“John Bull”意为“约翰牛”,表示趾高气傲的伦敦人。而“马”在英语中承担了“牛”的角色,比如用“work like a horse”表示“辛勤劳作”,再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表示“本末倒置”。而马在中国则与战争密切相关,相关词汇如“单枪匹马”、“招兵买马”、“兵荒马乱”、“人乏马困”、“马到成功”、“马革裹尸”等都具有战争色彩。
地理位置的差异往往也会造成物种差异,使得一种文化中极具表现力的动物在另一方文化中缺失,东方文化中的“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虎文化是中国最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在中华文化中,虎是王的象征,被称为“森林之王”,是动物界里得真正强者和霸主,这不仅因为虎的身材庞大,还因为它们凶猛强大。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将“虎”这一概念揉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形成了许多与虎有关的成语表达,例如:“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青龙白虎”、“如虎添翼”、“放虎归山”、“生龙活虎”等,都寓意虎威力强大,力大无穷。但是虎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缺失,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邪恶,象征着强大的敌人,是外来入侵的象征,在英语口语中,用“to ride the tiger”表示“骑虎难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再如“He is absolutely a tiger”表示“凶残的人”。由此可见“虎”在英文中凶狠,残忍,狂暴的隐喻特征。但是在西方狮子却可用作老虎的替身而存在,与东方的虎相媲美,在翻译中也可以相互转换 [13]。
2) 社会历史因素
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并且每个民族在其文化发展历程中,一定阶段的文化环境会促成一定的文化形式,人们对此也会形成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动物的形象会与某些历史事件,社会地位产生关联,所以也就相应地被赋予此类含义。此处以“龙”和“蛇”为例。
“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也是近代社会中华民族自视的象征,我们也自称“龙的传人”。在古代,龙被东方人奉为宝物及女性贞节等的守护神,也作为君王的代表 [1]。如《周易》所说:“潜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褒义,例如“画龙点睛”、“龙凤成祥”、“龙飞凤舞”等。而“蛇”作为现实中龙的化身,也在东方备受推崇,常被称为“小龙”。蛇图腾也属于我国主要的图腾之一,人们敬之为炎夏始祖,相传人类始祖女娲托于蛇身,中国人就是女娲与伏羲结合的后代 [1]。因此,如白蛇的传说就表达了蛇知恩图报和救济贫困的故事。而在西方,“龙”(dragon)则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是长着翅膀和脚爪的凶残野兽。而“蛇”也因其冷冰冰的外表,丑陋的三角头型,极具杀伤力的毒液,使它成了邪恶的象征,魔鬼的代言人,《圣经》中就把与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并且诱使亚当夏娃违背上帝,被赶出伊甸园的动物也是大蛇 [9]。因此,英语中“dragon”一词多与凶狠、专制、霸权有关,比如说“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表示“她母亲简直是母老虎”,“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表示“她在这里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snake”成了邪恶的象征,魔鬼的代言人,表示奸诈无比、凶狠恶毒,如“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表示“自掘坟墓,养虎遗患”。由此可见,相同的源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不同的“目标域” [9]。
3) 语言体系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反作用于文化,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不同偏旁可以组合形成不同的文字,其意义和读音也与声旁和形旁紧密相关,这种组合对动物词汇的寓意影响十分明显,此处以“羊”和“猴”为例。
中国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长有大角的羊形,是美好的寓意,并且“祥瑞”中的“祥”字也由羊构成,因此“羊”多象征着吉祥,有温驯、祥和之意,羊性情温和,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多赋予羊积极的象征意义,民间也常用“羊知跪乳,鸦知反哺”来比喻孝顺,知礼。同时,羊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象征,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诸事顺遂。所以一般用羊作装饰的图案中就具有吉利、祥瑞的寓意。同样,由于中国人看重入朝为官,官场文化也相对发达,又由于猴与“侯”谐音,所以猴被视为吉祥、昂贵、驱邪纳福的象征,一副画着猴子骑马的画就寓意“马上封侯”,是送给官员的好礼。而英语作为一种楔形文字,其造词法与汉字截然不同,所以“羊”和“猴”没有因其读音和造词法被赋予类似的含义。相反,生肖中的“羊”(goat)在西方被认为是邪恶的,与温顺的绵羊(sheep)形成对比,常常与“巫术、罪恶、魔鬼和撒旦”联系在一起,相传牧羊人在漆黑的夜晚抚摸山羊的背,山羊毛会发出火花,这便是恶魔在作祟 [14],同时,羊也被认为是好色、轻率的代名词,如用“old goat”表示“老色鬼”,“giddy goat”表示“轻率的人”等。在西方文化中,猴子因调皮好动,有过分活跃,无理取闹的寓意,因此用“monkey about”指“胡闹瞎弄,带来不良后果”,用“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指“戏弄某人使其出丑”等表达。
4) 审美价值和社会心理取向因素
源于中英两民族人们的审美和社会心理不同,人们对同种动物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进而赋予的寓意相异。以“鸡”和“狗”为例,鸡有在凌晨报晓的习性,东方人认为这是勤奋的象征,所以给予其“勤快,勤劳”之意,因此汉语中与鸡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此类积极意义,如:“雄鸡一唱天下白”、“金鸡报晓”、“闻鸡起舞”等,都表示高贵、积极之意。虽然“狗”被视为人类忠诚的伙伴,但是在东方,人们将狗摇尾巴的行为视为趋炎附势的象征,所以狗被赋予贬义的寓意,如:“猪狗不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都表示贬义。相反,由于东西审美和心理的不同,“鸡”和“狗”所被赋予的寓意也相差甚远,比如西方人认为公鸡好斗,所以cock常用来暗喻一个地方的霸主或傲慢的人,如:“a cock of the loft or dunghill”指“小地方的霸主”,又因为在鸡群中公鸡最早进食,所以“to live like fighting cocks”比喻“享用最美味的食物”等。而狗在西方的地位远高于在东方的地位,人们对狗感情深重,“狗”通常是忠实的象征,是可爱的宠物,也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对象。人们认为狗有灵敏的身躯及忠诚的品质,通过训练,狗不但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事情,还能给予人类最忠诚的陪伴。因此在英语中,大量与“狗”相关的词组及谚语都具有积极含义,例如“sea dog”指“老练的水手”,“such a lucky dog”指“真是个幸运儿”,“as faithful as a dog”指“为人十分忠诚”,“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表示“非常开心”等。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动物词汇是语言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对于其国家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折射 [15]。经过对英汉习语中同种动物或不同动物寓意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动物词汇的不同隐喻意义主要是来源于中西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翻译动物词汇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角度的钻研。在翻译动物词汇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探究文化色彩浓厚的动物词汇背后的民族文化根源,从更高深和更深层的意义上把握文化负载词的隐喻内涵,从而在翻译时保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促进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实践,交出合格的译文。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国家双语语言能力建设关键因素研究”(编号:L18AYY0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