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Dilemma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DOI: 10.12677/AE.2022.12740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苏冠元, 孙 欢*:天津商业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天津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Educational Ecology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Dilemma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梳理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历程,然后运用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构,阐述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由个体、种群、群落、环境等四个生态系统构成,再探讨了基层教学组织在个体、种群、群落三个生态系统中分别存在的生态困境,并深挖产生该困境的成因,结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特性从中获得启发,以便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comb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n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explains that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posed of four ecosystems, such as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ilemmas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three ecosystems of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and digs deeper into the causes of the dilemma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ain insights from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苏冠元, 孙欢.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7): 2654-26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7402

1. 引言

研究背景: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成果、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培训教师的基本单位,也是加强教学管理、施行教学改革、贯彻高校目标和使命的最基层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基础、完成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学科体系的变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及高等学校内部人事编制管理方法的变化,许多高校开始逐步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新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2. 国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与现状

2.1.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进程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之前,我国高校效仿苏联教育组织模式,创建“校一系”两级管理体系,各系中设立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确保教学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提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一些大学为适应科学发展趋势,进一步对教研室建制改革,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结合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负责安排教学学术活动及完成科研任务等工作,增加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科研职能。但随社会经济发展,到80年代中期为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开始对教研室模式进行改革,创立研究所等科研组织,逐渐瓦解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只保留承担教学任务的功能。改革发展阶段,在90年代末,在高校合并与扩招,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改革为学院制并调整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为“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的新形式,学院掌握教学管理的权利,基层教学组织只承担教学任务,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权;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育部开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各高校开始探索建设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组织,产生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如教学团队和课程组,逐渐承担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职能,符合高校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学能力。 [1]

2.2.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现状

早在2003年,以胡成功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研室、研究所、学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在组织结构、体制、职能与运行等方面建设滞后,亟须革新 [2]。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等产生了变化,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为主,但在教学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主要表现在,基层教学组织调整滞后,与外界合作交流不积极,人员流动少;大多数基层教学组织在本科专业设置、教师职称认定等方面没有话语权,在人员构成、设备购买、办公经费等资源配置上只有很小的自主权;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中容易受行政权力的影响,在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中,传达行政会议精神和安排教学内容等处于重要地位,而教改研讨会、集体备课与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等方面内容占比略低。 [3]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会更侧重于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论文的发表,加上日常繁杂的行政事务,降低了教学热情,而只把自己一部分精力投入在教学中,以保证学校考核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功能被严重弱化。以上现行基层教学组织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亟待深入分析并解决。

3.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

通过阅读文献材料,已有学者用多种理论方法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了研究,白杨杨利用系统权变理论探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策略,叶玲娟深挖教育生态视域下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吴小贻通过教育生态学视角探析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特点。通过已有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基层教学组织具备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探究提供了可行性和适切性。 [4] [5] [6] 所以,本研究利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以期有更深入的研究发现。

3.1.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生态学作为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阿什比首次使用了“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随后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雷明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撰写出版的《美国传统教育》一书的面世,作为该学科诞生的标志。教育生态学方法是研究教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学科。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种群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合理的校内外生态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7]

3.2.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系统

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环境生态。为此,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相对的层级系统进行分析,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个体生态系统、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系统及环境生态系统,每一个层级是更大层级的一个子集,却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个体生态系统是指基层教学组织中进行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实验教师等个体之间的关系系统,在整个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中属于微观生态系统。

种群生态系统是指基于多个个体之间关系建立的系统,主要是由同一个或者相关课程多个教师、实验教师形成的种群,在整个高校组织生态系统中属中观生态系统,比如,由教师、实验师组成的教研室、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种群。

Figure 1. Ecological system diagram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图1.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图

群落生态系统是指基于两个以上种群之间的关系建立的系统,主要是由两个以上不同专业的教研室、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形成的基层教学组织群落。

环境生态系统是指基层教学组织与学校或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的系统,在整个高校组织生态系统中属于宏观生态系统,比如某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团队和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不仅内部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时刻在进行着物质和信息交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在吸收外部环境中的师资人才、经费和资源,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外部环境输送教学成果和人才,最终演进成为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基于此,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由教师、教学团队等为主体逐级构成,构成了一个受社会发展、学校政策、体系变化、团队建设及个体情况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影响的教育生态系统。(详见图1)。

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困境

基层教学组织的命运决定着教学的命运,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才能取得成果。通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环境,在各层级中仍存在生态困境问题(详见图2)。

4.1. 个体生态表现的困境

4.1.1. 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在职称评定等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在科研和论文发表方面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弱化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职能。

4.1.2. 积极性降低

教研会议中的教学内容交流占比减少,行政事务比重增加,教研活动逐步变成个人随意性活动,将各种检查、评估、验收等行政事务安排给任课教师,导致教师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性质、职能、定位认识混乱,职责分工不明,令教学热情度降低。

4.1.3. 缺乏凝聚力

教学交流活动次数和水平的下降,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教师之间因年龄、工作方式和教学观念等原因产生分歧,致使个体生态在教学工作中的凝聚力不强。

4.1.4. 青年教师成长慢,老教师缺乏创新力

由于教师之间沟通合作不足,导致青年教师需要依靠自己摸索进行教学工作,成才速度缓慢,导致有经验的老教师,不能适时吸收先进的学科知识,缺乏教学创新力。

4.2. 种群生态表现的困境

目前,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以“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为主,权力上移至学院,导致如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种群没有教学主导权、财务权、人事权。虽然明确了负责人在基层教学组织中的职责,但因缺乏有效的资源保障配合其行使管理权力,陷入“有责无权,有事无钱”的困境。如教研室主任的教学管理权限被削弱了,与教研室刚兴建时主任拥有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培训、负责实验室建设等权力相比,现在只有组织论文答辩和排课等日常事务。仅给予基层教学组织有限的经费支持,而且限制经费使用的条件比较多,经费使用效果不突出。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在聘岗和考核等方面少有实质的话语权,限制了个体生态的良性发展及积极性。 [8] 此外,多数教研室等种群没有备课、听课等规范的管理制度,也缺乏对组织成员教学活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导致教师不积极参与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日渐弱化,种群内部团队合作文化缺失。

4.3. 群落生态表现的困境

由于基层教学组织群落是由源于同一专业或学科的众多教研室、教学团队组成,所以群落本身具有十分相似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跨学科融合等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师可以单独完成备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导致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强,群落内个体关系松散。人员和资源的单位制度壁垒没有被打破,不同群落之间的个体需要流动,一旦涉及到薪酬等待遇问题,存在一定的人事岗位制度壁垒;高校的教学资源、物资使用等分配到各学院,并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如何使用,非本学院的人员申请使用时会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情况限制了多个种群生态相互融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交流,搭建大型教研团队比较困难,不利于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的构建。 [9]

5.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的成因研究

通过分析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困境,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环境受到多方面影响包括所处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来说,除了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外部因素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组织重心偏移、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及教育功利化不良风气等是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的内因。

5.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制度缺失

5.1.1. 管理体制改革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各高校逐步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将管理权力集中到学院,使学院拥有人事、财务、资源配置权、教学科研管理等权限。但与此同时,管理重心的转移导致基层教学组织几乎被排挤,不但一般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减弱,而且基本的教学管理职能也逐渐被系所取代。

Figure 2. Ecological dilemma and cause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t grass-roots level

图2. 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与成因

5.1.2. 管理制度建设缺失

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正式制度仍较少,基本上没有涉及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管理法律法规。在高校内部,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较为无序,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缺乏规范的工作条例,导致部分基层教学组织对自身定位和职能认识不清,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缺乏认同感。此外,多数基层教学组织没有科学安排教师培训计划,缺乏定期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影响教师的个人成长。

5.1.3. 保障机制缺失,基层教学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应的物质、制度资源等作为保障

在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的时间、场所、人员、设备、家具、网络等方面重视不够,在保障方面投入不足,很多基层教学组织办公条件寒酸落后。 [10] 有学者曾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20%的基层教学组织没有长期使用的活动场地,没有办公桌椅的基层教学组织占30%,未配置计算机或网络等相关设备的基层教学组织将近50%。此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 [11]

5.2. 组织职能分化与重心偏移

5.2.1. 基层教学组织职能行政化

一方面由于当前工作对标准和程序的要求提升,工作量增加,加之管理人员不足,造成人员、工作量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智能化办公尚不成熟,且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效果不充分,多部门反复索要材料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导致部分高校中连教研室这类纯教学组织也卷入各种行政事务中,教学职能被削弱,承担行政管理事务比重增加,没有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基础作用。 [12]

5.2.2. 教学组织重心倾向科研

教学与科研本应该是高校建设中相辅相成的基本职能,但经常会出现将教学与科研一分为二的现象。首先,科研职能由新成立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基层教学组织的原有部分职能被抽离,仅保留承担教学任务的功能,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其次,各高校仍把科研、论文、课题等作为职称评定、绩效评价、奖励制度等聘评工作的重要标准,教师的奖、评、升很大程度上由科研工作所决定,忽视教学质量与方法的考量权重,产生重研轻教的现象。 [13] 此外,教学组织重心转移还体现在引进教师的工作中,部分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条件中,其科研成果的要求占比高达6成至8成左右,而逐渐忽略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学岗位。 [14]

5.3. 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产生新要求,高校需要随之调整培养目标与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专业进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要符合学科交融发展。以教研室为代表基层教学组织在设立之初就定义为由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师所组成,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标的组织。随着培养目标与模式的不断发展,教研室也进行了简单调整,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纳入进来,但受课程或专业设置的限制,调整存在滞后情况,导致与专业设置脱节的情况,在人员、场地等资源方面也无法独立协调,教研室难以进行多元化复合性课程改革工作。因此,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建立的基层教学组织不利于跨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工作的劣势展现开来。

5.4. 基层教学组织功利导向驱使

教育功利化的不良风气在高校盛行。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执行高校教学任务的最基础单位也受到影响,表现出功利化倾向。在激励竞争的环境下,教师之间成为暗自攀比、相互竞争的对手,疏远了关系,丧失了凝聚力。基层教学组织本应该加强管理,提升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凝聚力量,但遇到问题时,疏于管理和协调或者以宽、松、软收场,导致教师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严重缩水。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教师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建设,形成重研轻教的态度,教学研究的集体活动沦为形式,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6.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的启示

通过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对基层教学组织困境与成因进行分析,基层教学组织受到学校政策、职能变化、团队氛围及个体素质等多原因的影响,形成了具备生态基本特性、组织构成模式、能量循环不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所以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各层级也具备生态学的群体共生、自我调节、开放协作和整体稳定等特性,我们可以根据此特性获得相关启示。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具有群体共生的特性,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个体即教师、实验师及教辅人员等,他们是最基本的活动因子,个体的质量水平以及活跃程度是影响基层教学组织能否持续良好发展的根本因素。基层教学组织内教师间关系体现了群体共生的特性,表现为合作交流、互相配合、彼此竞争。所以要坚持提升师德师风素质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念,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创新潜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互相汲取经验与知识,形成团结和谐与积极竞争相统一的个体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具有自我调节的特性,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种群主要是由多个教师、实验师组成的教研室、课题组,是基层教学组织最根本的团队组织,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目前基层教学组织日渐式微时,最根本的团队组织需要进行自我调节来应对变化。所以为了重新获得良性运转,要赋予基层团队负责人有关人、财、物的获取与分配权利,科学建设教学活动环境,合理构建教师队伍,着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具有开放协作的特性,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群落主要是由不同专业的教研室、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组成的,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适时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基层教学组织必须摆脱同源学科专业的束缚,立足课程改革,遵循课程关联性的基本原则,着力跨学科专业的教学队伍建设,引导教师跨学院合作建设课程,为教师构建学习交流发展平台,提升其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水平,打破人员资源壁垒,形成动态平衡的教师人才流动模式,促进多元化教育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态具有整体稳定的特性,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环境生态是基层教学组织和学校、校内各部门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形成的环境。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稳定且复杂的平衡发展,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输入与输出,保证组织内部处于发展、成熟、变化再发展的循环中,所以基层教学组织不能独立于环境生态之外,必须时刻与外界环境交换能量,才能维持基层教学组织的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也不例外,它凭借从外界获得人才、财力和资源实现能量输入,通过培养人才、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运转实现能量流动与转化,最后达到向外界输送人才与教学成果的能量输出目标,对高校发展、地方经济科技发展产生助推力,这些输出的能量也会持续给地方区域经济、高校及基层教学组织带来新的人才、财力、资源的能量输入,集聚能量并传递循环,使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7. 研究总结

从建国初期设立教研室到文革后恢复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再到80年代中期教研室的职能逐步分化,仅保留建设初期承担教学任务的职能,从90年代进一步剥离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话语权逐渐丧失,到21世纪重新重视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地位,并组织科学谋划实施重构计划,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在跌宕起伏中发展建设的过程,证明了基层教学组织是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单位,是承担高校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组织,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拥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生态系统子系统。因此,我们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分为四个层级进行分析,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个体生态系统、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系统及环境生态系统。分析发现基层教学组织依然存在生态困境,本次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的原因包括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组织重心偏移、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及教育功利化不良风气等。通过对基层教学组织生态困境和成因的研究,结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生态特性给予的启示,我们意识到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积极建构基层教学组织生态观,是实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之举,本研究能够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未来的发展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基金项目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完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00690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鄢文海, 任雪玲.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胡成功. 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6): 38-46.
[3] 王秀梅, 韩靖然, 马海杰.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0): 62-68.
[4] 白杨杨. 系统权变理论视角下高校教研室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17.
[5] 吴小贻.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系统的生态学探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7, 32(1): 45-48.
[6] 邹冬生, 高志强. 生态学概论网[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 叶玲娟, 林文雄, 吴祖建, 等. 教学生态视域下基层教学组织的回归与重构[J]. 高等农业教育, 2020(2): 80-83.
[8] 洪志忠.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19): 62-68.
[9] 李静.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17.
[10] 吕蔷蔷.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提升机制[J]. 教育探索, 2021(6): 39-43.
[11] 李琳, 姚宇华, 陈想平.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9): 37-40.
[12] 江珩, 彭妍, 肖湘平.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4): 79-82.
[13] 陈东晖, 王乐攀, 周崇臣, 等. 基层教学组织在大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J]. 大学教育, 2021(1): 23-26.
[14] 顼迎芳, 赵栋栋.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4):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