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振吉.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 道德与文明, 2011(4): 18-23.
https://doi.org/10.13904/j.cnki.1007-1539.2011.04.013
|
[2]
|
郎栋, 严金海, 黄毅. 从被质疑, 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9): 70-72.
|
[3]
|
杜石然. 历史上的中药在国外[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0(1): 78-90.
|
[4]
|
惠永正. 历史的机遇, 民族的责任——“全球华人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 世界科学技术, 1999(1): 1-2.
|
[5]
|
穆兰澄, 曹京梅, 李冀湘, 孙端端.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7): 74-75.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08.07.027
|
[6]
|
陈缤, 王丽娜, 贾天柱. 中药饮片的历史沿革研究[J]. 中医杂志, 2013, 54(8): 640-643.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13.08.023
|
[7]
|
胡慧华, 刘丹阳, 陈云华. 中药调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 中国药业, 2013, 22(19): 1-4.
|
[8]
|
李睿, 翟华强, 田伟兰, 侯吉茹, 金世元, 王永炎.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5): 965-969.
|
[9]
|
胡小苏, 赵立杰, 冯怡, 张继全, 王优杰, 杜若飞. 中药散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 20(4): 496-500.
|
[10]
|
陈邦贤. 中国医学史[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6.
|
[11]
|
高国宇. 中医真的衰亡了吗——从中医外科的现状看中医的明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 2(4): 45-46.
|
[12]
|
刘炳林, 薛斐然.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历史回顾与展望[J]. 中国新药杂志, 2020, 29(16): 1801-1806.
|
[13]
|
赵巍, 王建新, 阳长明.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管理历史、现状与思考[J]. 中草药, 2018, 49(12): 2729-2734.
|
[14]
|
刘聪, 梁峻, 闫晓宇. 历史上的中医标准化[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S1): 10-12.
|
[15]
|
袁冰.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
[16]
|
刘再朋. 试谈中医外科现状与现代化问题[J]. 江苏中医, 1998(5): 3-5.
|
[17]
|
张红梅, 宋景政, 谭红胜, 徐宏喜, 李松林, 陈士林. 从汤剂到颗粒剂: 中药配方颗粒20年回顾与展望[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4): 1740-1753.
|
[18]
|
胡真, 王华.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 中医杂志, 2013, 54(3): 192-194.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13.03.004
|
[19]
|
李连达, 李贻奎. 中药现代化的历史丰碑——屠呦呦与青蒿素[J].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8-30.
|
[20]
|
徐旭, 张莹, 李新, 李晓霞. 各地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方案分析[J]. 中草药, 2020, 51(4): 866-872.
|
[21]
|
郑文科, 张俊华, 杨丰文, 王玉光, 刘清泉, 张伯礼.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J]. 中医杂志, 2020, 61(4): 277-280.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20.04.001
|
[22]
|
梁逸曾, 龚范, 俞汝勤. 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 化学进展, 1999(2): 102-106.
|
[23]
|
罗国安, 梁琼麟, 刘清飞, 张荣利, 杨辉华, 李雪, 王义明, 贾伟, 张卫东, 张川, 李贻奎.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1): 10-15+24.
|
[24]
|
王永炎, 刘保延, 谢雁鸣.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3): 17-23.
|
[25]
|
刘稼. 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J]. 中医药学刊, 2004(5): 927-928.
https://doi.org/10.13193/j.archtcm.2004.05.156.liuj.079
|
[26]
|
唐仕欢, 杨洪军. 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 359-363.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13.05.096
|
[27]
|
吴嘉瑞, 唐仕欢, 郭位先, 张晓朦, 张冰.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4): 614-617.
|
[28]
|
贾李蓉, 刘静, 于彤, 董燕, 朱玲, 高博, 刘丽红. 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 36(8): 51-53+59.
|
[29]
|
阮彤, 孙程琳, 王昊奋, 方之家, 殷亦超. 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4): 8-13.
|
[30]
|
许海玉, 刘振明, 付岩, 张彦琼, 于建军, 郭非非, 唐仕欢, 吕传宇, 苏瑾, 崔如意, 杨洪军. 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8): 3633-3638.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17.0141
|
[31]
|
袁海建, 李卫, 金建明, 陈靖靖, 姜俊, 王卉, 贾晓斌, 封亮. 桂枝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23): 4556-4564.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170928.010
|
[32]
|
陈海彬, 周红光, 李文婷, 程海波, 吴勉华. 网络药理学——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新视角[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7): 2873-2876.
|
[33]
|
庄文欣, 吕娥, 付文玉.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8): 28-30.
|
[34]
|
吕玉红, 王璐, 牛保明, 薛皓, 李雪礼, 岳昌武. 地方院校医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尝试[J]. 基础医学教育, 2021, 23(8): 593-596. https://doi.org/10.13754/j.issn2095-1450.2021.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