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医药创新精神融入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alents in Ethnic Areas—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2.128441, PDF, HTML, XML,   
作者: 陈祥凤, 徐启江: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广西 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广西 百色;龙芳敏, 黄龙坚: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张 津, 尹孝竹, 李小月, 邢志勇, 何彦妮: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广西 百色;王俊利: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广西 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广西 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广西 百色;杨凤莲*: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院,广西 百色
关键词: 中医药创新精神民族地区医学生培养路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irit of Innovation Ethnic Areas Medical Student Cultivation Path
摘要: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传统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中华文明的延续繁荣做出卓越的贡献。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新精神是当今医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核。通过对中医药创新精神的阐述,中医药创新精神的现代意义的说明,中医药创新精神融入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为医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培养高尚医德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nherit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core in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today.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alents in ethnic areas, i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e noble medical ethics.
文章引用:陈祥凤, 龙芳敏, 张津, 尹孝竹, 李小月, 黄龙坚, 徐启江, 邢志勇, 何彦妮, 王俊利, 杨凤莲. 浅析传统中医药创新精神融入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的路径——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8): 2914-292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41

1. 引言

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中医药做出重要的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的低谷,对待民族文化问题上缺少文化自信 [1],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近代也一度受到质疑,甚至否定 [2],中药因其单方、复方药理机制不明也一度受到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方向逐渐明晰 [3] - [9]。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乃至世界医药卫生事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在医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医学生培育,培养适应当代医药卫生环境的、服务民族地区的优秀医学人才。

2. 中医药文化创新精神的阐释

2.1. 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 [10],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1世纪,中医药在最初积累阶段,先民以药食同源的植物作为食物充饥,对草药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从运用火和工具开始,砭针和灸法的发明为中华文明的发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健康保障,中国先民最初的生存抗争中,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中医药文化雏形。及至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中医药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形成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不断丰富和传承的重要创新之一。夏至春秋,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中医药理论,并在中医实践、中医理论、中药制剂、医疗工具、中药配伍等各方面创新发展,为中医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中医药四大经典的成书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的成熟与繁荣,同时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麻沸汤的发明促进了中医外科的建立和发展。晋唐至宋金元时期,中医药文化步入兴盛、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文化与世界交流增多,中医药学家辈出,中医药学巨著大量成书,医学各科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成熟,是中医药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成果;唐朝即兴办医学教育,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记录,同时,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重视医德修养,是中医药文化中传统医德的典范,并著书详述医德规范,开启中医药学家对医德的修养与追求的热潮,其思想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至今在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明清时期中国中医药发展趋于稳定。

纵观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创新精神贯穿其中,从实践积累到经验总结,从医药研究到著书立说,从治病遣药到理论发展无不体现中医药发展的创新精神。

2.2. 当代中医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当代中医药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中药研发、中药制剂研究、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等方面,诸多学者和名老中医的努力下中医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11] - [18]。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对中药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成就 [19],在面对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防治方案的提出是中医药与时俱进,解决现代大型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的重要体现 [20] [21]。一些现代研究手段融入中医药的诊治、遣药、药物研发等各方面 [22] - [32],中医药文化在当代新的医药卫生环境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中医药文化中创新精神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关系

3.1. 创新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是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医学院校要提高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医学生应该既提升自己的学习和专业技术,又有意识地提高自我期望,认识和了解国家对于医学生创新的需要,以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右江民族医学院立足边疆地区,以“大医精诚”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三得”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医学生在培养初期,对自己专业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到位,从长远来看,医学生将会在时代的道路上产生更多需求与发展,培养过程除了教师和环境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参与度要足够高。现今的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能力方面具有系统的培养模式,但能否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主动地去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潜力。对于多数医学生来说,首要工作应当是打破自身的就业思维定势,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水平,才能够保证长远地、持续地发展。

3.2. 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对民族地区培养医药人才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当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严重影响或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构建 [34]。对于现在的医学生来说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是能够使其成为医药综合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研究探讨新的教育手段,利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新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以增强医学生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和医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传统中医药创新精神融入医学生培养的路径探究

4.1. 文化引领涵养创新精神

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医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医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最首要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医学生的素质决定了是否能够选择正确的信念,在传统观念与新思想发生矛盾时,是否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做到不排斥不盲从;其次是不断积累专业技术知识,对于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是能否做好实践的前提,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就没有可以创新的基础。右江民族医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建立民族医药馆,组建民族医药协会,以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培育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以中医药文化创新精神为契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各班学生定期开展有关鼓励学生创新及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新的点子、新的想法,在开拓思维,勇敢创新的同时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各级协会、组织也会开展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手抄报、知识竞赛等项目并设立积分奖项,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让医学创新精神深入医学生内心。

4.2. 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鲜活体现,在培养现代医药人才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医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优化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要积极大胆进行创新,做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创新精神的诠释与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并擅长学习,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之一,只有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创新能力,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积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到教学相长。右江民族医学院会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科研成果培训等培训活动,教师间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能力和教学科研本领。二是要敢于质疑,即在教授知识和汲取新知识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大胆质疑并提出有力的推翻证据,做到科学研判、敢于创新。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各领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想法,鼓励老中青教师团结协作、合力推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学校提倡在教学时推陈出新,由关注书本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业和体验;由教师讲述灌输转向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实践;由单纯的教师独白转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4.3. 学用结合培育责任担当

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研究思想、以严谨的医药知识服务百姓健康的理念贯穿其中,历代中医药学家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悬壶济世作追求,当代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利用学用结合的培育思想,塑造医学生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在创新的环境下使其内化优秀品质是重要的途径。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医学知识地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医学院校是医学生在工作前的最大的能够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舞台,只有学校具备整体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右江民族医院大力鼓励同学们参加国家、自治区举办的各项创新赛事,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还定期邀请专家开设创新讲座活动,为同学们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之外,右江民族医学院红十字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急救操作的实践比赛,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够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创新精神,这对于医学院校培养综合型医药人才是一种行之可取的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右江民族医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在“关爱地贫”,关心区域疾病的诊疗等方面加强学生责任感、奉献精神、医德的培育,在学用结合的创新培育环境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5. 结语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中做出卓越的贡献,对新时期祖国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能够立足区域,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创新精神内核,致力于培养“三得”人才,将传统中医药创新精神融入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服务区域人民的健康事业,是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有益探索。

基金项目

1) 2021年广西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基因传承的医药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GY2021201。

2) 2020年广西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交融教育提升研究生立德树人育人成效的机制研究,JGY2020162。

3) 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医学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22JGA294。

4)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专项项目”,广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WKZX2022012。

5) 2022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全人教育与创新素养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GY2022280。

6) 2022年度现代产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四融合”育人模式的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机制研究,2022-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振吉.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 道德与文明, 2011(4): 18-23.
https://doi.org/10.13904/j.cnki.1007-1539.2011.04.013
[2] 郎栋, 严金海, 黄毅. 从被质疑, 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9): 70-72.
[3] 杜石然. 历史上的中药在国外[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0(1): 78-90.
[4] 惠永正. 历史的机遇, 民族的责任——“全球华人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 世界科学技术, 1999(1): 1-2.
[5] 穆兰澄, 曹京梅, 李冀湘, 孙端端.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7): 74-75.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08.07.027
[6] 陈缤, 王丽娜, 贾天柱. 中药饮片的历史沿革研究[J]. 中医杂志, 2013, 54(8): 640-643.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13.08.023
[7] 胡慧华, 刘丹阳, 陈云华. 中药调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 中国药业, 2013, 22(19): 1-4.
[8] 李睿, 翟华强, 田伟兰, 侯吉茹, 金世元, 王永炎. 中药煮散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现代配方颗粒的对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5): 965-969.
[9] 胡小苏, 赵立杰, 冯怡, 张继全, 王优杰, 杜若飞. 中药散剂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 20(4): 496-500.
[10] 陈邦贤. 中国医学史[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6.
[11] 高国宇. 中医真的衰亡了吗——从中医外科的现状看中医的明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 2(4): 45-46.
[12] 刘炳林, 薛斐然.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技术要求历史回顾与展望[J]. 中国新药杂志, 2020, 29(16): 1801-1806.
[13] 赵巍, 王建新, 阳长明.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管理历史、现状与思考[J]. 中草药, 2018, 49(12): 2729-2734.
[14] 刘聪, 梁峻, 闫晓宇. 历史上的中医标准化[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S1): 10-12.
[15] 袁冰.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16] 刘再朋. 试谈中医外科现状与现代化问题[J]. 江苏中医, 1998(5): 3-5.
[17] 张红梅, 宋景政, 谭红胜, 徐宏喜, 李松林, 陈士林. 从汤剂到颗粒剂: 中药配方颗粒20年回顾与展望[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4): 1740-1753.
[18] 胡真, 王华.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 中医杂志, 2013, 54(3): 192-194.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13.03.004
[19] 李连达, 李贻奎. 中药现代化的历史丰碑——屠呦呦与青蒿素[J].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8-30.
[20] 徐旭, 张莹, 李新, 李晓霞. 各地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方案分析[J]. 中草药, 2020, 51(4): 866-872.
[21] 郑文科, 张俊华, 杨丰文, 王玉光, 刘清泉, 张伯礼.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J]. 中医杂志, 2020, 61(4): 277-280.
https://doi.org/10.13288/j.11-2166/r.2020.04.001
[22] 梁逸曾, 龚范, 俞汝勤. 化学计量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 化学进展, 1999(2): 102-106.
[23] 罗国安, 梁琼麟, 刘清飞, 张荣利, 杨辉华, 李雪, 王义明, 贾伟, 张卫东, 张川, 李贻奎.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1): 10-15+24.
[24] 王永炎, 刘保延, 谢雁鸣.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3): 17-23.
[25] 刘稼. 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J]. 中医药学刊, 2004(5): 927-928.
https://doi.org/10.13193/j.archtcm.2004.05.156.liuj.079
[26] 唐仕欢, 杨洪军. 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 359-363.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13.05.096
[27] 吴嘉瑞, 唐仕欢, 郭位先, 张晓朦, 张冰.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4): 614-617.
[28] 贾李蓉, 刘静, 于彤, 董燕, 朱玲, 高博, 刘丽红. 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 36(8): 51-53+59.
[29] 阮彤, 孙程琳, 王昊奋, 方之家, 殷亦超. 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4): 8-13.
[30] 许海玉, 刘振明, 付岩, 张彦琼, 于建军, 郭非非, 唐仕欢, 吕传宇, 苏瑾, 崔如意, 杨洪军. 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8): 3633-3638.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17.0141
[31] 袁海建, 李卫, 金建明, 陈靖靖, 姜俊, 王卉, 贾晓斌, 封亮. 桂枝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23): 4556-4564.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170928.010
[32] 陈海彬, 周红光, 李文婷, 程海波, 吴勉华. 网络药理学——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新视角[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7): 2873-2876.
[33] 庄文欣, 吕娥, 付文玉.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8): 28-30.
[34] 吕玉红, 王璐, 牛保明, 薛皓, 李雪礼, 岳昌武. 地方院校医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尝试[J]. 基础医学教育, 2021, 23(8): 593-596.
https://doi.org/10.13754/j.issn2095-1450.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