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水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1]。有数据显示,全世界农业的灌溉用水量占比达到可用水量的65%至75% [2],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比达到70%以上 [3]。农业是我国的水资源应用大户,农业年均用水量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60%以上,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 [4]。有研究表明,我国由水分亏缺导致的粮食减产量超过其他因素引起的减产量总和 [5] [6]。因此,要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做好农业节水灌溉,科学用水、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7]。在本试验设计中,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定小麦关键生育时期需水量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再根据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和试验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出需要补充的灌水量,可以达到保证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时间为在2021年10月~2022年6月,试验地点选择在滨州惠民阡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邢何试验农场,试验地块土地平整,交通便利,便于管理,土壤肥力中等,适耕性好,小麦常年产量水平在550 kg/亩以上。土壤基本特征为:PH为8.20,有机质13.76 g/Kg,全氮1.09 g/Kg,碱解氮78.9 mg/Kg,有效磷13.2 mg/Kg,速效钾115.8 mg/Kg,0~40 cm容重1.40 g/cm3。
供试材料小麦品种为济麦22,每亩播种量为12千克;供试肥料为尿素(氮46%)、重过磷酸钙(五氧化二磷46%)、氯化钾(氧化钾60%)。
施肥情况如下:每亩施用纯氮(N) 15 kg、磷(P20 s) 7 kg、钾(K20) 4 kg,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肥。
2020年4月15日和5月10日按不同处理补水量补灌2次,4月22日喷施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加磷酸二氢钾防治蚜虫,4月29日喷施三唑酮、戊唑咪鲜胺防治赤霉病及锈病等病害。成熟后每试验小区分两部分机械实收,现场测定籽粒含水量,实际产量按13%的标准含水量折算。
3. 试验设计
分为传统灌溉处理为W对照,W70、W75为按仪表出水量进行小麦测墒补灌处理,各测墒补灌处理的测墒方法、灌溉方法及补灌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见表1,补灌时期为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量由各处理目标相对含水量和土壤墒情确定,传统灌溉量为50 m3/亩。小区之间留2 m宽的隔离区,种植与试验小区相同品种的小麦,隔离区浇水管理与试验小区相同。每个处理面积66.7 m2,为大区试验,共3个处理,不设重复。

Table 1. Moisture measurement method, irrigation method,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time and target relative water content for each treatment
表1. 各处理测墒方法、灌溉方法及补灌时间和目标相对含水量
4. 试验过程
4.1. 播种前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
根据试验要求,播种前需要测定各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田间取样于2021年10月10日进行,按试验要求测定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表2)。

Table 2. Soil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soil bulk density of each soil layer
表2. 各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
4.2. 补灌前测墒
播种期补灌前于2021年10月10日用烘干法测定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由于7~9月份降雨量为706.9 mm,9月份降雨量为111.8 mm,降雨量较大,0~200 cm土壤含水量为19.76%;按试验要求分别在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用烘干法测定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计算补灌水量,见表3。

Table 3. Soil water content during growth period
表3. 生育期土壤含水量
4.3. 成熟期土壤含水量
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如下表4。

Table 4. Soil water content at maturity
表4. 成熟期土壤含水量
4.4. 土壤贮水消耗量计算
小麦全生育期土壤贮水消耗量(mm) = 10 × r × h × (θ1 − θ2)。
其中:10位换算系数,r为土壤容重,h为土层深度,θ1为播种前土壤土壤质量含水量,θ2为成熟期土壤质量含水量。
将相关数据代入得:
传统灌溉(W对照) = 10 × 1.38 × 200 × (0.1976 − 0.0972) = 277.1 mm,
W70 = 10 × 1.38 × 200 × (0.1976 − 0.1235) = 204.52 mm,
W75 = 10 × 1.38 × 200 × (0.1976 − 0.1278) = 192.65 mm,
麦田耗水量mm = 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mm) + 小麦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mm) + 小麦全生育期土壤贮水消耗量(mm)。
5. 试验结果
5.1. 不同补灌处理对小麦各生育期群体的影响
由表5看出,传统灌溉处理的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群体高于补灌处理的群体,但和W75处理相差不大,分别高出0.40%、1.50%和0.48%,但比W70处理的群体分别高4.29%、9.50%和3.99%,相差较大。

Table 5. The basic seedlings and the number of group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whea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Unit: 10,000/mu)
表5. 不同处理小麦各生育期群体基本苗及群体数(单位:万/亩)
5.2. 不同补灌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传统灌溉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分蘖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5.8 cm、3.90和3.9个,其次是W75处理,分别对传统灌溉降低了2.74%、7.69%和5.13%,而W70处理则降低更多,分别比传统灌溉降低5.17%、10.77%和17.95%。

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biological traits of wheat
表6.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5.3. 不同补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由表7看出,传统灌溉处理的亩穗数最多,平均为41.7万穗/亩,其次是W75处理,为41.5万穗/亩,相差不大,但W70处理的亩穗数为40.1万穗/亩,比传统灌溉处理低3.84%,差别较大。传统灌溉处理的穗粒数和W70处理相差不大,分别为38.4和38.5,而W75处理最小,为38.1。传统灌溉处理的千粒重最小,分别比W70处理和W75处理低0.5g和0.4g。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55.6公斤/亩,但W75处理比传统灌溉处理低0.12%,而W70处理比传统灌溉处理低2.20%,差别不大。

Table 7.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eat yield and composition
表7.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5.4. 全生育期不同补灌处理的麦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
由表8看出,传统灌溉水分利用率为0.861 kg/(亩∙mm),而W70和W75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率都高于传统灌溉,分别为1.152 kg/(亩∙mm)和1.173 kg/(亩∙mm),分别提高33.69%和36.24%。

Table 8. Precipitation, water consumption in wheat fields, harvested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表8. 降水量、麦田耗水量、实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6. 结论
常规灌溉亩产555.6 kg,W70亩产543.4 kg,W75亩产555.0 kg,在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W70、W75的水分利用率高于W对照常规,W75的水分利用率和W70的水分利用率持平。因此,测墒节水灌溉对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CXGC01080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