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思政、获得感的概念
思政教育影响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量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重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新方向。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新型词语 [1],它指立足于专业课,实现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3]。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各专业都在推广课程思政 [4] [5]。
目前课程思政获得感的研究颇受学者关注 [6] [7] [8]。但获得感的具体定义尚未明确 [9],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获得感”更多的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幸福感。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知识、技术、思想等方面的掌握度、认可度。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下的获得感,其具体体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实践五个环节 [10],学者认为这五个环节可以作为课程思政获得感的衡量标准,通过对这五个环节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还可以分析影响获得感的因素,同时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目前大多数研究获得感的主体为教师 [11]、大学生 [12],研究范围广泛,而针对课程思政在护理教学获得感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为了了解课程思政获得感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把思政融入护理课程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对护理专业中的教学进行探索。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整群抽样。以吉首大学医学院在校护理本科生(大一、大二、大三) 254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进行调查前,已告知学院负责人及研究对象有关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所需的时间,自愿原则。回收有效问卷量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
2.2. 调查工具
采用吴晓霞 [13] 大学生专业课课程思政获得感现状调查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信度为0.913,效度可。采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
3. 问卷分析
3.1. 一般资料人口学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占比85.7%,男生占比14.3%,年级来区分显示,以大三为主,占比58.9%。年龄阶段以“00”后为主。具体见表1。

Table 1. Demographic analysis (n = 231)
表1. 人口学分析(n = 231)
注:-表示无数据。
3.2. 课程思政获得感现状调查量表分析
3.2.1. 认知环节
认知即认识与知识,据表2显示,只有1.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与自己学习目标不一致,所有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对自身品德是有或多或少的提升,41.1%的学生认为思政老师的课对她们的吸引力一般,46.8%的学生认为她们对于思政课课堂参与性为一般,同时大部分学生并不抗拒思政课的学习,但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并不喜欢,这也反映出思政课的课堂形式不能够只拘于老师说的教学形式,需要探讨更有效的教学形式。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in cognitive process (n = 231)
表2. 认知环节获得感分析 (n = 231)
注:-表示无数据。
3.2.2. 情感环节
情感环节是来评估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高校育人环境的判断标准 [13]。表3数据显示,思政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比较强及以上占到62.8%,说明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关心,而认为老师的关怀、学校环境对自身学习的影响比较强及以上只占到49.4%,情感受人的主观性影响,人与人需要长期的交流沟通,才能增强彼此的情感。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受学校环境的熏陶,因此学校及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Table 3. Analysis of emotional link acquisition (n = 231)
表3. 情感环节获得感分析(n = 231)
注:-表示无数据。
3.2.3. 信念环节
信念指理想信念,是情感、认知的统一,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认为教师考虑学生的价值需求比较强及以上的占到了72.2%。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比较强及以上达到88.3%,认为自身价值需求对于树立崇高信念有影响力的达到了97.4%。由此可见,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价值需求是有关联的,这提示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正确的价值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信念感。详见表4。

Table 4. Analysis of belief acquisition (n = 231)
表4. 信念环节获得性分析(n = 231)
注:-表示无数据。
3.2.4. 意志环节
意志指能够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意志力受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个好的心理建设对自身意志力的培养有着推动作用,反正则阻碍。从表5显示,52.4%的学生认为自己承受了比较强的心理压力,只有14.7%学生对自己承受力很有信心,所有学生都认为她们都受到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压力可能来自学业、老师、自生承受力等各方面,从侧面提醒所有教师及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Table 5. Analysis of will link acquisition (n = 231)
表5. 意志环节获得感分析(n = 231)
注:-表示无数据。
3.2.5. 实践环节
实践意为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表6显示,42.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比较强,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知行合一的效果小。从表6数据提示我们,不论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还是思政理论在生活中的运用,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Table 6.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practice links (n=231)
表6. 实践环节的获得性分析(n=231)
4. 讨论
护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其需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相关的法律知识,这门专业需要有较强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三者缺一不可。在护理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专业技术的学习,更要注重价值观、职业观、法律意识等思想教育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护理学生培养计划中,利于进入临床工作后能利于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 [14]。因此,思政教育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把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理想的水平,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是学校及教师亟待解决课题。
4.1. 拓展教学内容,融入思政理念
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内、外、妇、儿、急救等各门基础学知识,还需要学习专业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传统教材书都是以专业术语、专业名词、对护理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很难理解。因此,在传统教材上适当增加真实案例、伦理、人文关怀、护患纠纷、法律知识等内容,培养护生多方位的思考、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起到警醒和避免同样的问题在自己临床工作的发生。
4.2. 转换教学形式,体现思政内涵
因护理专业本身具有人文内核的属性,转换教学形式的三点:① 专业课,时时不露痕迹地传递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教学形式不仅局限于讲台上口头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反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表演 [15] 等形式,在专业课程进行时,嵌入职业情感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如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设“解剖第一课”专题 [16],通过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大爱大义,形成内心的感动,激发感恩之情,生成敬畏之心,化成责任之感,重视生命价值,增强护理学生的责任。② 实训课中,要求学生关爱护理对象、强调人文关怀;在训练病情观察时,强调严谨和细致;在练习药液配置时,强调慎独。③ 普及翻转课堂模式,其注重“先学后教” [17] 的教学理念,目前普遍应用对护理实习生的教学中 [18] [19]。目前处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ppt、短视频等形式汇报结果,这样能使学生更有自主性、积极性、加深知识巩固。
4.3. 注重教师职业素养,改变教学固有理念
教师不仅是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培养一个知识、行为、思想三者健全的社会主义人才,教师的思想、个人魅力、行为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 [20] [21]。医学是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学科,因此,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古话折射出了教育的哲理。因此,提升护理教师职业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4.4. 营造浓重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地方,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氛围,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打击不正之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情况纳入学生课程考核中,注重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建立。其次,学校团委等学院部门负责人要多开展思想道德有关的主题活动,多去社区、乡下、养老院、孤儿院等地区,培养学生沟通、共情、人文关怀、独立等品质。
5. 小结
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在这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护理人员从护生到护士的转换过程中,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换站,高校需要重视护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价值观,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做到让护生价值观与知识观协同发展,培养成一名真正德才兼备的护士,本研究显示,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的融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护理教学方案也有可改进的地方,学校及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的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获得感,更好的达到课程融思政,制定更完善的护理教学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
① 2020年湖南省教改课题(HNJG-2020-0557);② 2019年湖南省教改课题(538)。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