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A Probe into the Way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为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机制层面共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合力,才能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 The network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 power, and whethe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ave successor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strengthe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we need to work together from the teacher level, the student level and the mechanism level to form a “Trinit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黄燕玲.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8): 1960-196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310

1. 引言

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道德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为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力度,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从“加强网络建设,培养文明自律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1] 四个方面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机制层面共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合力,才能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 教师层面: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素养

2.1.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选择上要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和所盼,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运用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2) 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包容多样,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营造个性化教育环境和氛围,搭建个性化教育平台。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变化的教育方式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2.2. 丰富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1)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更生动、形象、接地气的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网络空间道德 [2]。

2) 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通过微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网络音视频、网络文学漫画等形式呈现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

3) 融入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内容。要向大学生大力宣传相关网络法规和道德准则,及时开展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和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

2.3. 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1) 改进课堂教学法。具体来说,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洗脑式教育”,改变就理论言理论的讲授方法,要变“灌输”为引导,变“带动”为“互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方法,运用疏泄、劝慰、引导和鼓励等方式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生团体的网络互动中,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和心理问题。

2) 优化网络教育法。教师要注重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坚持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 [3]。充分借助新媒体这一传播平台,教育手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才能不断适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3) 强化实践教育法。要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俗话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强化道德实践环节,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知行相脱节的问题。积极探索道德实践新载体,新形式,丰富道德实践新场域。例如利用“互联网 + 扶贫”、“互联网 + 支教”、“互联网 + 慈善”等“互联网 + 公益”模式 [4],积极组织以感恩社会为主题的网络公益活动,通过充满正能量的孝行善举,人间大爱的道德践行活动陶冶高尚情操,涵养道德情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3. 学生层面:发挥网络道德教育主体作用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相结合,把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和社会的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给大学生个人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方法,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加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一无二,都有着自身的个性特点。作为教育者要承认、尊重、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尊重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设计出多层次的网络道德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发展需求,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育与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师长、朋友、参谋和顾问,要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释疑解惑,消除问题,解决困难。

3.2.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 树立自我教育意识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人们自己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活动。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树立和发展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因此,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2)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新时代大学生每天在浩瀚的网络空间中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他们的网络行为之所出现沉迷网络娱乐,道德诚信缺失、知行脱离、言行失范等问题,正是某种程度上自我管理意识缺乏的结果 [5]。因此,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管理意识,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理性表达观点、传播信息,不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自觉远离不良网站和不良网络信息,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自觉做良好网络道德秩序的参与者与维护者。

3)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承担责任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学习生活的场域,交流互动的平台,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它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每个网民担责尽责。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担当起网络道德建设中流砥柱的青春责任,勇做网络道德责任的积极践行者,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网民,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6]。

3.3. 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

1)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主动学习,熟知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拓展认知能力,增强判断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客观分析,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判断,对照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作自我剖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不断修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2) 提高网络自律能力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道德,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大多是在无人看见、无人监督、个人独处时进行的,因此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自愿认同网络道德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成自己内心的自主行动,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律己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自律能力,意味着在网络空间做到不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学会理性表达观点、传播信息,自觉抵制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在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3) 强化自觉实践能力

“知”和“行”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因此,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主体责任与担当,提升网络道德实践的主体能力,真正做到履行道德义务,践行道德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强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的网络社会生活中自觉将正确的道德认知与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践行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投身良好网络道德行为的实际践行活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机制层面:优化网络道德教育协同机制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网络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不能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而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的协同发力,优化网络道德育人协同、完善管理协同,创新评价协同,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主体参与的强大教育合力,有效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和提升教育实效 [7]。

4.1. 优化网络道德教育育人协同机制

1) 树立育人协同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8]。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往往认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本职,学校的事情,与自身没有多大关系。许多家长存在着“孩子上了大学,家长就解放了”的错误观念。社会各界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网络媒体往往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缺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家庭和社会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牢固树立育人协同观念,增强协同育人的责任和教育担当,形成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责任分担的育人机制,共同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9]。

2) 组建育人协同队伍

一是要组建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计算机基础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智慧资源,打造多学科背景支撑、思想品德优良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二是要组建网络技术管理队伍。依托校内外网络管理人才平台,组建由高校网络信息中心管理员、政府网络部门技术管理人员和各大网站、新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组成的网络技术管理队伍,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及时开展信息的发布、传播和监管,实施有效的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为协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要组建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提升高校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各类网络论坛管理员正面掌握网络的能力以及网络传媒素养,构建并完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积极关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共同话题,发挥言论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个人影响力来获得学生的关注和信任,从而在浸润熏陶过程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 构建育人协同平台

构建育人协同平台是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拓宽教育途径,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方的同向同行,发挥协同的最佳效力,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与家长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模式,构建家校互动平台,发挥家庭教育优势,随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道德现实表现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对策,解决教育难题 [10]。另一方面努力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内涵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平台。

4.2. 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协同机制

1) 构建良好的育人管理生态

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良好的网络育人管理生态对大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育人管理生态建设。注重以主流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引领网络育人管理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的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化载体建设。通过网上的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网络浸润教育,逐步构建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同时要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觉”的网络生态意识,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做到网络发言有纪律,合理利用网络工具。

2) 搭建多方联动的沟通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网络监管监督机制,建立网络管理的常渠道,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为网络道德的构建保驾护航。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设计,合理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版块,形成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家庭、社会联络沟通,集思广益寻求最佳解决路径,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比如针对舆论热点和焦点问题,定期就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教育成效与存在问题、难题进行沟通研讨,商量教育对策,充分发挥多方力量,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难题,形成沟通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进而提升教育实效性。

3) 筑牢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

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协同发力。从外部环境来讲,优化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等行为规范的机制、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督和管控、构建网络道德教育的良性循环育人载体、约束网络主体道德行为等协同发力;从内部因素来说,作为网络主体的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大学生主体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和道德防范,进而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内外相互联动的网络道德协调育人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出现教育管理的“空档”和“盲区”。

4.3. 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评价协同机制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意味着在教育成效的考核评价方面将会涉及多个领域、部门、多种要素和诸多环节。因此,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协同机制,要有利于全面考察、客观评价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和成果,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坚持系统性、动态性、科学性的评价原则,改变以往单一僵化的考试评价和教师的主观评价,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成长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全面参与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道德他律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律,最终转化为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实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 20-22.
[2] 卢育强.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在调查及对策研究[J]. 青少年学刊, 2020(1): 44-48+60.
[3] 赵惜群, 黄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4): 129-132.
[4] 陈苏谦. 新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四个维度[J]. 集美大学学报, 2020(6): 20-24.
[5] 贾友枝. 高校德育教师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之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5): 177-178.
[6] 尤文梦, 刘煜.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 齐鲁师范学院院报, 2020(4): 7-12.
[7] 俞亚萍, 强浩.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微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8): 60-62.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84.
[9] 瞿雅媛, 冉勇, 党静雯.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9): 51-52+60.
[10] 张思.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特点与途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3):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