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理性知识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的新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自身理论知识体系和现实生活场域的联系 [1],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2]。随着时代发展,乡土旅行的内涵已不再拘泥于脱离城市喧嚣、享受田园美景,而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丰富的人文理念与教育价值。
信阳,别称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是区分我国南北两方的标志性城市,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山水茶都、居住的理想之城。其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小桥流水的淳朴农家风光、茶产品等农作物交相辉映的乡村新景态,还有乡野与现代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更有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3]。
近年来,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中学教育阶段也开始重视野外实践研学 [4]。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信阳地域特色的研学资源优势,本文针对性地设计了以“品信阳山水茶韵,探豫南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方案,旨在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自我成长。
2. 乡土研学旅行规划
2.1. 研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基础地理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本次研学旅行将信阳市的悠久茶叶文化、古老神话传说、美丽乡村建设等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地理场景的变换与地理问题的解决,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猎奇心理,践行地理实践力的基本要求。研学旅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延伸,不仅可以磨炼学生心性、修炼学生品格,更有助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深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2.2. 线路规划和日程安排
经过研学旅行设计团队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在充分考虑研学旅行路线的合理性与通达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设计了为期三天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第一天的研学地点为车云山村和睡仙桥村,旨在让学生在山水之间感悟乡土之美;第二天的研学地点为西河大湾古村落和鄂豫皖苏区革命首府博物馆,希望可以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家乡也曾是一片“红色”的原野;第三天的研学地点为郝堂村,将学生们带到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区,一同见证“最美乡村”的名片。具体的日程安排详见表1。

Table 1. Study trip schedule of “Taste Xinyang’s Landscape and Tea Rhythm, Explore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Southern Henan”
表1.“品信阳山水茶韵,探豫南美丽乡村”研学旅行日程安排
2.3. 前期准备
1) 做好研学活动动员工作: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向学生介绍此次研学活动涉及的地点、路线以及时间安排,帮助学生解答相关疑问。
2) 做好研学活动分组工作:班级内部完成组队,每队八人左右,男女分配合理。选出一位组长,负责清点人数、收取研学成果等任务。
3) 做好研学活动任务布置工作:布置给学生一系列本次研学旅行中拟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资料搜集准备,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4) 做好研学活动安全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明确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与学生签订“外出文明与安全承诺书”。
3.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研学旅行的教学环节设计要环环相扣、详略安排得当,其中教学内容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针对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开展。
3.1. 研学旅行情况介绍
教学地点:研学旅行途中。
教师活动:核实学生到齐情况,将学生分好小组;说明本次研学旅行的时间与路线安排,强调研学旅行途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明确自己所处的小组,认真听取注意事项。
教育意义:提前介绍研学旅行地点,有助于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2. 车云山茶场:登高景艳八方,毛尖茗香四海
教学地点:车云山茶场。
教师活动:介绍车云山的自然地理位置,多角度分析适宜毛尖生长的自然条件。带领学生观察茶树及山上其他植物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生观看茶叶制作流程。
学生活动:归纳车云山的地理位置、毛尖生长的自然条件,记录茶树的形态特征,积极向茶户请教茶叶采摘与制茶工艺,体验制茶过程。
教育意义:地方性研学旅行基地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6],带领学生来到茶园,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信阳乡土别样的美,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辛勤与愉悦。学生不仅通过实践学到知识,更有助于践行劳动最光荣的精神。
3.3. 睡仙桥村:畅谈神话传说,品鉴茶韵悠悠
教学地点:睡仙桥村。
教师活动:介绍睡仙桥村的历史与传说故事,带领学生参观茶旅体验馆,观看茶艺表演。
学生活动:观察睡仙桥的历史痕迹,了解茶叶发展的历史,参观茶展厅,观看茶文化表演,学习茶具的使用。
教育意义:睡仙桥村古老的神话传说,能够激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与茶艺表演的观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4. 西河大湾古村落:领略古村旖旎,共叙自然魅力
教学地点:西河大湾古村落。
教师活动:简述西河大湾古村落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焕公祠和传统民居。
学生活动:对古村落的历史文物保持敬意,观察传统民居的形态与布局。
教育意义:学生在古村落里学习,用双手去触碰历史、感悟历史,有利于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珍爱历史的自觉感。依靠古村落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促进新农村文明建设,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村真正地活着。
3.5.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传承红色圣火,共建绿色家园
教学地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介绍“新县梦•英雄梦”的历史沿革。
学生活动:在博物馆内保持安静与敬畏,深刻体会革命英雄的伟大,认真参观博物馆内每个展厅。
教育意义:在本次研学旅行设计中,到新县革命老区学习,就是要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同时借助“新县梦•英雄梦”的发展征程,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
3.6. 郝堂村:览山水荷花情,谱乡村新建设
教学地点:郝堂村。
教师活动:介绍郝堂村的历史,讲解荷花的生长特性,带领学生们参观生态建设项目,分析郝堂村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原因。
学生活动:访问当地住户新农村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归纳郝堂村为了新农村建设付出了什么努力,分析其他村落该如何借鉴郝堂村的生态建设模式。
教育意义:郝堂村生态建设工程是响应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用旅游带动经济是当前农村发展的新趋势。郝堂村更美丽、更富足、更好地传承了豫南乡村文化 [7],学生看到郝堂村从一个小村落变成了中国最美乡村,这不仅见证着家乡的逐渐强大,更提升了学生家国一体的认知。同时,郝堂村的多处建设都是借地取材的环保项目,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3.7. 研学旅行总结交流
教学地点:信阳师范学院教二T3教室。
教师活动:教师对此次的研学旅行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研学感悟,最后说明研学实验报告的撰写内容及具体要求。
学生活动:积极分享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收获,指出自己在此次活动中产生的不足之处。整合所学知识,对研学旅行的实施提出建议。
教育意义:总结并不是结束,总结活动有助于梳理地理研学旅行组织与设计、学生参与收获等方面的经验 [8];撰写研学报告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材料整合与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回顾研学旅行途中所学知识与趣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 成果评估
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 [9]。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及其发展潜力,本次研学旅行设计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评估目标、评估主体和评估方式多元化为准则,力求对本次研学旅行的开展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
4.1. 评估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提倡评估目标的多元化,在本次研学旅行过程中,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合作互助能力、探索反思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生态文明能力、纪律服从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
4.2. 评估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估模式已不再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评估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主张下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成为评估主体。教师应建立更加开放的评估环境,通过引导学生自评、组织学生互评、改进教师评估三大方面进行,在保证真实性的条件下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4.3. 评估方式多元化
本次研学旅行评估关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结合。研学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课件展示的形式介绍自己拍摄的精美图片、学习日志与活动反思等内容。教师通过制定研学评估的多元目标,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以及汇报进行打分。具体评估表格如表2所示,各类评估者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取各项能力的平均分,按其所占比重确定最终评估等级,最终评估等级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五级。

Table 2. Evaluation table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rip activities
表2. 研学活动成果评估表
被评估学生姓名:
注:研学活动最终评估等级(各项能力的得分取其平均分):(知识掌握能力 + 合作互助能力 + 探究反思能力 + 地理实践能力) × 20% + (生态文明能力 + 纪律服从能力) × 10%。
5. 结语
研学旅行活动可有效地为学生搭建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良好框架,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地理教学中,研学旅行是衔接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是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次研学旅行设计以信阳市的乡村旅游为主题,将乡土资源融入课本知识中,带领学生了解乡土地理别样的美。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家国一体的情怀,更在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中促成地理实践力的深度发展,培养地理学习的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2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1KYJJ57)、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9GGJS-07)、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专项基金项目(KCSZ2022004)和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