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来缓解老龄化现状。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之一,主要是服务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据统计,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预计2050年达到9750万人 [1]。目前我国家庭结构不再是以往的大家庭模式,而是逐渐变为核心家庭,这种变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导致老人空巢化趋势明显。由此可见,我国失能老人对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必须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需接受生活基本照料和服务的失能老人而提供的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在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指导意见》)公布了我国第一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试点城市不断增加,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9个试点城市,并逐渐形成了四种主要模式。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依旧处在试点阶段,因此对长护险如何发展与完善也成了学界讨论的热点内容。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视角以及运用不同方法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虽有部分学者对长护险进行文献计量,但只是将长护险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简单罗列,并未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基于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两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研究,首先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得出当前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热点,之后利用内容分析法对长护险热点和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全面阐释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特征及未来趋势,为今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
2.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源是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CSCD以及核心期刊中与长期护理保险有关的文献。检索年限设置为2001~2022年,检索主题词为“长期护理保险”、“长期照护保险”,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7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3篇,去除期刊导读等4篇,最终得到579篇有效文献。
2.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使用了文献计量方法,文献计量包括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其中主要利用CNKI对总体发文量进行了分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数据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主要包括高产作者及机构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展示了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其次,本文还是用了内容分析法,主要利用内容分析法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3. 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3.1. 总体发文量统计分析
图1展示的是2001年至2022年发文量的趋势图,由于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7日,所以2022年的发文量为CNKI的预测值,实际上截止到检索日发文量为24篇。关于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2010年为萌芽阶段,2011~2015年为起步阶段,2016至今为探索阶段。萌芽阶段关于长护险的文献发表数量都在10篇以内,表明在这段时期长期护理保险还未受到重视,只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此领域,并且研究集中对国外经验进了探讨与借鉴,主要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和内涵、实践模式以及国内可行性等。但由于国家并没有相应政策出台,所以国内真正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青岛成为第一个开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城市,之后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也不断增加。起步阶段平均发文数量为22.8篇,而萌芽阶段平均发文量只有2.9篇。2016年,《指导意见》公布了第一批试点城市,表明国内正式开启了长期护理保险全国探索之路。从图1可以看到,2016年之后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数量大幅增加,从41篇增至60篇,2019年达到83篇。除去2022年的预测值,2016年至2021年的平均发文量为68.8篇,是起步阶段的3倍,是萌芽阶段的23.7倍。至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来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还需不断完善与创新。

Figure 1. Trend of published papers o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2001~2022
图1.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研究发文量趋势
3.2. 高产作者及机构合作分析
高产作者及合作分析
首先,本文利用CiteSpace对高产作者发文量进行了共现分析,从图2中可以发现高产作者主要有戴卫东、何世英、荆涛、雷咸胜等人,这几位学者之间无合作关系,但何世英与白鸽、王颖、戴瑞明、罗丽、蒋曼几位学者有较强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知识图谱中共包含N = 392个关键节点,E = 28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S = 0.0037,可以看到作者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表明高产作者合作比较少。本文还将作者名、作者发文量以及作者初次发文时间进行了整理,得出表1。和知识图谱所呈现的一致,戴卫东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共发表11篇文献。其最早发文时间为2007年,说明戴卫东是比较早关注长期护理保险的学者。戴卫东在国内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之前主要关注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与模式,包括德国和日本 [3]、韩国 [4]、以色列 [5] 等国家。之后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内开始试点,戴卫东学者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中国方案” [6]。其次分别为何世英、罗力、王颖、白鸽、蒋曼以及戴瑞明六位学者进行合作,在2019年发表了有关于长期护理研究的大量文献,文献内容主要围绕长期护理部门定位与功能 [7]、国内外对比 [8]、筹资机制 [9]、监管系统 [10] 等几个方面对从长期护理保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使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总之,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未来学者们要加强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理论和实践内容。

Figure 2.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vestigator collaborative network atlas, 2001~2022
图2.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者合作网络图谱

Table 1. Posts and first publication year of some authors i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research field, 2001~2022
表1.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领域部分作者发文量及首次发文年份
3.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关键词分析可以掌握作者的研究目的。因此,对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进行分析,可以展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3.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首先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所显示的关键节点共有318个(N = 255),关键路径有482个(E = 584),网络密度为0.0096,表明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到,“老龄化”、“长期护理”和“长期照护”的关键节点最大,其次为“失能老人”、“老年人”、“医养结合”、“筹资机制”、“医疗保险”、“日本”等。这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连线关系,除了“长期护理”和“长期照护”这些最主要的关键词之外,我们更应关注“医养结合”、“医疗保险”和“筹资机制”这几个关键词,这是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领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地方,也是今后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keywords, 2001~2022
图3.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关键词共现图谱
3.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从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到Q = 0.672,S = 0.8761,说明聚类结果是有效且可信的。从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到,共有13个聚类程度较高的词。分别为“#0长期护理”、“#1长期照护”、“#2老年人”、“#3老龄化”、“#4养老产业”、“#5医养结合”、“#6养老保障”、“#7失能老人”、“#8筹资机制”、“#9服务利用”、“#10德国”、“#11国际经验”、“#12人力缺乏”、“#13护理需求”。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现有文献内容可以将目前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研究热点总结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研究、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研究。

Figure 4. Cluster map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keywords, 2001~2022
图4.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关键词聚类图谱
3.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直观展示某领域的研究趋势,因此本部分对2001~2022年间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关键词进行了突现分析,并选取了前15个关键词,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关键词突现强度最强的是“长期护理”,强度为3.41时间段为2009年至2014年,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的时间段。接下来时间段的突现关键词为“养老产业”、“商业保险”、“定价模型”、“国际经验”,逐步开始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从2017年至2020年突现关键词分别有“筹资机制”、“需求”、“照护服务”“失能”、“影响因素”和“社会保障”,这也是近几年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2020年至2022年只有关键词“医养结合”突现,这也是接下来长期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Figure 5. Highlights keywords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2001~2022
图5. 2001~2022年长期护理保险突现关键词
4. 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
国外对于长期理保险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68年,也就是荷兰最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除此之外德国、日本、韩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都较早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在长期护理保险立法、筹资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根据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状,不断对长期护理保险各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以上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计量以及对国内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三个方面。
4.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正在逐步开展,学者也从各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戴卫东和王杰最早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应当选择怎样的长期护理保险,指出长护险要包括城市居家养老护理保险以及农村老年护理救助两方面内容,并从价值、意识形态、成本以及路径支持四个方面论证制度的可行性 [11]。张瑞指出,当前国家长期护理保险主要包括制度型和补充型两种,中国应尽快建立均从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 [12]。吕国营和韩丽认为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建立保险模式,而不是类似其他国家的福利模式。并且不能依赖现有医保体系,尽快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制度体系,同时以商业保险为补充 [13]。雷咸胜认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模式要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模式保持一致,并且要清楚长期护理保险的目标定位,推进立法保障 [14]。钟仁耀和宋雪程指出制度建立应遵循低水平、保基本的原则,并且要保障制度的强制性、统一性和福利性 [15]。宋全成和孙儆华认为我国的照护服务体系将正式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无论何种模式都要以老年人为中心,形成责任共担机制,在筹资方面要建立起多层次筹资制度 [16]。刘欢认为保障水平要“低起步”,保障对象要“保重点”,建立独立险种制度,推行居家护理津贴制度,完善监督体系 [17]。可以看到,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应建立起类似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独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且要以社会保险为主导,商业保险为补充,遵循低水平和保基本原则,并逐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保障。
4.2. 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构建科学而又符合当前经济水平的筹资机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保证长期护理保险正常运行。雷晓康和冯雅茹对比了国内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指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筹资办法不明确、各地试点经验不成体系以及个人参保不明确,并指出筹资渠道主要包括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医保基金还有社会支持等渠道 [18]。周磊和王静曦对15个试点城市的资金筹集和给付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护险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其定位,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待遇支付机制要水平适度 [19]。刘文和王若颖使用熵值法并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4个试点城市的筹资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建立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建立资金评估机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提高利用率 [20]。田勇通过建立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当前的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负担水平及其依赖医保的合理性做出了分析,认为不可长期依赖医疗保险,应建立“个人缴费 + 医疗保险基金补助 + 财政补助”的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针对筹集渠道和筹资水平开展了研究,并都指出要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建立多元责任共担机制,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4.3.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有需求才有供给。居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否有需求,都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因素影响了需求?只有把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相关的内容探讨清楚,未来才能改进相关的不足与缺陷,更好地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从而建立适合大多数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荆涛等人对长护险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实证分析后发现,居民收入、医保以及养老基金支出会显著影响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21]。谢晓璐认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一方面受“未富先老”国情影响,还有一方面是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未富先老”导致很多老人支付不起保险费用,尤其是部分商业保险的高额费用,而“养儿防老”观念让很多老人不愿接受机构护理和他人照料,更愿意接受家人照料 [22]。曹信邦和陈强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家庭年收入和意识观念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 [23]。陈冬梅和袁艺豪运用logit/probit模型分析发现收入、储蓄、家庭因素不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个人意愿、价格和医疗需求才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24]。周依群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社会保险支出、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老年人口抚养比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25]。王新军和李雪岩通过构建失能转移模型对CHARLS数据分析发现个人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目、患慢性病数目等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且预测出未来长护险需求会稳步增长 [26]。覃朝晖等人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当前城镇老年人需求水平较高,而且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以及认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27]。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学者主要是针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虽然在部分研究结果方面有一定分歧,但普遍认同的是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个人意愿和风险意识、健康状况、保险费用、社保支出以及老年抚养比等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未来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要针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合理考量,对于一些客观因素,政府要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解决,对于部分主观因素,政府要做好宣传引导,让居民了解到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对CNKI中的579篇文献进行了CiteSpace量化分析,根据关键词聚类得出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研究热点,然后依据热点主题词进行搜索,并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来看,在2001~2022年间,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在青岛市启动试点之后,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发文量不断增长。总体来看,目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2001~2011),这一阶段主要是学者对国外经验进了探讨与借鉴,主要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和内涵、实践模式以及国内可行性等。在起步阶段(2012~2015),国内试点刚刚开始,学者主要围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制度构建等内容进行研究。探索阶段(2016至今),在这一阶段长护险在全国多地开展试点,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制度模式、筹资机制、需求与供给等内容。总之,长期护理保险的各地试点政策与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与动力。
2) 从相关文献内容分析结果来看,当前长期护理保险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筹资机制以及需求这三个方面,并且这三个方面都有极强的联系。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学者基本都有着统一的观点,即要建立起类似养老和医疗的独立社会保险,以社会保险为主导,商业保险为补充,并且要有立法保障。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问题,学者基本对筹资模式、筹资渠道以及筹资方式和水平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在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方面,主要是研究了有哪些因素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并从多种视角开展研究,并运用了多种模型,也正因如此,学者部分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但都一定程度推动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丰富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内容。
5.2. 研究展望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应对老龄化,这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的应对老龄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应对不断攀升的失能老人数量的必要选择。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未来应当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试点实践与经验不断完善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本文认为之后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5.2.1.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与利用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但大部分是是基本生活照料,而护理服务机构提供较少。但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服务于失能老人,失能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照料,因为失能老人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失能,各种突发状况也会随时发生,所以医疗护理提供是必须的内容,但很多护理机构并没有提供。所以,未来学者因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提供与利用方式进行研究,使服务供给满足的同时利用率也实现最大化,同时提告服务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5.2.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研究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研究的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并不全面。比如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并不明确,重生活照料还是专业护理,重养老还是医疗。另外,还有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人群问题,是覆盖老年群体还是覆盖全部群体。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本人认为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研究要持续下去,直到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2.3. 长期护理保险地方试点与全国统筹研究
随着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试点城市不断增多,各地都依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方案与结果都各有不同。对这些试点城市探索出来的长期护理保险经验总体可以归为四种模式,即上海模式、南通模式、青岛模式、成都模式。四种模式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应建立独立的、现收现付制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也就是当前的上海模式。但未来中国将要采取何种模式还需继续探讨,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结果,完善顶层设计,实现全国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