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种特殊的遗产形态,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更是当代的“活化石”,见证着历史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 [1]。各国和各民族都希望通过独特的文化身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中,非遗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准,成为民族和国家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2],非遗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际上对非遗的保护始于20世纪60年代,非遗保护的经验也日益成熟。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非遗研究也越来越多样、全面、深入。学者们从经验性研究中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与保护意见,对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保护 [3],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也提出有效建议。各国各地区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日益注重从“物”的保护理念向以“人”为主导保护理念的转变,赋予了非遗保护活态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4]。
我国在2003年开始对非遗进行保护,不仅分析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加强国人对非遗的认识,从而实现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和最大程度的保护。我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之一,积极推进国际非遗工作的展开。近年还开展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工作,为今后全面深入的保护工作盘清家底、打好基础 [5]。直至目前,中国已有42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共有36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一可观的数据体现中国对非遗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在国际上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多学者、非遗专业人士针对非遗保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制定出有效的保护策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 [6],只有进行有针对性且措施得当的保护,才能达到预期的保护目的 [7]。但近些年来旅游产业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的做法损害了非遗的文化空间 [8]。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9],雒树刚指出在对非遗进行深入挖掘后,将其更优质、更富有吸引力的精华注入旅游产业中 [10],才会实现非遗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非遗 + 旅游拓宽遗产传承的途径,是今后一个时期文旅融合的一大重点 [11]。
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金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和丰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多民族居住和悠久的历史使得非遗有着一定的地方性和独特性。非遗数据主要是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金华市人民政府等渠道取得。截止目前,金华市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省级116项,涉及到非遗的9个门类,见表1。其中有部分非遗是由金华本市级申请并被授予的,如金华婺剧、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黄大仙传说等,因此将这类非遗进行单独统计,不与其它地区进行合并,在后面计算非遗面积分布密度时忽略不计;有部分非遗是由多个不同地区共同申请并被授予的,如断头龙(兰溪市、江山市)、翻九楼(东阳市、萧山区)、畲族三月三(武义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因此将这类非遗进行归类计算。因为市级项目数量庞大,达到481项,所以本研究不涉及市级非遗项目。

Table 1. The number of national and municip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nhua City
表1. 金华市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利用地理集中指数这种方法来计算非遗的分布密度,以此为基础来分析金华市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适用于测定一定区域内的非遗项目在各个区域中的集中程度 [12]。其公式为:
(1)
式中,
表示第i个区域内的非遗项目数量,T表示非遗项目总数,n表示子区域总数。G的取值为0~100,G值越大表明非遗项目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析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36项,占全国比仅1%左右,其中,传统技艺占27.78%,传统美术占13.89%,民俗占13.89%,曲艺占11.11%,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后3项所占比例均为0,类型缺项较为明显,见图1。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Jinhua City
图1.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布比重图
金华市省级非遗116项,第一批12项,第二批37项,第三批31项,第四批22项,第五批14项。其中,传统技艺占26.72%,传统舞蹈占15.52%,民俗占15.52%,传统美术占10.35%,传统戏剧8.62%,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占8.62%;曲艺占5.17%,传统医药占4.31%,民间文学占3.45%,传统音乐占1.72%,这四部分所占比例无法较少,见图2。
金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为省级,国家级较少。其中,传统技艺、传统艺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传统体育、娱乐和竞技的比例为零。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风情、传统艺术、传统戏剧、传统体育、表演艺术和竞技等占主要部分,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占很大比重。传统技艺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地方非遗项目中都占了极大一部分。这种类型的非遗文化有着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这就为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
3.2.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运用地理集中指数这一研究方法来分析金华市非遗项目的集散程度。经计算,对金华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分别求G值,计算结果G国家级为39.4405,表明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分布上呈现较为松散的状态;G省级为35.7945,表明金华市省级非遗项目在分布上也呈现较为松散的状态,并分散程度高于国家级非遗项目。

Figure 2.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Jinhua City
图2. 金华市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布比重图
3.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格局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6项,其中有6项属于金华市本级,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下辖区。因此,在下列计算中将这6项忽略不计。从表2可以看出,以金东区为中心向外扩散,3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均分布于金华市外围城区,占100%。按国家级非遗项目密度来分,永康市以149.857 km2/项位居榜首,浦江县和兰溪市以153.333 km2/项和328.25 km2/项紧随其后,三者均大于金华市整体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布密度;义乌市、磐安县、东阳市、武义县、婺城区和金东区均低于金华市整体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布密度,其中金东区无国家级非遗项目存在。由此可见,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以金东区为中心向外扩散,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逐渐增加,在金华市外围城区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由两边城区向中间城区逐级递增,向中部–两侧呈显著递减的趋势。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as in Jinhua City
表2.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区域分布
3.2.2.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格局
金华市省级非遗项目的数量116项,其中有15项属于金华市本级,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下辖区。因此,在下列计算中将这15项忽略不计。从表3可以看出,省级非遗项目在分布上大致呈现东部–西部逐渐递减。其中永康市以61.7059 km2/项位居榜首,浦江县、义乌市和磐安县的非遗项目分布密度也都高于全市平均非遗项目分布密度;其余几个城市都低于全市平均非遗项目分布密度。由此可见,金华市东部地区是金华市省级非遗项目分布集中地区,其涵盖的非遗项目种类比较全面。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as in Jinhua City
表3. 金华市省级非遗区域分布
4.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路径分析
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融合发展却可以实现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彼此成就 [13]。对金华市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的探索分析,既要考虑各类非遗所占的比重、功能、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当地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下面具体从资源、功能、空间、市场、产业五个方面来探索金华市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
4.1. 资源融合
非遗旅游资源融合主要是指将非遗资源以旅游形式融入到旅游业的产品中,并将非遗资源的个性化提取并与旅游结合。就非遗旅游市场现状来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众旅游需求愈加多元化、个性化,但非遗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这就需要着重去探索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路径,不断提高非遗旅游产品质量。将非遗的独特性和地区性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增加该类型旅游产品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像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曲艺这类表演类非遗就格外适合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展演的形式更好地将非遗展现出来,让游客体验当地独有的风情。如2017年7月,在叶圣陶碑文广场举行的双龙之夏开幕式上,浦江乱弹花头抬、婺剧院九节龙、磐安大力士摔跤、金华山歌等众多非遗展演项目给大批游客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亲身体验了非遗的专属魅力。像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这类非遗资源可以将其制作过程设计成操作性较强的技艺学习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提高游客消费体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坡阳古街,金华酥饼大师陈紫嫣在古街上开设体验区,通过提供机会给游客亲身体验做酥饼,由此体验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的趣味。
4.2. 功能融合
非遗和旅游资源的演进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以两者功能为切入点进行融合,将加速两者的功能融合,扩大融合后的收益。要想非遗文化和旅游能够实现完美融合,就得找出非遗文化相较于其他资源所独有的特点。通过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与研学、民宿、文创、演艺等方面进行结合,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在金华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占比26.73%,为占比最大的类别,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着重将这类非遗文化拥有的实践性和教育性与教育产业进行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金华市各地都陆续举办了非遗进校园等相关活动,旨在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更多渠道了解认识非遗文化。武义婺州窑研究所作为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承担着婺州窑的教学体验活动得开展。2019年8月与壶山文创联合开展了暑期青少年“体验与传承·非遗研学一日行”活动,将婺州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向参加的青少年娓娓道来,通过亲手实践,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4.3. 空间融合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并拥有众多的古村落。这些乡村既是游客重要的旅游休闲空间,也是主要的非遗资源依存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指出,“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想非遗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就要深入挖掘这些隐藏在村中的非遗痕迹,开发优质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部分传统技类的非遗,像武义大漆髹饰技艺、东阳卢宅建筑艺术、诸葛古村落建筑艺术,适合与空间进行融合,将此类技艺通过建筑进行展示,不仅给游客一个机会更近距离体验这类技艺是多么精致、美观,也使得非遗所展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具体化。例如,兰溪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一带居住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村内以祖制九宫八卦结构设计,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古文化村落之一,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奇村”,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诸葛八卦村村内建筑结构独特,各种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大多以婺剧中的人物为题材,所有人物均骑马或神兽,手持武器,左右各配一名护卫,正是由于先前的技工的雕刻技艺如此精湛,使得人物都栩栩如生。游客在古村游玩的时候,都被那些古建筑所蕴含的美所震撼。
4.4. 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不仅仅模糊了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的边界,还增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市场融合丰富了原有产业的附加功能,从而产生新的产业体系。通过功能整合和价值提升,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既可以使非遗资源获得新的市场空间 [14],又可以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形成涵盖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释放更强的能量,取得产业叠加效应 [15]。科技化、信息化为非遗 + 旅游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宣传和营销平台。例如,金华打造非遗专属的公众号——金华非遗,通过发布推文向外界介绍像“婺风遗韵·匠心工坊”、“婺风遗韵·阳光讲堂”、“战“疫”技艺递爱心”等系列活动,以此宣传不同特色的非遗文化。随着游客年龄年轻化,借助新媒体大力发展“互联网 + 非遗乡旅”来吸引游客,就更加得迫在眉睫 [16]。因此这就需要金华相关部门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并将设计出的产品与众多热门旅游APP合作,扩大产品的营销渠道。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升,市场需求时刻都在改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出符合大众的非遗旅游产品。金华在非遗旅游产品设计阶段要秉持全面组合策略,设计多种产品,推向多个不同的旅游市场,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4.5. 产业融合
金华非遗项目其实很早就通过旅游商品的形式进入到旅游市场,如金华火腿、金华酥饼、金华酒和婺州举岩茶等。但是,诸多的非遗传承均停留在旅游产品的层面上,虽然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挖掘非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却难以将非遗文化的新鲜感和独特性维持下去,也无法在众多相似的非遗旅游模式中脱颖而出。因此,要将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以此来提高此类商品的“不可复制性”。在融合相关产业及业态的过程中,非遗资源能够通过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丰富旅游业态内容、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延伸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内容,进而通过构建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及相互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非遗与旅游的全面融合 [17]。如2021年9月25日至27日在义乌举办的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将近百件优质文旅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展厅,婺剧《金猴闹春》、沉浸式非遗剪纸体验、婺式糕点制作等等,通过互动展示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游客也可以购买博览会上出现的非遗产品。这不仅带动了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产品的销售动力,推动非遗产品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还进一步拉动非遗与会展产业的融合,实现非遗与多产业的融合。
5. 总结与结论
本文研究了金华市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与旅游融合路径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点结论:①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较少,省级非遗项目与市级非遗项目占绝大部分。其中,传统手工技艺是金华市非遗项目的主要类型,占比近30%。② 金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以金东区为中心向外扩散,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逐渐增加,在金华市外围城区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由两边城区向中间城区逐级递增,向中部–两侧呈显著递减的趋势。而金华市省级非遗项目在分布上大致呈现东部–西部逐渐递减。③ 金华市非遗项目从资源、功能、空间、市场、产业五个方面与旅游进行融合发展,以达到非遗项目的效益最大化、持久化。
金华市在保护、传承和利用非遗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华市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如金东区、婺城区非遗项目数量少于金华市平均标准,需要当地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认识。其次在金华市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分类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曲艺的数量相较来说是比较少的,在非遗项目后续的开发、保护、传承和申报工作,要着重注意这些数量较少的类别,以此来增加当地这些类别的非遗项目的数量,补足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此外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科技产业发达的时代中,对于非遗产业来说,新鲜血液的注入不足难以支撑它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于非遗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非遗产业的相关激励制度,保证非遗传承人的各项全力保障。有利于解决非遗传承人对于这非遗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为非遗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