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脱贫”元素
Integ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Elements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2.118492, PDF, HTML, XML,   
作者: 袁婉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脱贫攻坚精神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Poverty Alleviation Spirit Ideal and Faith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摘要: 中国在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宝贵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尊重规律,推进脱贫攻坚精神的阶段式教育;显隐并举,利用思政大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身临其境,促进校内外课堂有效衔接;勿忘初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个方面积极探索融入实践路径,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青春之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bstract: China has formed a ser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pirits in the eight-year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intern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which is a vivid and precious resource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ideal and fai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it into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romotes the phased education of respec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kes the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ell the sto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n the scene, promote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lasses, and respects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leading the young students to firm ideal and faith, with the youth to help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袁婉茹.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脱贫”元素[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595-36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92

1. 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1]

1.1. 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基因。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果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上下同心所取得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 我国的脱贫事业从中央到乡村各级干部群众层层签订“军令状”,齐心协力同上阵,众志成城战贫困,同时又抓住贫困群众这一主体突破点,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合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既有脱贫想法又有脱贫办法,用自己双手改变贫困落后现状。

1.2. 尽锐出战的担当精神

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攻坚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表明了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但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负担,面对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岿然不动的初心,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3]。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先士卒,既挂帅又出征,8年里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更是50多次调研指导扶贫工作,还有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奉献自身,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1.3. 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 [4] 求真和务实是党优良传统的直接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出发,从乡村实际出发开展各项精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两个关键点:“准”和“实”。“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5]。

1.4. 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脱贫攻坚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开展脱贫攻坚实践中,十分注重创新思路方法,能够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根据各个贫困地区所处的方位以及发展情况等实际情况,把发展“短平板”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能够变“输血”为“造血”,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等各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6]。广大党员群众应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为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柱。

1.5. 攻坚克难的绝胜精神

贫困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梦魇,根治贫困之路必定艰巨而长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所谓“攻坚”,攻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克难”指的是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1]

1.6. 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7]。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8] 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2.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脱贫攻坚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体系,更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其因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价值,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担当民族复兴的鸿鹄之志,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指引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9] 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要想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信仰的基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自身需要完成的教育使命,也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继有人的题中之意。

脱贫攻坚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真实有据的教学素材,蕴含着鲜活的政治导向价值。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的政治决心,脱贫攻坚中,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所付出的艰辛感人事迹让大学生在强大感染力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觉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带领人们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潜移默化中指引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担当其时代使命。

2.2.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漫漫人生之路的光明灯塔,指引人走向光明的道路。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而对于一个处在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要想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渗入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脱贫攻坚精神所展现的不负人民、为民奉献正是崇高理想的生动写照。

以张桂梅、黄文秀、毛相林等人为代表的脱贫攻坚楷模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舍弃自身、奉献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正是有像他们一样的一代代人凭借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将之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前进动力。同时我们党正是确立了上下一心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凝聚强大合力,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从党带领人民群众告别贫困以及汲取脱贫攻坚中先进人物故事,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报效国家与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

2.3. 协助大学生厚植创新的作风态度

中国摆脱贫困的“制胜法宝”就是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核心,也是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创新 [10]。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

脱贫攻坚中所体现出的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是攻克贫困的突破口,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科学知识、增强才干本领的关键时期,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中汲取尊重知识的科学态度和严谨锐意的优良作风,能够具有推陈出新的格局勇气,在社会实践中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处理实际问题,不断增进自身积极进取的作风态度,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2.4. 鼓舞大学生积蓄实干的青春力量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广大扶贫干部抛弃小我,以大爱奉献社会,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足迹遍布雪域高原、戈壁沙滩、穷乡僻壤,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1],真真正正向我们展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更欣喜的是在这群楷模中少不了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贫困地区,将自己的热血洒在山区的土地上。

脱贫攻坚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涵养。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尽锐出战的担当精神能够引领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积极进取,不负韶华,担当起时代新人的重任,奋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能够指引大学生练就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锻造自身本领,争做知行合一的有志青年;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能够培育大学生树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实践中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开辟展现能力的新的天地,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奋进者;攻坚克难的决胜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树立不惧艰难困阻的信心和决心,培育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厚植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态度;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能够鼓舞大学生树立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蓄自己的青春力量,不负时光、不负人民,争做时代新青年,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棒。

3.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脱贫攻坚精神不仅是宝贵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新时代的展现更是一种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核心要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必须有效探索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其插上“脱贫”的翅膀,不断挖掘发挥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功能。

3.1. 尊重规律,推进脱贫攻坚精神的阶段式教育

首先,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当中的人,每个阶段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应该充分把握和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进行阶段式的脱贫攻坚精神的教育。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是成长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他们普遍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大多数都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就业的压力,部分同学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更加注重实际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倾向,理想信念淡薄,意志薄弱,而对于当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自身刚从繁重的学业中抽离出来,会陷入享受玩乐的心理状态,无暇思考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针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脱贫攻坚精神的养成系教育,使之融入本科各个阶段乃至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之中。

其次,依据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特点,发挥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主流价值观主渠道的作用,为其营造崇高理想信念的校园氛围。比如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喜欢在网上“冲浪”,可以依据现代网络传媒等技术结合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以互联网为媒介,将脱贫攻坚精神与其他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融合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将对个性的自由追求与塑造正确坚定的意志品格结合起来,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3.2. 显隐并举,利用思政大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必须谨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 [11],同时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显性教育层面上,首先可以利用思政大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例如十大脱贫攻坚楷模之一的张桂梅校长,她的人生深刻诠释了“信仰”与“忘我”的理想信念。她的人生信仰让她找到了她的人生梦想: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而她忘我的人境界又坚定了她的人生信仰。虽然张桂梅校长的人生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自己能够从她身上学到什么。“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华坪女子高中令人热血沸腾的誓词告诉我们:虽然大多数孩子会成为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也可以拥有崇高的生命境界和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是教育应该赋予每个人的灵性、自由和人文精神 [12]。此外还可以以班级工作、党团活动以及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脱贫攻坚精神教育主题活动,深刻把握脱贫攻坚中蕴涵丰富的精神境界。

在隐性教育层面,第一,可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将脱贫攻坚精神贯穿到其他课程之中。比如,农学专业的同学可以学习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运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第二,可以依据现代网络传媒等技术结合学生所处的阶段,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当代大学生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高校可以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打造脱贫攻坚精神宣传专题网站,利用互联网不断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新的时代特色,通过生动与真实的学习素材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3. 身临其境,促进校内外课堂有效衔接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课堂,需要做好与校外课堂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促使脱贫攻坚精神育人效果最大化。这样既能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又能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成果,增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要注重校内课堂的理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进教学方式,知情合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性,营造极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将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功能春风化雨般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理性上认识,感性上认同,通过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注重倾听大学生的声音,掌握其思想方向,能够对其理想信念状况出现偏差的同学及时予以纠正,注重结合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探寻创新型教学方式,让课堂开满理想信念教育之花。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校外课堂的感性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摆脱贫困的地区,通过采访当地的居民以及驻扎在一线的村干部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以真看真听真感受的方式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意义。高校应鼓舞大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学生支教团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让学生在泥土中叩问青春的意义。此外通过去实地考察使得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着广大脱贫干部的奉献精神,或者观看影片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到贫瘠的土地上现在已开满富裕之花,从而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提供驱动力。

3.4. 勿忘初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家、高校、社会以及家庭进行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其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但是最后还要回归于大学生自身,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代的高校课堂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更加尊重大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得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并且自己去探寻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此外脱贫攻坚精神内涵丰富,贴近现实生活,生动真实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其育人功能,大学生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创新的作风态度以及积蓄实干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在课后以及社会实践之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的思想,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研以及观看相关纪录片等延伸学习,更能深层次感悟到祖国的变化以及党的力量,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现在恰逢党的百年华诞,站在这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如今的美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这是我们当代中国青年的骄傲,这也意味着我们必定要成为国家的支柱和脊梁。党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吾等少年也意气风发,我们必将坚定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时代重任,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2-26(00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3]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N]. 人民日报, 2020-03-07(001).
[4]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7-09-01(002).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11.
[6] 王均伟, 边及岩. 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基于习近平重要论述的分析[J]. 党的文献, 2021(1): 26-32.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495.
[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70.
[10] 何得桂. 中国贫困治理的三维理论认知: 底色、特色和亮色[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3): 100-107.
[11] 吴文杰.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0): 34-36.
[12] 倪闽景. 我们应该向张桂梅校长学什么[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9):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