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 + 3”免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升民族地区文化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举措,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藏区“9 + 3”学生到内地学习和生活面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愈发明显。从发展态势来看,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呈现出疏远、边缘性、文化适应、双重性的阶段性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生活环境、文化认同、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成为影响藏区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以此来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四川藏区“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难题:一是消除民族偏见,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构建核心管理团队,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文化交流手段,构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四是强化资源保障,形成促进藏区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
Abstract:
The “9 + 3” free education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by the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ethnic areas. However, with the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and multicultural values,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blems faced by Tibetan “9 + 3” students studying and living on the mainland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trend, Tibetan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in the mainland show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alienation, marginality,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d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ident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ibeta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9 + 3” students in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eliminate ethnic prejudic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Secondly, build a core management team to improve student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rvice level; Thirdly, innovate the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build a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campus culture; Fourthly,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of resources and form a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students.
1. 引言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9 + 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3年的中职教育,以便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教育发展带来的实惠。计划实施十年来,累计招收四川藏区学生5万余人,其中来自偏远、贫困农牧民家庭子女占9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8% [1],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民族地区整体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为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藏区学生面临跨文化适应的难题愈发明显,成为影响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的阻滞性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成都、绵阳、内江、广安等地6所高职院校,发现藏区“9 + 3”学生呈现出明显的跨文化适应阶段性特征,并就此深入剖析了影响藏区“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精准提出应对之策。
2. “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阶段特征
跨文化适应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不仅是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前提,也是开展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著名学者Mansell认为,旅居者进入新环境后,在文化适应中会经历疏远、边缘性、文化适应和双重性等四个阶段 [2]。藏区“9 + 3”学生在内地短暂的学习期间属于跨文化适应的“旅居者”,从开始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形成“文化身份遗失感”,到后来社会支持网络影响下的“文化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上也会呈现出以下四个阶段性特征(图1)。

Figure 1.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9 + 3”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图1. “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阶段特征
2.1. 疏远
由于藏区“9 + 3”学生第一次从高原牧区到内地读书,背井离乡来到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的城市学习和生活,加之气候、生活环境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藏区学生感受到自身平时接触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与内地差别太大,他们心里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因此,藏区学生来内地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少了家人和亲情的陪伴,内心孤独感油然而生,他们又无法采取适当的方式适应新文化,对新的生活环境和新文化感到恐慌,在情感上迫切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从心里上抗拒甚至拒绝内地文化,在跨文化适应中表现为疏远特征。
2.2. 边缘性
当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内地美丽的校园、发达的城市建设感到新奇,学校各部门和所有老师也对他们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慢慢开始适应内地生活和文化,也尝试与不同民族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但他们在真正适应过程中发现以前在藏区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受到陌生价值标准的冲击,加之学习压力和文化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他们感到茫然,在两种文化中无法充分彰显出文化自信,从而表现为藏区学生与新文化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趋于肤浅而不亲密,随即产生了文化的边缘性,使藏区学生无法真切感受到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无法顺利维持自己民族本来的文化特征,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休学和退学的现象。
2.3. 文化适应
随着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的时间逐渐延长,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熟悉起来,在经历了跨文化适应的疏远和边缘性阶段后,藏区学生开始积极、主动跟内地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进入了积极的文化适应阶段。特别是在管理层面上,各级政府和学校等管理主体通过初级预防、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加速了藏区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进程。如初级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普查、个案筛选等方式甄别个体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面临的阻梗,及时加以引导形成自信、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整合资源是指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等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帮助藏区学生适应内地文化,该阶段表现为藏区学生逐渐认同并积极融入内地文化。
2.4. 双重性
著名跨文化适应研究专家Berry认为,当群体或个人既重视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和母文化,同时又主动积极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之中,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就出现了文化交融,体现为双重文化身份 [3]。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地,内地“9 + 3”学校也招收来自其它民族地区的学生,学生背景文化较多元,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整合文化”的特质。随着藏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以后,加之学校混合式管理的推行,学生在课堂和宿舍长时间与内地学生接触,尽管在为人处世、宗教信仰等方式差异较大,但藏区学生具备了在新环境正确审视文化冲突,并将其融入已有的文化信仰和习俗的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在内地学习生活的适应力和满意度。
3. “9 + 3”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精神组成部分,文化适应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四川6所高职院校实地调查发现,影响藏区“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环境、文化认同、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等四方面。
3.1. 生活环境
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对于理解学生多元存在和消除彼此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藏区学生初到内地学习,由于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预期和情感认同。比如,在气候因素上,藏区学生大多来自高原牧区,高寒缺氧,而内地则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反差较大使得学生开始很难适应,感冒、流鼻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饮食穿着方面,通过调查,只有82%的人基本适应内地的饮食,75%的人喜欢汉族的着衣方式,很多藏族学生更喜欢自己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穿衣方式。在生活节奏方面,38%的藏族学生认为内地学生成绩较好,生活节奏较快,感觉自身压力很大,不能很好适应。还有部分藏族学生对学校环境不适应,觉得交通线路复杂,出行困难,这些生活环境交织叠加加剧了藏区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了跨文化适应的进程。
3.2.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强化多元文化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 [5]。藏区“9 + 3”学生深受生源地域文化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遵从的是藏文化风俗,当藏区学生汇聚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校园后,在不同文化群体交往互动过程中,由于他们固守自身传承的文化体系,极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产生冲突,降低了藏区学生对新文化的认同度,跨文化适应难度由此增加。调查结果显示,22%的藏族学生觉得与内地学生有很大的社会距离感,有11%的学生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之间的不同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构。有30%的藏区学生能够或者基本能够接受内地的风俗习惯,8%的学生完全不能接受内地的风俗习惯。当自己民族和内地风俗习惯相悖时,35%的藏族学生会选择坚守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见,藏区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和敏感的民族文化认同,当然,坚守和传承自身文化体系无可厚非,但是在面对多元文化交流的情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理解和引导,就会显得迷茫和孤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3. 人际交往
构建良好的交际网络和方式是人类社会属性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这对于弥合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从“9 + 3”免费教育实施现状来看,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期间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还较为欠缺,延误了他们融入新文化的步伐。首先,语言成为藏区学生与内地学生、教师交流的主要障碍。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7%的藏区学生学习普通话较慢,更喜欢使用自己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了藏族青少年在内地的生活和学习。其次,锻炼平台的缺乏使得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从交往场域和人群来看,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期间主要的人际交往场域以教室、操场、宿舍为主,人群主要是以同班同学为主,有49%的学生反映同宿舍交往最多,有26%的学生反映同班级交往最多,交往网络的封闭性和狭窄性势必会影响到思维的局限性和文化的误读性。最后,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影响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有43%的老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区学生渴望融入内地的交往圈子,但是由于受到陌生文化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经过自身努力之后仍然没有成功,进而在心理上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困惑,难以对跨文化交流产生兴趣,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弱。
3.4. 社会支持
通过情感支撑、资本支撑等社会支持方式可以缓解人们在新文化中所承受的压力,加快跨文化适应节奏和交融程度。藏区“9 + 3”学生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有家庭、同胞、内地社会和藏区社会,支持类型主要有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6]。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5%学生和老师认为对藏区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加剧了跨文化适应的焦虑情绪。首先,从家庭来看,藏区学生很多来自牧区,家庭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的资本支持和情感关怀较弱,加剧了藏区学生的孤独感和陌生感。其次,从同胞来看,藏区学生在内地学生期间主要交往和倾诉的对象为本民族同胞,同胞之间都面临着环境不熟悉、学习压力大、幸福感知度低等现实困惑,相互之间的消极情绪叠加在一起势必会呈现出放大效应,使得跨文化适应难度进一步加大。最后,从藏区社会和内地社会来看,还缺乏更加精细化的支持服务机制。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从财政资金投入、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都建立了长效机制,但是藏区学生来内地学习会经过学前准备期、初次入校适应期、军训期、初步学习期以及高年级就业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藏区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精细化的提供解决之策,否则会延长藏区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周期。
4. “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
无论是藏区文化还是汉文化,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交融整合的前提和基因。因此,在跨文化适应中,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从革新思想观念、完善管理体制、搭建交流平台、强化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通过文化融合策略来促进藏区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即藏区学生既重视保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促进藏区学生积极与内地文化进行互动,在增进彼此了解过程中融入内地文化,进而形成安定、团结、祥和的社会局面。
4.1. 消除民族偏见,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一方面,要承认并尊重多元文化。中华文化属于交融型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扬文化自觉,在清楚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认识其它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因此,各民族要承认人群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从而为弥合价值冲突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学校和公众在思想上消除民族偏见,使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等其他文化平等互动,交流互鉴。此外,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群体的跨文化培训,重点培养他们的文化平等意识、跨文化适应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对待少数民族学生时,学校要淡化藏区学生的民族特殊性和敏感性,淡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通过教育起点公平推动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另一方面,强化责任心和爱心,通过细致关心帮助藏区学生适应内地生活方式。大部分藏区“9 + 3”学生第一次走出高寒牧区,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会经历跨文化适应困难。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主动关爱,通过体贴入微的照顾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比如,在资金投入上要加大补助力度,为他们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的提供财力保障。在饮食方面,学校可开设专门窗口供给价廉物美的藏族特色美食。在心里干预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在藏区学生来到内地学习以后,要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缓解不同文化带给他们的孤独感和压力感。在管理上要坚持精细化原则,充分尊重藏区学生的宗教信仰,充分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差异,加快推进跨文化适应步伐。
4.2. 构建核心管理团队,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管理制度是否科学高效势必会影响藏区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节奏。当藏区学生进入内地学习生活后,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方面还面临很多不适应和困惑,亟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构建核心管理团队来帮助藏区学生尽快适应内地学习和生活。首先,建立民族工作小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小组设置,精准对接藏区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就业管理和帮扶等各个环节。及时收集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对“9 + 3”免费教育制度的意见,并出台相关措施予以改进和优化。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设立藏区学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同时抽调学校精兵强将组成核心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对藏区学生的管理水平。其次,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管理合力。一方面,当藏区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后,涉及到生活、学习、交往、就业等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校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管理体系上做到无缝对接,帮助藏区学生尽快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体而言,要构建后勤、各专业学部、就业、校团委及“9 + 3”办公室为一体的管理网络体系,由此形成管理和教学的合力。另一方面,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要日常管理中,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定期邀请家长来学校看望学生,在增进彼此信任过程中进行协同管理。此外,由于藏区学生对本民族同胞信任度更高,在管理中要善于发挥藏区干部、老师和优秀学生骨干的力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教育劝导,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后,管理措施要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一方面,要加大对藏区学生学业的指导力度。藏区学生进入内地学习后,由于面临语言障碍,加之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上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学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减少理论课教学,增加实践课、专业课比重等方式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利用业余时间讲授汉语,提高他们语言运用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上要更加细致规范。要坚持平等性、常态化管理原则,在入校开始就明确日常管理规范,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重塑,使之能够更好的融入内地校园生活。
4.3. 创新文化交流手段,构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
创新多元文化交流手段和平台是建立理解型教育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和公正的基础,对于消解多元文化之间的误读,构建不同文化背景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畅通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针对藏区“9 + 3”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如藏族雕刻、藏族服饰搭配等,这样可以提高藏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便于其他民族了解藏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交流互动实现文化认同和融合。其次,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文化交融氛围。藏区学生从高原山区、牧区来到内地学校,周围的环境和文化标识与家乡都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得他们心理产生落差感和孤独感,思乡情绪蔓延,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亟待重塑心理归属感 [8]。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业余文艺活动来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比如,在本文调查过程中,有些学校通过开展庆祝藏历新年、周末开展篝火晚会、跳藏族舞蹈、唱藏族歌曲等富有特色的文艺活动,这不仅对藏区“9 + 3”学生跨文化适应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促进了藏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深入交流,提升了彼此的满意度和愉悦感。在课堂上,可以建立藏区学生与其他学生的结对帮扶制度,在宿舍安排上,可以采取“混住”模式,通过在彼此了解中收获知识和友谊。最后,突破学校封闭的场域限制,开展跨文化体验 [9]。在封闭的学校场所内,面对的环境、人群和生活方式相对静态和固定,对于构建更充分的人际交往关系、快速进行跨文化适应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通过互动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比如,可以组织藏区学生到本地的革命先烈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参观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提升藏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还可以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参观当地的工业园区等活动,以便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俗风情,提升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感和生活的满意度,最终转化为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学习,实现更加全面发展。
4.4. 强化资源保障,形成促进藏区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
资源保障和整合力度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藏区学生跨文化能否快速适应这一关键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道授业作为教师的主责主业,其人格品质和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力度。藏区学生与内地学生相比,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知和理解他们的现状,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要更加认真负责,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帮助他们缩小差距,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藏区学生的特点,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善于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这样能显著提高藏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和感知度 [10]。同时,政府和学校层面要加大对从事藏区学生一线教学和管理老师的奖励力度,在职务晋升、评优选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照顾和倾斜,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藏区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其次,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经费是保障“9 + 3”免费教育计划顺利实施、促进藏区学生跨文化适应和实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要将“9 + 3”免费教育纳入财政预算,配足教育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此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藏区学生的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解决他们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要给予学校相应的经费补助和政策倾斜,以此提高他们办学的积极性。最后,完善课程体系设置。藏区学生对纯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但能歌善舞,动手能力较强,而现有的课程体系更关注文化知识传播,理论教学较多,藏区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校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要考虑藏区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时还要根据藏区发展实际讲授较为实用的课程知识。比如,藏区旅游业较发达,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酒店类、旅游类的相关课程。针对藏区技能型人才缺乏,多开设一些实用型的课程,如电器维修、汽车维修等,这样因地制宜地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内地文化,使藏区学生在内地学有所成后能够回到家乡展现才能、报效社会,进而助力当地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CJWSZ20-05)研究成果资助;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重点教改课题“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XMKYC2020010Z)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