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下国产动漫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白蛇》系列电影为例
A Study on the Cultural-Loaded Words in Domestic Ani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A Case Study of White Snake Series
摘要: 近年来国产动漫电影不断“走出去”,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契机。影片中大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会影响影片质量和观看效果,也对传递源语文化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讨论《白蛇》系列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发现,译者要对中英文的翻译生态加以考量,对目的语生态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尽力兼顾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使译文成功实现完全的适应性转换,以便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imation fil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foreign audience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a film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film,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White Snake se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consider the ecology of translati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dapt or sel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onal dimension,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can achieve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better spread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李文萱, 贾欣岚. 生态翻译理论下国产动漫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白蛇》系列电影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1899-19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55

1. 引言

电影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响力日渐巨大。电影推动文化交流,弥补文化差异,推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中国曾数次引进外国大片,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而如今,随着中国实力发展,国产动漫电影佳作不断,多部电影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国产动漫电影的字幕翻译也成了传播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2. 生态翻译学理论介绍

人类与生态环境自古以来息息相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思想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视角不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而且进入文化、社会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生态翻译学”从字面上看由“生态”“翻译”组成,是一门交叉学科。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和自然生态,从生态视角研究翻译,将“适应/选择”引入翻译当中,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1]。“生态翻译学”注重翻译生态整体关系,追求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本文将使用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原则,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1. 翻译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商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制约着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同时又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前提和依据。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部分,从整体出发进行翻译( [1], p. 90)。

2.2. “三维”转换原则

“多维”转换是翻译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主要是“三维”的转换,也就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上,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进行翻译。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对源语到译语做出适应选择转换。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具有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确保两种文化的平衡和信息的传递。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要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并顺利传递给译文读者。在具体翻译活动中,译者往往要从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考虑入手,所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也往往相互交织,难以分离( [1], p. 235)。

2.3.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 [2]。字幕翻译主要有两种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字幕在屏幕上转瞬即逝,还要在2~3秒左右完成信息传递,同时,字幕占用的空间也只有一至两行。所以,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要以最精简的语言,在最少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传递全部相关信息 [2]。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所有活动方式”,包括服饰、饮食、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多种因素。语言具有储存、描述、表达、传播文化的功能。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能够直观地反映文化中的诸多因素。文化负载词指的是一些词组、俚语中包含某一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反映出该民族文化 [3]。( [3], p. 232)在字幕翻译中准确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涵义面临着困难,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三维转换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

3. 《白蛇》英译字幕中文化负载词“三维”原则分析

《白蛇》系列电影共两部——《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这两部动画电影成为国漫爆款之作,广受好评,给国内市场带来高额票房。除此之外,还走出国门登录海外Netflix平台,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国动漫的蓬勃发展。两部电影改编自民间故事《白蛇传》,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电影中使用大量文化负载词,例如:太阴、道、劫、罗刹、牛头马面等。这些文化负载词若处理不当,会让国外观众费解,也会中国文化无法传播。所以在翻译时要仔细研究一番。本文使用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原则,分析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层面达到适应性转换,包括语义、形式、逻辑等方面的转换。

例1“我又几乎走火入魔了。”

“I had that vision again.”

“走火入魔”是一个武术名词,多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意思是,人在练功时,稍有不慎,则会产生幻觉,并信以为真,还会表现出神经错乱,躁狂疯癫,俨然一名精神病患者。而“vision”的英文意思是“an idea or a picture in your imagination”以及“a dream or similar experience, especially of a religious kind”。原文和译语在语义上恰好对等。此外,词汇的选择离不开改词的应用背景。此句话出现的背景是小白在练功时产生幻觉,精神错乱。显然选用“vision”适应了原文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上达到平衡。

例2“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When two tigers fight, one gets hurt.”

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外在的衔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而且多短句。而英语重形合,句子间要通过连接词进行衔接。所以翻译时要注重两种语言句式的转换。所以,在翻译该句时,译者充分考虑到语言差异,用“when”进行连接,将中文意合句变成英语形合句,使英文表述逻辑清晰,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句法层面使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达到较好水平。

例3小白、小青 [4]。

Blanca, Verta.

这是电影中主人公的名字。译者既没有将其简单的翻译为“xiaoqing, xiaobai”也没有翻译成“White, Green”。“White”和“Green”本身在英语中就是姓氏,这样翻译显然脱离了原文。译者将其翻译为译语读者更熟悉“Blanca, Verta.”。blanc和vert分别表示“白色”和“绿色”,而在这两个单词后面加上后缀a,可以构成女性名字。相比之下,译语读者更加熟悉这样的翻译,既体现了汉语的白和绿,也适应了译语的生态环境,词义上对等,实现语言维转化。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文化习俗,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两种文化差异,适应原文的文化,对译文进行选择,获得最佳译本。

例1“姑娘走啊”

“Young lady, let’s go.”

例2“姑娘。姑娘。姑娘。你的珠钗掉了。”

“Excuse me? Miss. Miss. Miss. You dropped your hairpin.”

“姑娘”是对年轻女孩儿的称呼,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又是作为“未婚女子”来解释。译者将这两处翻译为“lady”和“miss”不仅避免了重复,还符合西方社会文化中人物的说话习惯。在西方文化中,“lady”是对所有女性客气的称呼,“miss”是对未婚姑娘的称呼,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岁的女孩儿。译者在翻译时,遵循西方文化的称谓传统,适应了英语文化的生态环境,在文化维上达到平衡。

例3“阿华姐,能把那个雄黄酒递下来吗?这个酒好,雄黄料用的足。” [5]

“Hua, can you lower that wine down? Sure, it is the good staff too! Keep the snakes away!”

雄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酒品,用来辟邪,驱赶毒虫。喝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风俗。在这里,译者将雄黄酒归化成“wine”,“wine”本意是果酒,葡萄酒,这样翻译会使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直接将“雄黄酒”翻译为“realgar wine”,结合下文驱蛇的功能。这样既保留了中文原汁原味的表达,还能吸引译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要将转换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中得到体现,是否顺利传递给译语观众。

例1“他早不知喝过多少回孟婆汤,就算找到他,只怕也不是你记得的那个人了。” [5]

“He’s already lived through so many lifetimes. Even if you do find him.”

孟婆汤,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的孟婆所做的汤。传说这种汤可以使人忘记一切烦恼和爱恨情仇,彻底忘记前世记忆,转世轮回。而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西方社会相信人死后会升入天堂。若是直译,译语观众会产生误解。因此译者意译处理成“He’s already lived through so many lifetimes”直接表达出台词所表达的轮回转世的意思,传达出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维转化。

例2“为何每次将要突破,就三华全乱,周天动摇。” [4]

“Why is it when I get close, I always get thrown into all this chaos?”

这里的“三华”“周天”都是道教名词。“三华”指的是人、地、天三花,分别对应的是身体三个部分,精、气、神。“周天”,周天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小白在修炼时走火入魔,陷入混乱之中。但是大部分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考虑到宗教差异,也避免观众感到晦涩难懂,译者在翻译时,省译“三华”与“周天”这两个宗教名词,仅用“chaos”一词,“chaos”就有混乱的意思,通过意译将其翻译为“get thrown into all this chaos”,减少了由于词汇空缺带来的陌生感,体现译者在生态理论指导下,考虑目的语观众所处的生态环境,选择性地翻译观众所接受的部分,顺利表达原文的交际意图。

例3“你果然是太阴道士的帮凶。” [4]

“Huh, so you are with the dark forces.”

“太阴道士”是电影中反派的名字。如果直译成“Taiyin Taoist”,体现不出太阴道士属于邪恶一方,进行解释说明则会占据屏幕大量空间,所以译者采用西方电影中反派常用词“dark force”。“force”就有“自然力,非人力”的意思。在一些西方电影中也常用来表达超出自然的神秘力量。例如在《星球大战》的核心概念就是“force”,反派被称为“dark side of the force”。译者采用套译的方法,套用西方观众所熟知的电影,降低陌生感。这样传达了内涵,表达出原文意图,适应译语生态环境,语言风格保持一致,到达相同的交际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词汇在形式上不能和译语所处生态环境对等,只能将其核心意思传递出来,尽量克服源语、译语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是原文意图得以体现。

4. 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要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尽量保持并转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 [6],使译文在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生存,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平衡。但是本文的例子是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讨论,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力兼顾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获取最优译文。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文化负载词提供新视角,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英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2]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4] 王伟. 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电影《白蛇: 缘起》字幕翻译为例[J]. 英语广场, 2021(23): 38-40.
[5] 刘昌琪. 归化和异化策略下国产动画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白蛇缘起》为例[J]. 海外英语, 2021(8): 196-197.
[6] 朱婧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老炮儿》为例[J]. 出版广角, 2017(21): 78-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