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等数学/微积分是理工类及经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而不定积分是一元微积分的重要内容,衔接着微分学与后面定积分等内容。在高等数学/微积分知识体系中,大部分内容都跟不定积分直接或间接相关。通过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能与定积分建立起联系;而重积分大多数情况下都可根据Fubini定理化成累次定积分来计算;而曲线与曲面积分,通常是化为定积分或者重积分来计算。由此可见,不定积分相关的内容在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微积分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不定积分的教学在对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微积分课程教学十分关键,有了这部分牢固的基础,能够对高等数学/微积分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不定积分的计算,除了个别简单的函数可以直接使用积分公式以外,往往都需要使用换元,包括第一类换元和第二类换元。因此在学习不定积分的时候,换元积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学生在学习换元积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后续内容的理解。由于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而换元积分与微分的链式法则有很紧密的联系,换元积分的基础就是微分的变换,所以微分的概念在不定积分的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理解换元积分遇到的困难,很有可能是由于对微分的理解不到位所引起的。
虽然,基本上所有微积分相关的教材,都会讲解微分这部分内容,但是大多都没有过多强调微分与导数之间的关系。很多教材,包括使用最为广泛的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 [1],以及菲赫金哥尔茨教授的《数学分析原理》 [2] 和《微积分教程》 [3],是先定义导数,然后再专门用一节来单独讲解微分。与之相比,有些教材,例如陈纪修教授的《数学分析》 [4],以及B. A. 卓里奇教授的《数学分析》 [5],是先引入了微分的概念,再引入导数的概念,在教材中也体现出导数与微分的紧密联系。不过,在讲解多元函数微分与导数的时候,陈纪修教授的教材则反过来,即先定义偏导数,方向导数,再引入全微分;而卓里奇教授的教材则仍然沿用“从微分到导数”的思想,从多元函数的微分来引入偏导数的定义。
对于导数与微分的教学,已有高校教师总结出一定经验,例如文献 [6] 从认知论的角度来设计微分的教学。对于不定积分的教学,也有类似的经验总结,例如文献 [7] [8] [9]。特别地,文献 [10] [11] [12] [13] [14] 对换元积分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围绕着第一类换元积分中的讲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更应当强调微分思想的重要性,应当把微分的思想与不定积分紧密结合,通过微分来理解不定积分。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不定积分的教学经验,并给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的建议。
2. 不定积分的教学设计
2.1. 微分思想的引入
在讲授导数与微分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当强化微分的概念,为不定积分的讲解做好铺垫。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让学生理解,不同变量的微分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而转换所带来的系数就是变量的相对变化率,也就是导数。例如u与x之间的变换,
,
。这一思想,可以很容易推广到多元函数,从而引出Jacobi矩阵,从而为多元函数微分学与多元函数积分学打下基础。为了强化这一思想,可以在讲解求导法则的时候,把对应的微分法则一同讲解,而不是等到讲解微分这一部分内容时才单独讲解。在求导时,除了常规的求导方法,还应当用微分来计算导数。以下列题目为例。
例1:计算
的导数。
常规解法:
使用微分的思想:
对比函数的微分
可知,函数的导数为
例2:计算
的导数
常规解法:
使用微分的思想解题:
对比函数的微分
可知,函数的导数为
以上两个例子,通过反复使用微分,最后都能够得到
的形式,与
作对比就很容易得到导数。这里实际上使用了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该思想也很容易推广到多元函数的情况,对于后续内容的讲解也是很有帮助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反映,相比于常规方法,通过微分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求导的链式法则。
2.2. 通过微分来定义不定积分
在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大部分教材,以及大部分老师,都喜欢通过导数来定义,即:如果函数
的导数
刚好与
相等,则
称为
的原函数,而
的不定积分就是
的全部原函数。也就是说,不定积分是求导运算的逆运算。虽然这样的定义比较清晰,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后面换元积分以及分部积分的学习不利。例如,在讲解第一类换元,也就是凑微分时,会用到如下公式:
其中
有些学生可能不明白公式中为何会多了
。同样,在讲解第二类换元,也就是变量代换时,会有类似公式:
其中
有些学生也可能同样不明白公式中为何会多了
。如果,我们把不定积分的定义稍微修改一下,则问题会变得更加简单。在积分号里面,
是一个微分,而进行积分运算之后就得到原函数
,则会存在关系
。求不定积分,相当于回答“
是哪个函数的微分”的问题。由此可见,不定积分除了是求导的逆运算,同时也是微分的逆运算。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换元积分的理论。对于第一类换元积分,如果
,
,就会有
,因此有
;对于第二类换元积分,如果设
,
,则
,从而
。
对于第一类换元积分,可举类似于下面的例子:
例3:计算
解:
显然,例3与例1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微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一类换元。对于第二类换元,有了微分和变量转换的思想,相关的公式也会比较好地理解。
2.3. 注意两个统一
不定积分的计算,最终都可以使用基本积分公式。而基本积分公式的使用,需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和变量的统一。这两个要求正是来源于微分的链式法则。很多时候,学生可能会忽视了这两个统一,导致计算错误。要实现这种统一,就需要进行变量的转换。以积分
为例,显然它与已知的基本积分公式
很像,使用时可把x用任意的表达式替换,即
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基本积分公式中分母是
,而原式的分母为
。形式上要求分母为
,分子为1,其中“
”某个表达式。为了实现形式上的统一,被积函数可作如下
虽然形式上达到统一,但积分变量还没有统一。变量统一要求分母
中的“
”与积分变量一致,而上式中
,而积分变量为x,还不统一,因此需要进一步转换变量
到此,经过变换,积分式已实现了形式统一和变量统一,因此可直接使用基本积分公式,得到
2.4. 分部积分的教学
用微分的思想来理解分部积分,对教学也有很大帮助。分部积分是基于积的微分,
,即
。同样,对于积分
的计算,我们也可以把问题理解为,需要找到一个函数,其微分为
。
这里就利用了微分的可加性。显然,函数
的微分就是
,因此积分第一项为
,于是就得到教材中的分部积分公式
经过如图的变换,则可得到熟悉的公式
(a) (b)
Figure 1. Schematic drawings for the procedure of integration by parts
图1. 分部积分公式的变换过程示意图
变换过程可用图1(a)表示,最后变换的效果如图1(b)所示。由此可见,通过微分的思想,这些公式都变得更容易理解。
3. 结论
不定积分作为微积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当重点讲解,并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微分思想在不定积分中的体现及重要性,并提出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参与学习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弱,尽管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也有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学业表现还是一般。使用了本文的教学设计后,学生也表示能够更好理解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积分的计算,特别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换元。在后续的回访中,学生也表示,对定积分以及后面的内容都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学习也有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在不定积分的教学中紧密结合微分的思想,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2021年度第二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佛科院–安安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