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余干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馀干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据旧志载:余干县人民“唐民强悍,好勇喜利”,具有尚武崇德的地方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余干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众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且分别被列入省市县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赛龙舟、罗汉灯(叠罗汉)、搭火台、狮子灯舞狮、元宵担灯、武术(武术套路、散打、柔力球等)等。这些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当地人锻炼身体的方式,更蕴含着余干人民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喜迎二十大·弘扬中华体育精神”HONG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余干县,实地考察了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并结合专业知识,为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传承提出有效对策。
2. 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以赛龙舟、罗汉灯(叠罗汉)、搭火台、狮子灯舞狮、元宵担灯、武术等具有代表性的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为线索,进行认真诊断和细致分析,以寻求相应的传承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当地史料集、县志、相关论文为主),获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2.2.2. 实地调查法
深入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较为活跃的地点实地考察,获得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状况,地点包括:余干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广新局、文化馆、东山武术学校、承武武馆、杨埠镇汤源村、大板村等地点。
2.2.3. 访谈法
先后访谈了余干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主要负责人和教练员、余干县文广新旅局、文化馆主要负责人和专家、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武馆馆长、村支书等。
2.2.4. 问卷调查法
共随机向余干县群众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调查问卷填写人员分布情况如下:性别:男士占51.2%,女士占48.8%;年龄分布:60岁以上的占6.25%,45~59岁的占20%,25~44岁的占32.5%,15~24岁的占27.5%,15岁以下的占13.8%;职业分布:工人占11.25%,农民占11.25%,学生占36.25%,公务员(含事业单位)占12.5%,自由职业占23.75%,退休人员占1.25%,待业占3.75%;文化程度情况: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6.25%;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7.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6.25%。样本分布较为均衡,问卷结果具有较高代表性。
3. 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分析
3.1. 余干县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简介
3.1.1. 赛龙舟
赛龙舟是余干民间传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有三次左右划龙舟活动,从五月初一龙舟下水到五月十三龙舟上岸,并且会举办“龙舟下水”和“龙舟上岸”的仪式。每到这时,如果远远听到锣鼓声传来,定是有龙舟前来,不单是小孩们,连大人们也都会放下手头上的活计,站在自家门口围观龙舟下水。龙舟用两个板车一前一后载着,雄纠纠气昂昂地穿过街市,来到河湖,放舟入水。龙舟的龙头在水面上高高昂起,龙须迎风飘扬,龙尾插着三角小旗,上面写着各村字号。龙身中间坐两人,一个敲锣,一个打鼓,后面跟一众桨手,穿着统一制作的背心。比赛时所有的龙舟从河岸边一字排开,发令声响后,锣鼓声、口号声、加油声、喧哗声和哗哗的水声组成雄浑的交响乐章响彻云霄。在传说是关羽生日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也是余干县特有的民俗节日“关皇节”当天,各户家翻晒衣被,加餐设宴,这日还会再举办一次龙舟赛。
3.1.2. 罗汉灯
罗汉灯也叫叠罗汉,古称“踏肩”,是一种采取吹、打、弹、唱等形式,集古代杂技、傩舞、体育于一身,极富表演力的余干县民间体育项目,它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叠加和构架,要求表演者团结一心,以达到力与美的最佳结合,其造型亦可根据观众的需求而变化。伴随着敲锣打鼓的节拍,最多可由二十人至五十人人叠成高五层的人塔,而且每成功叠起一层,舞台底下就会表演一套武术,整个表演时长可达一小时。
3.1.3. 狮子灯舞狮
赣东北地区有浓厚的舞狮子灯习俗,余干县也把舞狮灯叫“滚狮子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会举行。狮灯走家串户,游街进巷,展示技艺,到每家的正堂前首先走三圈,然后由一个人拿着“引宝”作为动作指挥,狮子就跟着耍动作,如跳跃、翻滚、摇头摆尾、张嘴吃宝等,最后主人给予“打发”钱,感谢狮子灯为自家带来祝福。
3.1.4. 元宵担灯
余干县农村每到元宵节,都会举办担灯闹元宵的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头灯”(走在担灯队伍的最前面的灯)就要进村,灯扎成人的样子。到元宵节晚上,以锍响为信号,各家各户都要挑一篙腰鼓型灯出来到一指定地方集中,再发号令,由“头灯”走前,各家各户的挑灯接上,尾巴则以轿抬着从庙中接来的菩萨走,于是灯便扯成一条长龙,“灯龙”围着村子蠕动,凡到一家门前,都鸣爆迎接,规模甚大,且极为壮观。到晚上十点钟左右,头灯引领“灯龙”去到田野、地头看麦苗、油菜苗,预祝来年丰收。
3.2. 群众对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参与情况及分析
在问卷调查基础(见表1~3、图1)上,综合调查与访谈了解到,余干县政府、商家、自媒体平台等多会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进行宣传报道,所以部分多在节日和庆典期间开展的活动,如赛龙舟、狮子灯舞狮等项目最为人们所熟知。而叠罗汉、跑纸台等技艺性的项目,受到当前传承人减少、学习和传承难度高等原因,导致开展的频次相对较少,以至于部分群众未能接触到这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n = 80)
表1. 群众对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了解程度情况比例表(n = 80)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n = 80)
表2. 群众对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满意度情况比例表(n = 80)

Table 3.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n = 80)
表3. 群众参与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意愿情况比例表(n = 80)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watched by people (n = 149)
图1. 群众观赏过的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情况比例图(n = 149)
同时由于活动过后的系统性宣传较少,更多是依靠群众间口口相传这种原始的宣传模式等原因,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群体较小,尤其是年轻一辈对之了解更少。这使得大部分群众仅仅停留在听说过和不太了解的层面。
此外据了解,余干县近年充分发挥奥运冠军徐诗晓(系余干县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水上训练基地培养)的榜样作用大力宣传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群众对赛龙舟等在水上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也是最高的,这和余干县地处鄱阳湖边,有着悠久的水上运动历史关系密切。相比之下,其他一些项目则由于传承人较少、难以持续性开展、宣传不够等原因,使得群众对这些项目的了解较少。
但即便如此,群众对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仍有很高的满意度,群众对于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意愿,这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延续传承情况较好息息相关,也表明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余干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高度认同,这为传承发展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根基。
3.3. 群众对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情况及分析
在问卷调查基础(见图2~4)上,综合调查与访谈,分析可知最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往往都是最能体现余干县“干越”地方文化特色元素的项目,这也表明当地群众对余干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人员精湛的技艺、项目所特有的观赏性,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演艺融合的完美展现,演绎“现代”元素与“经典”传统文化相融等,都能吸引到大量的群众参与其中。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asons why people like to watch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n = 105)
图2. 群众喜爱观看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节目表演的原因情况比例图(n = 105)
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围绕重要节日、家族活动、婚丧嫁娶开展的比例较高,有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是这些节日和庆典、仪式的组成部分,这也表明群众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佳节和当地传统文化。
综合来说,余干县干越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余干县的民族传统体育则蕴含着干越文化的深厚底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群众对干越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宣传余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参与、观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既能促进社会交往,更能教育后代饮水思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1]。因此,传承好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不论是对于充实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是对于宣传余干县干越文化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eople to carry ou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Yugan county (n = 119)
图3. 群众开展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初衷情况比例图(n = 119)

Figure 4.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inherit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Yugan county (n = 153)
图4. 群众对传承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的认识情况比例图(n = 153)
4. 阻碍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分析
4.1. 经济社会变迁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当今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农村和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赚钱早已形成一种潮流,除了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平时待在村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老人和儿童,这也是余干县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随着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田地大部分被承包出去,制作狮子灯、舞狮、元宵担灯等所需要的稻草等原材料都接近短缺,会手工编制技艺的人数也逐渐减少,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赖以存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解构,导致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无法以原滋原味的方式传承延续 [2]。
此外,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工作的收入普遍不高、没有保障也是现实问题,面对经济社会浪潮的冲击,文化认同并不能“填饱肚子”,余干县政府的有限财政也无法提供更高的待遇水平维持项目开展,这使得很多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选择将自己的专业转向更有经济效益的方向。例如,余干江氏传统中医正骨法的创始人最早在三十年代师从上海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同时学习武艺、中医理论及伤科正骨手法,可现今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江氏传统中医正骨法,相对收益不高的武术则将近失传。在经济收益面前,余干当地已有许多习武之人同时从事中医治疗,导致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受到了一定影响。
4.2. 政策支持的重心转移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各级政府都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余干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更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上自然责无旁贷,相比之下在文化事业发展上的投入则有所放缓。受此影响,传承发展余干传统体育所需要的资金一直涨不上去,政策上的扶持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也相对放缓。
并且,余干县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以民间协会的方式在运作,而不像体育局直接培养项目——皮划艇,有国家级和省级的政策重视,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有政府资金扶持,相较之下,民间协会在政策、师资、资金等方面有所欠缺。以武术为例,当前武术各个子项目由各个协会分管,武术进校园虽然已经实施,但多数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普及,没有真正做到体教结合,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放在学校的课堂上来普及。
4.3. 自身发展的固有弊端
赛龙舟的情况最具有典型性。赛龙舟作为余干县大众特别喜爱的项目,可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是由于余干县“龙舟文化”它自身的弊端导致。划龙舟作为一门具有竞赛性质的体育项目,可余干民间自发组织的龙舟赛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每只龙舟队伍都是由各个村庄自行组织派出,派出的队伍数量没有严格规定;参赛龙舟所用的原材料不统一,有些是村民自己手工打造木制龙舟,有些则是重金购买的金属龙舟,导致比赛条件失衡;没有统一的训练与指导,也会造成各个队伍之间的技术存在一些偏差。以上诸多潜在的不公平因素,都会令一些村民因比赛结果不理想而过于冲动,导致比赛场面僵持,这些都不利于“龙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4.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任何体育项目和活动都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依托于人民群众,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过多的时间都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面,较少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诸如狮子灯舞狮、罗汉灯等团体性项目更少有人问津。
此外,近年来随着西方体育项目的蓬勃兴起,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大多倾向于西方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当这些外来项目已成风靡之势在祖国大地上生机攒动时,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失去了群众根基,难以延续和发展。
5. 传承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力机制
大部分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不断地整理、开发与发展,无论是在百姓认同上还是在主管部门的决策理念上对其重要性都有正确的认识。调研发现,目前余干群众对赛龙舟、狮子灯舞狮的认同感很强,上到年迈老人,下到中小学生都或亲身参与或观看过该项目。因此,可以以余干县政府部门牵头主导,充分调动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热情和大众媒体的关注度,通过每年的一节一赛和体育文化社团来扩大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打通学练传统体育项目的成长成才通道,破解传统体育进校园等难题,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实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参与。
5.2. 健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都源于乡村、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样态是基于农耕文明社会流传下来的乡村生活。余干县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已列入省市县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体育活动带有的动感性能够呈现出直观的影像,相比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因此,余干县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与发展需求,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重点打造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立足于现实条件和社会需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可通过历史物件展示等方式,将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存。
5.3.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与再造
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喜好,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与再造,如将竞技等元素融入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转型,适时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与表演活动,既能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谋取必要的资金,又可借助市场的力量更大程度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3]。
可以考虑政府部门主导、产业运营协助发展的模式,共同拓展余干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蓝图,赋予传统事物以更多时代的活力,这也可以更有效地将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狮子灯舞狮、叠罗汉等项目打造为余干的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示余干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
5.4.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和社区,拓展传承空间
就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发展而言,学校吸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其体育课程内容,除具有健身、娱乐等一般体育活动都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价值。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可以先引入具有代表性又便于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柔力球、武术等作为课间锻炼项目,同时与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合作,通过定期表演节目或开办兴趣培训形式将这些运动项目介绍给学生,学生在广泛接触并接纳以后,再逐步引入为体育课学习项目 [4]。
在满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需要的层面上,社区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可通过循环设点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宣讲、零基础教学等方式,提升社区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5.5. 尊重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保持狮子灯舞狮、叠罗汉等余干县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原生性,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在市场合理运营范围内,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项目之间的科学化融合,同时也要尽量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避免过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专家组,充分挖掘余干县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鼓励发源地的群众在传统佳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最大程度还原民族项目的原始环境,回归本真,发挥体育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科技功能,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 [5]。
基金项目
系江西师范大学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培育项目(“HONG计划”足球支教志愿服务项目)“喜迎二十大·弘扬中华体育精神”HONG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