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sm
DOI: 10.12677/ACPP.2022.1151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佳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大学生美育认同哲学基础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Philosophical Basis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运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等问题作出的最高层次思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的必要视角,为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和价值支撑。在新时代的节点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美育认同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美育认同培育的发展全过程。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i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It is the highest level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 human value, human ne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 by applying philosophical methods.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is a necessary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which lay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value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In the new era,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so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studies always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dentity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金佳萍.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5): 918-92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61

1. 问题的提出

“认同”是研究大学生美育认同的逻辑起点,为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美育认同的研究,必须厘清认同的概念,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和界定大学生美育认同的基本内涵,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美育认同的培育和强化。

“认同”(identity)一词发轫于西方,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他把认同看作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相较于西方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认同理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心理学家、学者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认同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沟通、联系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品格形成的重要手段 [1]。孙玉姣、张爱华认为教学中的心理认同,是指受教主体在内心感悟、心理意识、行为意志上同意、赞成、支持施教者的观点,表现在情绪上的响应,意愿上的配合,行动上的实践 [2]。

以上述对于“认同”内涵的界定与阐释为依据,本文认为,大学生美育认同是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需要和价值偏好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美育的内容、方法、成效等形成支持、赞同的积极倾向并自觉接受美育影响、规范自我的行为举止,以求思想与实践相统一的能动的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运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等问题作出的最高层次思考,是关于“人”的哲学,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大学生美育认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识别、体验、鉴赏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备美的道德、理想、品格、情操的时代新人,其最终价值目标和终极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做人的工作。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大学生美育认同高度契合、内在统一,将大学生美育认同置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以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既能增强大学生美育认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能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 人的本质论:大学生美育认同的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人学始终以“现实的人”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出发探究人的本质,将其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4]。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有别于动物因其本能所驱使的活动,即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主观世界,才能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正面肯定。人的本质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美育认同必须在实践层面开展美育认同工作,美育不仅要求美育知识的简单传授,而且需要引导大学生置身于美育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享受审美愉悦、激发美育认同、提高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并在实践中以“行”促“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行的,人经过社会实践来塑造和展现自己,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的所有社会关系” [6]。马克思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将其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认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的交往由封闭、隔绝、贫乏走向开放、主动、丰富,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交往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经济、文化、艺术、法律、伦理等各个领域,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要求大学生美育认同工作必须注重社会环境的创设,美育认同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尚善尚美的社会环境,一景一物,一砖一石,一树一木都应给予大学生美的享受,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使大学生逐步养成善良的情感、奉献的精神、正直的态度,成为具有完满人格的人。

3. 人的价值论:大学生美育认同的价值引导

“人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关于人的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7],即个体构成社会;此外,马克思也明确指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8],即社会成就个体。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个体价值为社会价值的实现夯实基础,社会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无数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追求和创造价值,离开了个体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个人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关系及社会制度创造有利因素,诚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9],只有个体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追求和创造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型的关键时期,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三育交融的教育活动,它既要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大学生美育认同培育过程中,美育工作者要注重启发、引导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进而把大学生个体价值放在突出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以情动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者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将美学智慧形象化、艺术化、情感化,通过情感的激荡达到内心共鸣。显然,相比居高临下的刻板说教方式,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能让大学生美育直达人心、引发共鸣、激发认同。

4. 人的需要论:大学生美育认同的内在动力

“人的需要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维度。“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那么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0],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出发点和归宿,是激发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关于人的需要的“三级阶梯”理论:

首先,生存和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衣、食、住等物质需要,这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其次,人的需要还包括谋生或占有的需要。“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劳动,这首先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必然要求,要想生存就要从事生产劳动。同时,人是社会性的人,劳动也是他们的社会性需要”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满足自身的基本性需要,就必须要从事生产劳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未有穷期,人的全面发展也未有穷期。在人的生存需要、生理需要、谋生需要、劳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高级需要,这种需要不受社会分工的限制,每个人得以真正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人的需要论为大学生美育认同提供内在的驱动力。美育工作者应当了解、掌握和挖掘教育对象的需要,在美育实践中因材施教,通过美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对美育的认同,才能使教育对象将内在的个体需要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在满足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激发教育对象追求高层次需要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5. 人的发展论:大学生美育认同的价值旨归

“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根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指向。马克思曾畅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会因此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3] 的理想社会。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14]。在他们所设想的这一理想社会中,个人得以在物质世界中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1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全面发展,而且指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如人的体力、智力、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精神生产的能力,道德修养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激发、拓展和提升。人的需要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价值向度,人的一切活动总是服务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激发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诚如马克思所言:“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16],“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实现充分丰富、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这表明人要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实现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碰撞,这一过程中自身也必然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个体的完善,为最终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大学生美育认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恰好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高度契合。因此,美育工作者要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多层次的人才。

6. 结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美育认同的培育和强化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大学生美育认同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美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推动大学生美育认同工作的发展创新,增强大学生美育认同的有效性,使美育散发出人性光芒。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编号:2021R40608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01-102.
[2] 孙玉姣, 张爱华. 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 当代教学论坛, 2010(29): 33-34.
[3] 黄俊兴, 林美貌.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4): 22-2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5-96.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2-123.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02.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82.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8-79.
[12] 万光侠.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53.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7.
[1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43.
[1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5.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