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历经百年沧桑 [1] [2],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创立的职教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职业教育道路上,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具有特色的理论,形成了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4]。特别在1978年以后,顺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5],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不仅承担着新时代产业大军技术技能培养的重任 [6],更肩负着广大职业人群文化素养培育的使命,加强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高职教育粗放式规模扩张后深层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7]。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8]。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明确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至此,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 [9]。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巨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国家战略正在实施 [10],“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制约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瓶颈,改变产品制造者的理念、铸造职业人“道技合一”的精神灵魂则是打破这个瓶颈最根本的途径。回顾百年之前,黄炎培先生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出发,提倡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观、“一贯的与整个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 [11],这些与新时代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有诸多的相同之处。而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大军的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更应主动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和责任,研究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进一步培育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2. 黄炎培职教思想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
2.1.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目标一致
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倡导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以及创造型的工匠,形成从业、爱业和敬业的社会职业风气。培育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而要实现科技兴国和强国,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当前“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智造”过渡 [12],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国之重器制造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从技校毕业进厂成为一名实习生到普通电焊工,再到“最美职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易冉说这些都是时代给予她的机遇。从事焊接工作22年,从她手中交出的“中车制造”铁路新型货车超过8万辆。她经手的每条焊缝,优质率达100%。面对央视的采访,易冉说,她理解的大国工匠就是:要有一流的爱国情怀,一流的创新精神,一流的学习能力,一流的岗位技能,爱国永远放在第一位。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黄炎培职教思想都是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充分报效社会,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两者目标是一致性的,都是体现了科技强国和职业报国的思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2.2.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核心理念一致
注重技术才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追求卓越更是工匠精神的从业标准,只有精雕细琢的工艺才有缔造完美的产品 [13],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最终实现创造创新的优质成果。工匠精神的根本所在就是技术上精益求精、产品上质量至上。在技术方面,精益求精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在产品方面,质量至上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航天“手艺人”胡双钱,一双手创造零次品神话,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上,要在一个边距只有几毫米的零件夹角上打一个6个丝大小的小孔,一旦失手,这个价值数十万元的零件就只能报废,直接影响C919的试飞进度。正是有胡双钱这样的大国工匠,才有一架架中国飞机安全起航。凭着高超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追求,缔造了一个个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只有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才能成为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工匠。这与黄炎培先生所提倡的敬业乐群、责在人先、团结协作的思想高度吻合,两者在核心理念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2.3.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实践方法一致
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知识与技能并重”等理论与实际并行的教学原则 [14]。新时代工匠是通过实践方式以达到其职业目标,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才能获得一流技术和一流产品,这种实践方法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共性。顾秋亮作为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装配钳工技师,在48年工作生涯里不断追求极致,仅凭双手捏捻搓摸和观察,就能判断0.2丝的误差,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成为深海载人潜水器领域唯一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工匠。工匠精神的培育更需要新时代工匠循环、重复实践的精神,获取知学合一的境界,正是千千万万个追求卓越的中国工匠在各个岗位上勇攀高峰,推动中国在高铁、桥梁建设等领域迈进世界前列。高铁领域的技师李万君为了解决直径20厘米的圆形环口焊接难题,经过千万次实验和尝试,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创造了“标准参数”,掌握了“一枪焊完”的绝活儿。
3. 黄炎培职教思想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3.1. 合理定位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
以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目标追求、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切入点,根据新时代新岗位新技技术以及新技能的需求,凝练出体现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与要求,并以此科学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Preliminary design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craftsman spirit in different specialties in the new era
表1. 不同专业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目标设计初步方案
3.2.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通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置入到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的基础路径。具体路径为:一是优化专业设置。各院校应根据新时代技术技能特征进行相关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合理优化各专业的结构、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面向新时代企业的新需求,培育多元化人才,实现市场与人才的精准匹配。二是持续深化教师、教材与教法的改革,与时俱进,建设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以“1 + 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创新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方法和举措,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工匠精神要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3.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也是优势,同时更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以地区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吸引地方龙头企业参与合作,逐渐完善双方互惠合作机制,有效促进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要以行业技术发展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创新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学习、生产实践、岗位实习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就业所用三者同时发力,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3.4. 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由于新时代工匠精神中的文化元素具有复杂、多元、隐性等特点,因此在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上,须综合考虑。一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专业作品展示、志愿者服务及社团活动等多样化途径,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文化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向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将校园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凸显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价值。
3.5. 制定科学的“工匠精神”培育评价体系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信念和精神,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更加灵活,可以将课程考核、技能考核以及企业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进行评定。理论考核:将“工匠精神”知识内涵分解,并细化到各专业课程的考核点,在课程标准建设中明确应达到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践考核:在课程单元的实践过程中,明确学生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工作态度以及基本品质,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脚踏实地、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企业评价:通过跟踪和走访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既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情况的了解,也能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获知其有无认真对待工作、有无职业道德、有无敬业精神等情况。通过企业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进入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任务的内涵发展阶段,学习与借鉴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培育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切实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