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村社干部本土化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创新乡村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我国战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依托开放大学互联网教学的优势,打破传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灵活学习方式,探索“党建引领 + 学历 + 技能 + 创新创业 + 素养”“五位一体”培养路径,培养“留得住、会管理、懂技术、用得上、有乡土情怀”的本土人才,这对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研究价值。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s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training local talents of village cadres,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rural adult higher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et teaching at the open university, it breaks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forms a flexible learning method of “learning anytime, anywhere”, and explores the “five-in-one mode” training path of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 education + skills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literacy”,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who “can stay, can manage, understand technology, can be used, and have local feeling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 tea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dult education in schools. It has great practical research value for serv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elping Sichuan to leap from a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 to a strong agricultural province.
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系统工程、民生工程 [1]。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人才是关键,是实现五大振兴的必备要素和关键保障 [2]。其中,乡村本土人才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主力军,是内生型人才的主要来源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其“头雁”作用至关重要,必将对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发挥积极作用 [4] [5]。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及全国“三州三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乡村人才瓶颈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村(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促进乡村振兴,四川省各市县组织部与四川开放大学采取“政校协同”方式开展村社干部学历提升项目。为实施好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四川开放大学对村社干部进行了摸底调查,梳理当前村社干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有针对性的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合本土人才的“五位一体”村社干部培养路径。本模式将探索、创新乡村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路径,保证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真正服务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破解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对提高四川村社干部整体学历结构和综合素质,服务四川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2. 村社干部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乡村振兴,很多村社干部不晓得如何带领村民干,如何有效挖掘本区域乡村文化、产业品牌、生态优势等。这其实反映了村社干部在以下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未能有效发挥“领头羊”作用,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
2.1. 政治素养不够
实施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对村社干部的执行力要求较高,需要坚决执行,需要村社干部先行理解并领会国家方针,整合全村资源,规划设计发展方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就要求村社干部能够不计个人得失,具备奉献精神,即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是高胜任力的突出特质 [6]。但目前村社干部贯彻理解传达国家政策不够,大局意识差,奉献不够,时有贪污事件发生 [7] [8]。这反映了当前村社干部的整治素养不够,此特质的缺失或不足将很难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
2.2. 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首要任务 [9]。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完全渗入农村电商、农技推广、农资讯息等行业,甚至种养殖技术也已实现智能化。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的方向和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10]。但目前很多村社干部还是凭经验、凭人脉种养殖、搞发展,缺乏互联网思维,未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创新创业新机遇。此外,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村社干部在发展本村产业及规划时,依然只立足第一产业,说明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理念滞后,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态不符。
2.3. 村社治理和农业技术知识储备不够
村社干部长期立足农村,在管理及农业技术上,虽有一定的实战、实践经验,但管理水平、农技能力、市场把控能力欠缺 [11]。尤其是其往往扮演着“政府角色”、“村庄角色”、“个人角色”等多重身份,需要在多元利益面前进行平衡多种关系,对管理艺术要求较高 [12]。同时,产业发展也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事情,农产品的初加工以及乡村旅游带动的农家乐等餐饮服务行业也将大量涉足。由此伴随着村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今后的村社管理可能不仅村民之间,可能还涉及村民和游客之间,村民和合作社、公司之间等。因此,村社干部原来的知识储备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的需要。
2.4. 个体差异大、需求多样化现象明显
随着“一村一品”的大力推动,及不同村镇为了错位发展,突出特色,村社干部间存在一种个体差异大、需求多样化现象。虽然每个省份、市州等都发布了最主要的产业类型,但不同的村社发展果树、蔬菜、特色经济作物、养鸡、养鸭、特色动物养殖、加工业等不尽相同,导致各村社干部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同。
3. “五位一体”村社干部培养路径的构建
针对当前村社干部存在的以上问题,四川开放大学有针对性的进行“政校协同”村社干部项目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五位一体”村社干部培养路径。即将村社干部人才培养与开放大学开展的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等有机联系起来,依托“省–市–县”三级办学体系,探索“党建引领 + 学历 + 技能 + 创新创业 + 素养”培养路径,探索村社干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留得住、会管理、懂技术、用得上、有乡土情怀”的本土人才,能够有效缓解目前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压力,切实为服务四川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3.1. 加强党建引领与示范
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引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执行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13]。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同样承担着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其建设目标与“三全育人”实践目标高度统一 [14]。可以说高校基层党支部与广大师生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党建工作开展得是否入脑入心,尤其是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村社干部大多是党员,是本地党组织的成员,但其开展组织生活困难、形式单一、内容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15]。此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丰富多样的育人模式,结对帮扶,共同开展党组织生活,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具体可通过“党建 + 党支部”、“党建 + 课程思政”、“党建 + 创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村社干部带头人培养,探索支部“党建育人”的新模式,有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政策、三农情怀、双创教育等相关文件的学习与讨论,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提高村社干部的政治素养,对于引领和支撑“三全育人”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3.2. 重构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助力党建促脱贫和乡村振兴,市县组织部委托启动实施村社干部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根据当地组织部门的要求,在保证专业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希望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开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强调教学过程要能够提升学员知识、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且以学习农村实用技术为宗旨。基于此,本校对行政管理(乡村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针对村社干部急需提高管理水平、沟通技巧、农技知识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特色课模块,特色课模块添加由各市县自主开设农村依法治理、农村产业发展实务、农村村务管理、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乡村旅游、四川经济作物栽培等与地方管理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同时还专门设置一个学分的课程,要求各市州结合本地域特色产业开展特色讲座或特色实践活动等。探索建立一个服务本土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的人才服务本地域产业发展和村社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和专兼职师资队伍
由于是分级办学,再加上成人学习的工农矛盾问题,组织实践教学的次数和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更多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展,时间也要和当地产业的季节相适应,再加上市县师资力量有限,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为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由四川开放大学省校发起,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涉农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专兼职师资团队。按照思政类、种植类、养殖类、观光农业类、农产品加工类、创新创业类、农村法律类等分成若干师资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实现师资共享,目前已组建超过100人的师资队伍。同样,实践基地也由省校统筹选拔一批涵盖专业技能和主干课程的实践场所,作为全省共享的实践基地。按照思政实践类、种植类、养殖类、观光类等开展实践教学,并可共享超过30多个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极大的方便了各市州开展实践教学,解决了师资少、基地少的困境,同时对学员而言,可以了解不同市州相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的借鉴规划本地产业的发展。
3.4. 打造创新创业产业联盟
全国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教育既是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和机会把握能力的提高。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提高学员创新创业的能力,筹建学员创新创业联盟。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农民大学生组织,该联盟的宗旨是建立联盟成员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平台,促进产业合作与共享机制的形成,打造农民创业龙头队伍,引领乡村本土人才创新创业主流,为有创业意向的学员提供社会实践和参与创业的机会,为学员家乡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智力与技术支持。根据学员工作学习的需求,将学员分成各类联盟,对每位学员进行精准培养。一是可以根据专业和地域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每个联盟设立协会会长,组织本联盟的学员学习讨论、互帮互学、交流提高。二是可以根据学员个人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把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分成产业发展联盟。如种植联盟、养殖联盟、农村电商联盟、农产品加工联盟等。三是可以根据学员村社党建、村社规划、村社文化建设等情况,把学员分成村社党建联盟、美丽乡村建设联盟、村社文化联盟、村社规划联盟等。学校根据需要聘请创新创业专家送教下乡指导工作和学习,特别是农村集体增收、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联盟组同学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从学习层面来说,这些农村创业型精英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拥有相似的创业背景和学习动机,很容易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群体动力的激励下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创新创业联盟的成员基本上都拥有土地、果园、养殖场、生态园等,他们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能、创业基地和经营场所本身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联盟则起到了促进资源分享与合作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联盟为毕业后的学员提供长效教学支持服务;另一方面,联盟成为学员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来源,直接惠及农民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3.5. 提升综合素养能力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本土人才,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四川山地丘陵多,农民居住多为分散型,同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媒介稀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也比较匮乏。平时除了看电视耍手机,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与乡村振兴要求的“乡风文明”的思想道德建设不相适应,这是导致其素质差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村社干部,要想引导村民摆脱陋习,就需要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同时村党组织带头人的整体素质、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因此,学校拟通过素养教育的分享与学习,依托省社区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捐赠建设“农家书屋”等,主要培养村社干部的“爱农尚农”情怀、“知农懂农”情怀、“强农兴农”情怀等,提升村社干部的综合素养能力。
4. 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对于阶段性改革实践成果进行效果评价,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满意度调查。如表1所示,行政管理(乡村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47.43%学员为“比较满意”,有43.42%的学员为“满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43.90%学员为“比较满意”,有46.34%的学员为“满意”。说明这两个专业有接近90%的学员对调整后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满意的,是符合学员学习需求的。

Table 1. Satisfaction survey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表1. 学员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调查
本项目自2018年底的广元开放大学、巴中开放大学、达州开放大学3所市级电大成建制实施,截止到目前已推广增加到内江、资阳、宜宾、自贡、泸州、绵阳、广安、乐山、遂宁、凉山州、阿坝州、德阳、南充、建设厅金堂等市州。在各地政策的支持下,近三年年均招生已突破5000人,其中超过90%的学员为村社干部、后备干部。同时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与自贡市人民政府共建自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开展本土乡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
作为学校实施主体的农林卫生学院积极与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杉树村党支部、资阳市安岳县忠义镇坛罐村、四川振川养殖公司等开展支部共建帮扶、技术帮扶等活动。并依托党支部教师成员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创新创业案例”评选等的指导,获得四川省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铜奖,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案例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等,支部多位党员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依托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开展实践教学、送教下乡等二十余次。在此模式下培养的多名优秀学员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如“玫瑰姑娘”丁小慧的玫瑰产业带动335户贫困户1207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帮助8807人再就业,受邀在成都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乡村振兴大讲堂上,巡回4所高校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拐杖书记”杨彬带领琵琶村村民修路、种果树、兴水利,走产业致富路,成为全省四好村、健康村等。
鉴于本校在本土乡村人才培养作出的突出贡献,该项目成功入选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我院党支部获批四川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称号。同时依托该项目,获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协同与创新,四川乡村本土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省教育厅“乡村振兴视角下‘政校协同’共育村社干部本土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等项目;该实践模式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高教学会颁发的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今后,围绕该项目我们将成立“博士服务团”、“创新创业服务团”等,以工作坊形式送教下乡,解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开放大学系统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更好的服务学员的实践需求;遴选优秀学员的基地作为共享实践基地,创业优秀学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分享创业经历与故事,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开展学员培训证书、创新创业证书等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对接等探索。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政校协同’共育村社干部本土人才培养路径研究”(SCJG20A111);四川开放大学(原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重点科研课题“基于新媒体的农民大学生学习素养研究”(KTKYC2020019Z)。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