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针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碎片化的现象,学界逐渐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竭力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碎片化现象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肢解为三大组成部分,这似乎起源于恩格斯和列宁。然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以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概括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理论宣传,他们更多强调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因此,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三者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共产党宣言》以阶级斗争的独特视角,遵循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原则,层层递进、逻辑严谨,系统阐明了人类社会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特殊规律和未来社会一般特征,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特征。为此,本文以阶级斗争视角梳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在重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同时,试图提供一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思路。
2. 阶级斗争与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阐明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对宗教问题片面理解的同时,实现了由政治解放向人的解放的思想转变。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作为解放事业的两次飞跃,将人类历史辩证地切割成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大阶段”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 [2]。故而,人的解放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3], p. 146)。从而将人的生存活动视为人类历史的首个活动。“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3], p. 154)。马克思洞察了创造人们衣食住行等条件的物质生产活动对于人的解放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蕴物质生产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各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生产的扩大使这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
《共产党宣言》将至今为止一切社会历史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但它不是只讲阶级斗争,不是只对阶级斗争进行经验描述,而是透过阶级斗争这一外化表现深入背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将阶级斗争上升到历史观层面。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对文本产生误解。在文本第一节中,马克思恩格斯列举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对立表现,如古罗马时期存在贵族、骑士、平民、奴隶之间的斗争;中世纪存在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的斗争等。从上述内容看,我们很容易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仅仅对阶级斗争进行了一一罗列式地经验描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通过阶级斗争将研究重心指向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
首先,《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推翻封建社会的必然性。新航路的开辟和贸易往来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关系日益成为枷锁,旧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逐渐发展。工场手工业驱逐了封建手工业,工场内部的分工淘汰了行业间的分工,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迅速瓦解,行会师傅也被新兴中间阶级赶入历史的死胡同。分工的细化和市场的扩张使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工场手工业日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最终,蓬勃的科技催生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现代资产阶级取代了过去中间阶级的历史地位。而现代资产阶级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3], p. 402)。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量变积累促进了资产阶级引以为傲的经营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演变,资本原始积累程度加深,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再也无法容纳强大的生产力。当两者矛盾突破“度”的界限,作为旧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产阶级必然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依附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起维护自身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的资产阶级性质国家,开启资本主义时代。
其次,《共产党宣言》考察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使一切社会关系深深打上了阶级和资本的烙印。一方面,阶级对立加剧。社会内部因各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分配,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同,区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国家破除地域藩篱走向集中,资产阶级妄图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各民族国家,变资产阶级文明为世界文明,加深世界范围的阶级对立。另一方面,资本逻辑根深蒂固。过去备受尊敬的职业在市场经济中失去尊严,变为以金钱衡量的商品;幸福和睦的家庭关系沦为金钱关系,家庭成员变为资本的奴隶……阶级压迫和资本统治迫使无产阶级沦为赤贫者。“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 [3], p. 412)。此外,资产阶级社会固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难以容纳自身形成的生产力,引发以生产过剩为典型特征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商业危机。生产愈发展,危机愈激烈,社会破坏程度愈惨烈,最终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 pp. 412-413)。
最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驾驭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主体力量——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诚如在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孕育产生,是封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颠覆旧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由资本主义社会锻造的现代无产阶级也必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湮灭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缔造。文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无产阶级诞生并壮大于现代大工业,是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代表。第二,在与旧社会斗争中,大量政治和教育因素投向无产阶级,促使无产阶级迅速成长。第三,无产阶级的产生正如资产阶级产生一般具有历史合理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第四,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下,无产阶级处在社会底层,具有进行彻底革命的勇气和信心。无产阶级所要做的就是要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借以阶级斗争的视角,深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明了“两个必然”的合理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继续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的神秘面纱垒砌了理论基础。
3. 阶级斗争与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一般规律之后,试图从政治经济学领域获得论证,故而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敏锐地觉察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已然从多元化转为二元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透过阶级现状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产规律、政治本质和意识形态本质。
3.1. 资本主义经济生产规律
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形成,工人阶级势必沦为社会发展的“弃婴”。“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 [3], p. 407)。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关系随之确立。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压榨和剥夺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正如他们所说:“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3], p. 412)。这一论断应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早期资产阶级一方面依托殖民统治和残暴掠夺在世界范围内积累起巨额财富,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严格的国债、关税制度,剥夺本国劳动人民的财富,以期实现对资本的独占。故而马克思认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4]。这一论述,不仅是对早期资本积累的深刻把握,更是洞察了资本从始至终的剥削和压榨本性。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将榨取的剩余价值转为资本,扩大生产资料的数量或质量,以至于在再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意味着前一阶段的生产决定了后一阶段生产的潜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最后,出于对资本的渴求,剩余价值生产无休止地进行。当科学技术愈加发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生产的产品远远溢出消费的需要,即“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 [5],最终爆发“生产过剩的瘟疫”。这种“瘟疫”随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周而复始,最终以现存制度的垮台为终点。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揭示,既证明了自身理论的自洽性和科学性,也巩固了无产者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2. 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而建立的特殊制度。《共产党宣言》对其本质的揭示主要从国家和民主制度两方面展开。在国家本质上,《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没有祖国”( [3], p. 419)。这一论断至少从两方面理解。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资产阶级国家不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被压迫、奴役、剥削的地位,没有任何私有财富。相反,资产阶级凭借统治地位,运用残暴手段积累起巨额财富。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凭借其经济优势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并借此在政治上也取得统治地位,它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忠实拥护者。其次,强调工人消灭阶级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迫使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产阶级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对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以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使之逐渐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地位成为首要被压迫和剥削的对象。为此,无产阶级要改变现状,势必要消灭国家及其产生的根源,即阶级对立,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本身就是无阶级社会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与封建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等政治思想,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政治意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却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为了追求利益的永恒性,资本逻辑将会贯穿政治制度始终。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民主制度,表面上各公民平等参与选举,彰显民主本色,但其实质仍是以“资本为王”,是各资本家财阀之间的游戏,国家权力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揭露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3] p. 402)。如此环境,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不仅得不到体现,甚至成为消磨无产阶级反抗意识和泯灭无产阶级利益的重要形式。
3.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从国家本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巩固统治,统治阶级将排除异己的思想文化,构建并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 p. 420)。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质。从所有制关系上看,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私有制经济基础滋生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阶级对立,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也必然带有浓烈的阶级色彩。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受资本逻辑主导。《共产党宣言》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家庭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的文化氛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家庭建立在资本之上,以获利为组建家庭的终极目标。资本家将自己的妻子视为单纯的生产工具,妻子、子女必须依附于资本家才能生存,以至对共产党人发出“公妻制”的责难。这种歪曲的文化逻辑,在统治阶级教育宣传下,自上而下传递到社会各个阶层,使整个社会陷入不自由的文化困境。首先,异化劳动使无产阶级丧失了劳动自由与兴趣,在肉体和精神上蒙受双重打击;其次,资产阶级虽然掌握着意识形态话语权,但痴迷于金钱崇拜,资本成为了他们唯一追求的对象,因此个体多样化的兴趣与精神自由逐渐衰退。最后,各个阶层在这种环境中创造的作品与出版活动往往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受到统治阶级文化话语权的支配和控制,丧失作品和出版自由。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依托资本逻辑,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服务,并通过内在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使整个社会充斥着资本崇拜与阶级对立。
4. 阶级斗争与未来社会一般特征的展现
1894年,朱·卡内帕请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来描述未来社会,用于即将出版的《新纪元》的题词。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本质表述。《共产党宣言》中,他们从阶级斗争视角,展开了迈向共产主义的艰难探索,最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揭开了共产主义的神秘面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下阶级斗争的发展势必引起无产阶级专政。对资产阶级而言,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日益“溢出”生产关系的边界,“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3], p. 406)。而现代资产阶级不得不通过消灭部分生产力的方式解决威胁,进而更充分更彻底的发展生产力,使危机一次比一次更加惨烈,阶级对立也愈发极端。不少西方学者和政客在注意到这一现象后,试图通过改良的手段调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进而缓和阶级矛盾,而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不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改良措施,不可能根除社会发展的障碍。
就无产阶级而言,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像其他阶级一样,通过取得政权来维护已经形成的本阶级的地位。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剥削和压迫使无产阶级失去任何私有财产,不可能占有自己创造的生产力,所以不可能像资产阶级那般实现社会变革,而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废除一切私有制关系重新获得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7]。另一方面,工业进步使大批统治阶级成员落入无产阶级队伍,带来的大量教育因素使无产阶级迅速成长;世界市场的开拓、交通的便利使他们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组织并组建自己的政党。这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现实可能性。
因此,未来社会首先是废除一切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 p.421)。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生产力总量的增长正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重新赋予人们,从而为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状态奠定了物质基础。可见,未来社会还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
此外,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需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建构自身的新的意识形态。旧的思想观念腐蚀人的头脑,将人的本质剥离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地作用于经济基础,使革命果实有颠覆的可能性。为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3], p. 421)。决裂的过程也是建构的过程。无产阶级要在同旧的思想观念斗争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积极发挥意识形态在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力上的作用。因此,构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实现未来社会的必要条件。
这样一来,阶级差别将随之消失,公共权力也将丧失政治和阶级性质。“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3], p. 422)。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无阶级的社会。阶级的消失,使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剥削和压迫,进而世界范围内剥削和压迫随之消失。工人阶级将由一国的解放延伸到世界各国的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同时,劳动不再是压榨人的作为生存必须的手段,而成为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可以依托自由意志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按需分配。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带动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每个人才华横溢、全面发展,拥有高超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自愿为他人、集体奉献自己。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共产主义社会趋于统一,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也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以实现。
5. 结语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透过阶级斗争表象,深刻揭示了背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矛盾,使人类历史一般规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在丰富一般规律的同时,也确证了其科学性,体现了人类社会一般规律与具体社会形态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整体性。此外,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更加要求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创新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视角和方法,从整体上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