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t State Theory
DOI: 10.12677/ACPP.2022.115226, PDF, HTML, XML,   
作者: 芶 林: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当代价值Marxism State Theory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来源于对西方国家学说的批判与超越,是对现实矛盾与理论诉求的回应,是对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包含着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等理论成果,这些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国国家职能的构建和制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有着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Abstract: Marxist state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western state theory, is a response to realistic contradictions and theoretical demands,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letarian state and contains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s of the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the state, and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letarian stat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roletarian political party, which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arxist state theory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tate function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has a universal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芶林.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317-132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26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设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的基础上,对国家形态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在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我国国家职能的构建和制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得更加深入、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与职责。

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思想渊源

理论的产生无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科学的理论成果,不仅是对西方历史上的国家学说的一种批判与超越,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矛盾与无产阶级对理论的诉求的一种回应。

2.1. 思想来源:对西方国家学说批判与超越

国家学说中的“国家”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古希腊,由于城邦体制的影响,古希腊的国家学说充满了城邦主义的色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得不提的是,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首次使用了唯心的伦理国家观,通过人性来解释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1]。这也反映出,在当时的奴隶社会为了迎合剥削阶级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将阶级的不平等进行合理化处理。这个观点给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定的参考,是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经典”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罗马帝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包含民主主义的因素,例如马西略关于国家学说的论述,认为国家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共同需要的认识。这种思想尽管还围困在神权政治之下,但能看到国家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也是一种进步。

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也越来越成熟,促使了一些启蒙学者在思想上的觉醒,并对国家学说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其中,卢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强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契约关系密不可分。强调平等,正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看到了“人”们之间不平等的现象,他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私有制;但也正是因为不平等,社会矛盾激化,因此需要订立契约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但是,他没有做出消灭私有的主张,没有正确理解“人”的含义,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自然人”基础上,存在一些空想性。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进一步论述了对国家的理解。他强调国家的神圣性,国家的制度不能任由人们创造,赞同君主立宪制。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他对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了理论区分,把国家归为理性,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分离的私人领域。但是,他的论述存在着颠倒主客体的唯心错误,实际上是对普鲁士封建国家的根本维护。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却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此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加以批驳,对未来社会进行构想,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学说。他们强调国家的公共性,提倡人的自由平等。但是,由于没有摆脱阶级的影响和唯心史观的攻陷,他们的国家思想存在一定的空想性。尽管如此,对资本主义的批驳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都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诉求不谋而合。也正是在此批判之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重新揭露资本的本质,主张消灭私有制与阶级,继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2.2. 历史背景:现实的矛盾与理论的诉求

切实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思想内涵。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矛盾的日渐暴露,以及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自身对理论的诉求。

首先,从现实出发,资本家掌握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出于逐利的本心,在享受的同时促使着他们追求更多的利益。他们无情压榨着工人的劳动价值,拿着微薄下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正是由于这种剥削,使工人们痛苦不堪。为了实现资本的无限生产,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要求工人劳作,引发“经济危机”。而一旦经济危机爆发,生产过剩的产品被积压,破产接二连三的发生。以上的现实的矛盾将会带来恶性循环,就其根源还是在于私有制的产生。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要实现国家向社会复归,解放人类。正是在探求现实矛盾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才进一步的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消灭私有。

其次,除了现实的矛盾,也离不开无产阶级对于构建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诉求。自资产阶级迅猛发展以来,无产阶级作为其对立面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资本的残酷压榨之下,激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以工人为主导的无产阶级为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同资产阶级进行了激烈而深刻的革命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为了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抗,采取的形式多样,不仅有罢工、示威,甚至还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尽管这三次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仍然体现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其影响不容小觑。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实践与理论的产物。无论是对西方国家学说的批判与超越,还是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与分析,都是在对现存国家的合理性的质疑中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深刻理解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对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解释力具有重要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探析

3.1.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列宁所处的时代阶级斗争活跃,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国家政权是他的第一要务。列宁根据实际情况,尤其强调国家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都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工具主义”来理解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个存在阶级的组织,通过在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压榨和奴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国家的起源必然是和阶级对立相联系的,而如果阶级被消灭,国家也就没有其存在的根据,而共产主义制度才有被建立的机会。换言之,国家只不过是一种从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工具罢了。

除了要清楚认识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的本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社会职能,即从事社会管理。也就是说,它同时有着国家管理与社会控制的双重职能。既要实行阶级专政,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又要不同程度地干预经济生活,组织好社会的各项公共事务。如果只注重阶级性而忽略其它属性,就会堕入形而上学的境地,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生命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认识必须深刻而清醒。

3.2.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出现,人们的相互交往也会形成某种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这些共同利益,一些相应的管理机构便随之而来,这就是国家的雏形。当旧有的“压迫”被无产阶级推翻之后,旧的统治权力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各种推动经济建设、改善管理能力等方式将国家治理的活动内置于社会建设,使国家治理行为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并在最终回归社会。

总之,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国家源于社会,最终又回归于社会,而这种回归其实就是国家消亡的过程,这是个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人民具有共同利益,从国家回归到社会之后将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人民将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各项规则的制定者与权力的实施者。政府的统治职能削弱,公共管理职能增强。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不复存在,人类政治的重心将由统治转向治理 [2]。

3.3. 无产阶级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作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所以一旦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其国家治理的主体。由于利益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导致了无产阶级注定处于受剥削的艰难处境,所以只有颠覆资本主义的统治形成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带来光明与希望。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首先,需要有无产阶级政党来组织和带领工人运动;在革命胜利以后,也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迈向真正清除所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次,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必须创建自己完整、合理的民主制度,更要把各项活动规范化,才能凝聚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无产阶级作为执政党,必须将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一系列国家制度上。恩格斯也曾提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要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造出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当前,我国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提出的新治理体系,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4.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揭露了资本的虚伪,阐明了国家的最终指归。它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精神武器,也是立足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行动指南。它以丰富、深刻的意蕴,为我们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4.1. 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提供哲学依据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是工人革命的最初一步,为了获取民主,无产阶级要尽其所能逐步夺取资产阶级的所有资本 [3]。他虽然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但是说明了无产阶级掌握全部政权的必要性。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国家的最终归宿,由于其过渡性质,它的社会管理职能将会越来越突出,从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职需要由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实现,因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部分,具备其它政治集团所不具备的优势,是无产阶级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领导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我国治理模式也已经由以往的单一统治变为政府、市场、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商治理,在这个阶段,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不背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唯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可以担此大任,党的领导也将直接影响我国各项事业、国家治理的好坏。无论是理论上的指导,还是实践上的行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4.2. 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为最终目标,提出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指归。并且,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作为抽象的政权形式,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反映人民的意志。随着国家的政府统治职能逐渐转变为社会管理职能,人民群众的地位也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国家消亡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民群众逐步实现自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坚固的理论支持。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需要面对的现实任务,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汲取精神养分,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现实的“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各种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直面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也要利益整合,凝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实现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既要让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践创新,及时升华理论,又要从根本上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主动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人生存与发展价值的重要引领。

4.3. 为协调政府、社会、市场关系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强调社会公共管理。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统治职能将不断削弱,更为突出的是其在社会中充当治理主体的角色。也就是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将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通过国家赋予公共管理主体一定的权力,而这些主体通过运用这些权力,协调各方利益,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共同肩负起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任,避免了国家权力独大的困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职能逐渐从政治统治转变为公共管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和缓和矛盾的公共职能更加突出,这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必须处理好政府、社会与市场三元共治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4]。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同时,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解放,这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最高诉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个伟大的既定目标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邹永贤.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 2.
[2] 俞可平.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J]. 理论视野, 2013(9): 9-1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张长威.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