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究其根源来说是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以生态文明理想为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另一方面经过五千年文明积淀和发展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是马克思生态思想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二者在认识层面、价值追求层面和实践层面有着高度相似的契合。通过生态文明理想的视阀,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中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和谐共生的,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因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诠释了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进而导致了人在资本主义驱使下的生产使得生态环境发生恶化,影响人类生存的状况。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思想。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一方面,在《手稿》中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1]。人是由自然在长期发展中产生的,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着共同的生存基础。具体来讲,人类和其它生物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食物等都来源于自然界。随着人类生产生活不断发展,无论是自然界中天然的存在材料如土地、种植所需要的气候条件,还是生产原料如建造房屋的树木、能够发电的水能与太阳能等都来源于自然,自然对于人而言是人在生存目的之下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过程中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的无机身体,还是人精神的无机界。自然中的存在物,诸如植物、动物、空气、阳光等不仅是作为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还是人的情感、审美、意识的对象,正如人的肉体生活离不开自然一样,人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因此,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他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和约束,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活动,人与自然各种交往的前提是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必须在进行自身的活动过程中善待自然,否则对自然的任何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其次,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产物区别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他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也是人的自然存在物,能够在自然允许的范围之中营造出“属人的世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1]。人是具有对象性的能动性存在物,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并改造对象世界。人在改造无机界中所进行的生产并非像动物一样只生产它肉体的需要,而是一种全面的生产,即人不在肉体的需要影响下也可以立足于自然进行生产,甚至不在肉体欲望引导下的生产才是更纯粹的生产。由于人的对象性活动越来越丰富,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自然界与人之间产生了属人的关系,从而营造出“属人的世界”,而这一世界是人以合规律性的方式在自然之中创造与发展的。因此,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依赖于自然的,并且这种依赖性会伴随着人类的生产逐步上升,同时也决定了人类主观价值的追求必须接受客观现实并且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观价值。
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其基本生存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另一方面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存在物,能够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营造出符合自身主观价值的“属人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过程即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
3.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取用有节”
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自古以来生态就是中华民族不断探析的一个关键论域,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具体展开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深厚灿烂的文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滋养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沃土。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一体”哲学认知理解层面与“取用有节”具体的开发利用层面,两者共同建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文明理想。
在哲学认知理解层面上,传统中国哲学总体持“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定位和诠释,从宇宙大化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生命,既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又坚持“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是“一体”的存在,并非相互对立。具体来说,肯定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共存于宇宙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古代先贤认为“大载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作为宇宙的最高实体,是自然和自然界的总体,万物作为自然界的有机整体,其生长要依赖于“天”的滋养,人作为“万物”之一,同样来源于自然,属于自然界的一员,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出生、生长、发展、消亡都不能脱离“天”而独立存在,《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念、宋明理学家从“万物一体”出发,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4] 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成了天人相互和谐、宇宙生命相互关联的生态文明精神,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思维和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态文化基因。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秉持的一个重要观念,更是古圣先哲践行的实践命题。中国哲人将“万物之灵”作为对人的定义,从人自身维度思考践行人和自然具体如何相处之道。中国哲人主张“知命畏天”,认为应该尊重自然、对天抱有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天的和谐,进而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在具体开发利用层面上,中国哲人始终一贯地秉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主张“取用有节”、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具体来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孔子认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截流取鱼,不射杀归巢栖息之鸟,《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都说明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不以密网下到池塘捕捞鱼鳖之类的水产,按季节入山伐木,如此,粮食与水产、木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完,都体现了取之以时、取之以度的“取用有节”的思想,强调了对自然资源要适时、适量、适度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肆意、任意、随意的无节制、不考虑后果地滥用和粗暴开发,始终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镌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和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之内在契合
中华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地,马克思主义如不根植于此,如不与此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中国化”,就不可能被中国大众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原理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和价值诉求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特质之间有着高度契合。从生态文明理想的视阀来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指导中国生态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丰富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根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两者在认识层面、价值追求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
认识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两者都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可以被认识的,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强调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给人提供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不仅仅是对立的,更是统一的,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不能单纯的以人为尺度,也不能单纯的以自然为尺度,而是要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尺度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同样从人的生存出发,以“万物之灵”定位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一,人与天相互关联,与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着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理论。
价值追求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两者通过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想。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出现了异化,所以,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建造要基于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始终一贯秉持“天人合一”的观念,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追求上的相互契合,不仅给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汲取提供了文化养料,并且在新时代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智慧启迪。
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实践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两者都强都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在对自然的改造、开发和利用时,要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包含着人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具体实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和取之以时、取之以度的“取用有节”的思想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实现了内在契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才能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生态智慧相结合,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中国当前的生态问题。因此,通过以“生态文明理想”为例,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知道: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对于理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为中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