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发展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Its Development
摘要: 在建立和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同于契约论、康德的“自然隐蔽计划”、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说法,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的主体确立为人;确立了世界历史最终发展为人类共同体,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由此他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改变的神话,开启了一生的奋斗征程。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Marx established a “materialistic”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act theory, Kant’s “hidden plan of nature” and Hegel’s “absolute spirit”. Unlike the contract theory, Kant’s “hidden plan of na-ture” and Hegel’s “absolute spirit”, Marx established the subject of world history as man; he estab-lished that world history would eventually develop into a human community, enter communism, and realize human freedom and emancipation. Thus he broke the myth that capitalist society is unchangeable and started a lifelong struggle.
文章引用:陈鹏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发展[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432-143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44

1. “解释世界”哲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1.1. 契约论

近代后,西方各个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登场成为社会中一股强大的力量,资产阶级与政治权力的联系空前紧密。在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过后,封建神权没落,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逐步得到改变。这一时期契约论作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杰出思想家,其中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建立并发展了契约论,对现在的西方政治哲学影响颇深。

由于个人生产的局限性,人们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物品的交易;随着交易的多样性和规模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市场;再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生产商品和交易商品的这些人就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级,这些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与封建神权的矛盾越来越大、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在阻碍这一新兴阶级的发展。所以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与封建神权的矛盾空前剧烈时,就出现了契约论对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质进行解释。契约论假定,最初人生活在一种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下,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每个人让渡一部分权利组成了国家,即订立了一种契约进入了社会状态;一旦国家违反契约,人民就可以推翻国家,因此国家主权在人民手中。在这一理论下,国家是人民所有权力集中的代表,所以国家如此强大,在契约的约束下,国家应当恪守要求对人民进行保护,为避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1], p. 94),人民也应当给予国家支持。契约不仅是构建国家的方式,也是构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据。“在任何一种交往中,政治团体都应当被看作一个法人;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确是正确的,因为各国也像私人一样需要互助”( [2], p. 605)。不仅是国家与个人要签订契约,国家与国家之前同样要签订契约,才能真正地实现和平。

以天然的契约约束人民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的理论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变得风雨飘摇。现实之中,“利益给法颁法”,一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出现了,他们越劳动反而越贫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 p. 524)。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而非契约产生的符合“公意”的共同体。马克思由此揭示了契约论下掩藏着的私有制度下国家的真相。

1.2. 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首先是受到了契约论的影响,他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契约形成“各民族的联盟”。“这时候,每一个国家,纵令是最小的国家也不必靠自身的力量或自己的法令而只须靠这一伟大的各民族联盟,只须靠一种联合的力量以及联合意志的合法决议,就可以指望着自己的安全和权利了”( [4], p. 12)。“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无法律状态仅仅蕴含着战争,是不可能根据理性再有任何其他方式的,只有是他们也恰好像个体的人那样放弃自己野蛮的(无法律)的自由,使自己适应于公开的强制性的法律,并且这样形成一个(确实是不断在增长着的)终将包括大地上所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国家”( [4], p. 114)。康德所言说的“各民族的联盟”即各个国家签订契约后形成了共同体,以此达到永久的和平。并且,康德还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秉赋的唯一状态”( [4], p. 15)。在康德那里,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正操控历史发展的不是人,而是大自然。

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大自然成为了主体,人的创造性、能动性都被遮蔽了,历史成为无法更改的东西,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能为力。

1.3.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大师,他以绝对精神统摄万物。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经过第一次否定达到纯感性的世界,经过再次否定后才能达到绝对精神,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回到自身得以实现的过程看作世界历史。这一过程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的自由,因此“自由与解放构成了‘绝对精神’的内在本质与基本原则”( [5], p. 4)。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精神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需得意识到自身自由并对现实产生作用,所以他以自我意识的实现将世界历史的划分为四个阶段:“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日耳曼王国”。“自由的主要本性,——其中包含绝对的必然性,——将显得渐渐意识到它自己(因为依照概念,它就是自我意识),并且因此实现它的存在。自由本身便是它自己追求的目的和‘精神’的唯一的目的。这个最后目的便是世界历史”( [6], p. 58)。其次,黑格尔以一种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在他的理论中,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聚合而成的。“但是在精神方面,最高的成就便是自知,……这个最高成就,它必须而且注定要完成,但是这种完成同时便是它的解体;同时也是另一种精神、另一个世界历史民族、另一个世界历史纪元的发生。这种过渡和联系使我们达到全体联系—达到以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概念”( [6], p. 113)。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绝对精神”作为国家之上的代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摇摆不定的,也没有裁判官来调整这种关系,唯一最高裁判官是普遍的绝对精神,即世界精神”( [7], p. 398)。世界历史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精神,世界历史不过是精神的发展史,在这个理论下人的活动创造被掩盖住了,历史发展成为不可改变,只能进行反思的存在。

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出场

2.1. 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副产品

马克思在建立、完善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世界历史理论。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内部分工也会更加细化,需要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来自身交往就更快打破桎梏进行拓展。在行会手工业期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活动逐渐展开,出现了商人。这一职业的出现又增强了交往。之后工业的发展下,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同时期商业和航海业的繁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进一步扩大。“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8], p. 443)。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工业的繁荣连接起了世界市场,打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生产力提高、交往扩大、分工发展以及需要的产生,为世界历史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强了世界性的交往和联系,也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

马克思看到了世界历史形成是资产阶级本质要求下的产物,出于对剩余价值的渴望,资产阶级不断拓展地域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其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原因。“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9], p. 37)。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建立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荷兰通过海上贸易成为头号贸易强国;英国通过殖民扩张逐渐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这些西方国家通过世界市场的形成获取了大量的财富积累,形成大量殖民地;而在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弊端愈发明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地步,此时资产阶级夺取新的市场就成为化解矛盾的方法。

2.2. 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

尽管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于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但他的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 [9], p. 602)。马克思首先是认同黑格尔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历史。这样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体现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他将世界历史的发展看作合乎规律的,最终会形成一个新兴的“新人类共同体”。

“密纳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7], p. 16)在黑格尔那里,人只能在世界历史完成后进行反思才能认识到其必然性,而马克思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超越。“哲学究竟是在世界历史完成之后揭示其中的绝对精神,还是基于物质力量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这构成了黑格尔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范式的根本区别”( [10], p. 12)。在马克思这里,人能够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普鲁士王国作为绝对精神在尘世的体现,就达到的发展的顶峰,无法往下推进,这样一种“宿命论”阻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并非无能为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了“五大社会形态”,后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了“三形态”但无论是何种观点,各个社会形态都遵循历史的辩证法,体现为社会形态的接续与更替。由此,马克思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牢不可破的神话,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共产主义。

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

3.1. 确立世界历史中人的主体地位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些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8], p. 541)不同于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将世界历史的主体看作绝对精神或其他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确立了世界历史中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明确批判了以往“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明确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8], p. 196)。客观上来看,世界历史发展得益于地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地圆学说的证明、指南针的发明等等;当时工业、制造业的旺盛为航海贸易提供了现实条件。实质上这些都是人的智慧结晶,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的创造提供了这些条件。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毫无疑问人就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确立了人的主体位置后,开启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回到现实的人、物质生产活动当中,他找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由此,他找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下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不再是不可改变的,它内部所蕴含的矛盾终将炸裂这一制度。与此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这一制度在世界历史中的进步作用。在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中,也将其他民族卷入其中,提升了不发达国家革命的步伐、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帷幕。

3.2. 确立世界历史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

无论是契约论、或是将世界历史看作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还是将世界历史看作绝对精神返回自身的实现过程,这些理论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保持“和平”,吴宏政老师在其论文中将这一最终目的用“保持自身的可持续生存”( [11], p. 6)作为表达。马克思确立了世界历史中人的主体地位,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世界,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这一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9], p. 31)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改变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结束这样的斗争就要消灭阶级的存在,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要实现这一目的并不简单,需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然而,只有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才能达成这样一个联合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限的,就必然会发生竞争,在其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增加,“资产阶级产生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试图消除二者的分歧转变为同一个人群,实现阶级的消亡。

历史是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开始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8], p. 519)。人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并且不断提高生产力以获得更多生产资料。“因此,世界历史是人类追求物质生活资料而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历史” [11]。马克思看到了这一过程中,人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如何摆脱这一桎梏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就成为马克思终身奋斗的课题。“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8], p. 539)。只有将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相结合,真正地消灭私有制对人的桎梏,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历史。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充分肯定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人应当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在2019年3月26日的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12], p. 460)。强调人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在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8年“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宪法修正案,被写入宪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当代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思想中对人类未来的关怀和追求是始终一脉相承的。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思想蔓延。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020年1月30日英国正式脱欧……尽管此类的逆全球化事件仍有发生,更说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的历程,资本主义具有极强的自我调整功能,在每一次周期发生的经济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这正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自救方式。逆全球化的出现,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尽管充满坎坷曲折、出现了一些负面情况,但依旧要积极地进行筹谋,正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自觉将人类命运掌握在手中。

4.2. 扬弃资本逻辑

资本的本性和基本矛盾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冷战结束后,尽管时代主题已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体系仍被资本逻辑占领。对资源的争夺仍在继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并未消弭。“贫富分化的矛盾、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以及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与反渗透问题、颜色革命问题、霸权主义问题、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等,所有这些当代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逻辑导致的” [13]。不消除资本逻辑就永远无法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谈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 [8], p. 185)。在1844年马克思就这样进行了阐述,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物质条件,私有财产扬弃的结果是人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成为人活动的对象。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大浪潮下,消弭资本主义逻辑,将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置于其中,才能实现永久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布斯. 利维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2] 休谟. 人性论(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5] 刘同舫.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9): 4-25, 204.
[6] 黑格尔. 历史哲学[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56.
[7]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 吴宏政.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5): 4-25, 204.
[11] 吴宏政, 杨盼悦. 马克思“改变世界”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当代发展[J]. 浙江学刊, 2021(6): 4-12.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3] 刘成群, 高云鹏. “人类学笔记”与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主义的扬弃[J]. 天府新论, 2021(4):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