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资治通鉴》是一部系统完备的编年体通史,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最后一朝的灭亡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通史记录帝王人臣治国理政的得失,还有史学家司马光的个人见解,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1]。书中人物为委婉表达观点,常常会引用典故,内涵丰富的文化图式,值得深入考据研究。
“图式”最初为心理学概念,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认为人们记忆语篇,不是直接复制,而是将接触到的语篇信息同相关的过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出思想表达。其中“过去经验”就是“图式” [2]。之后这一概念逐渐引入语言学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刘明东(2003)提出“文化图式”这一概念,定义为人脑中关于文化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块,并提出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法、交叉对应法和零对应法来翻译 [3]。
澳洲汉学家张磊夫(Richard Rafe Champion de Crespigny)翻译了《资治通鉴》54到68卷,介绍了西周末期战国初期的历史,目标读者既包括专业学者也包括西方普通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典故时,需仔细考虑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灵活处理典故背后的众多文化图式,根据实际情况激活读者已有的图式或构建新的图式。本文将在文化图式理论指导下,具体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
2.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辞海》对“典故”的定义为:一、典制和掌故,二、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古代故事 [4]。后者为典故今义,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典故可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语典就是指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说话人引用语典引发听者联想,寻意于言外。事典指古代故事,说话人借用历史故事来委婉表达个人态度 [5]。《资治图鉴》中有大量典故,其背后的文化图式也丰富多样,读者需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更好领悟。
2.1. 语典
语典就是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提到的“引经”,即“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语典的含义由具体的语言环境规定,为理解语典,需要考察其源头。《资治通鉴》(54~68卷)记载的是东汉末期的历史,当时中央衰弱,各方争权夺利,战乱频发,相对应的,书中儒家经典与《孙子兵法》中的名句出现频率较高。依据引用方式,本文将语典分为直接引用类语典和概括引用类语典两类。
2.1.1. 直接引用类语典
顾名思义,直接引用往往直接注明出处,或用引号引出,不改动原句。经统计,《资治通鉴》直接引用了《春秋运斗枢》《史记》《邹子引古语》《春秋谶》《法言》《周书》和《礼记》各1处,《易经》3处,《左传》5处,《论语》6处和《诗经》6处。臣子直接引用古代名句来表明志向或劝诫君主。如五十五卷中,太尉杨秉上书弹劾皇宫内的宦官,被质疑越权,他便回答:“《春秋传》曰:‘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语出寺人披,大意为“为君王排奸去恶,尽最大的力量”,表明说话人忠心为主尽心办事的决心。
2.1.2. 概括引用类语典
概况引用类语典指暗引前人语句但不说明出处,或多或少改动原句。《资治通鉴》中出现了大量这类语典,根据引用方式的不同,本文分为缩减原句式和摘取词句式两类讨论。
1) 缩减原句式,如五十四卷中袁著劝说权势滔天的梁冀时提到“木实繁者披枝害心”,意为“树木果实太多,会劈开树枝,伤害树根”,出自《战国策·秦策三》,语出范睢,原句为“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袁著将两句合并,更加简洁明了,引出后面重点劝说的内容。又如五十五卷中功曹张敞劝王畅宽厚为政,提到“舜举皋陶,不仁者远,化人在德,不在用刑”。化用了《论语》子夏的“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一句。张敞将其缩为两个四字词语,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保证表达形式前后一致,也增添了文采。
2) 摘取词句式,如五十五卷中寇荣上书桓帝申冤,说自己为“青蝇之人所共构会”。其中“青蝇”出自《诗经》“营营青蝇,止于樊”表示谗佞之人。五十六卷中桓帝去世,窦皇后掌朝,陈蕃为太傅。当时皇位空悬,臣子害怕触怒权贵,都称病不上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柰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安乎!”其中“荼蓼之苦”涉及《周颂》中“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写的是成王不堪国家多难,把辛苦都集于自己一身,用遭遇蓼这种苦辣水草比喻碰到麻烦,并将个人苦难与国家联系起来。“息偃在床”出自《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这首诗通过揭露劳役不均,体现了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在封建社会有讽谏作用。这几句的引用透露出太傅陈蕃对朝臣的劝诫和对国事的忧虑。
2.2. 事典
语典就是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提到的“稽古”,即“援引古人的事迹”。王光汉先生认为语典的含义由具体的语言环境规定,为理解语典,需要考察其源头,了解其源出语言环境。《资治通鉴》中引用了丰富的儒家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文学故事 [6]。
2.2.1. 儒家典故
汉代抑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也因此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各个方面。《资治通鉴》中丰富的儒家典故也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如五十四卷中“问路叟之所忧”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记载的是孔子出游见到丘吾子痛哭流涕,就问他原因,丘吾子回答他有三失,分别为:吾亲亡;事君奢骄,谏不遂和厚交友而后绝,因此痛哭。后人以“路叟之忧”指百姓的疾苦,说话人引用这一典故来劝解君主做体恤民情的明君。
2.2.2.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引用的是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根据《资治通鉴》中历史典故出现的类型,本文将其分为君主类、仕官类、士人类和女性类四类。
1) 君主类
从天皇伏羲等上古君主到春秋战国霸主和汉代有名皇帝,《资治通鉴》总共出现23位君主。如燕昭王“拥彗先驱”,秦始皇“坑儒烧书”等。
2) 仕官类
《资治通鉴》中涉及60位官员,有谋士、将军和宦官三类。如比干剖心,赵高指鹿为马等。
3) 士人类
士人类指未从政人士相关的故事,《资治通鉴》多记载朝廷之事,这方面的典故较为有限,如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等。
4) 女性类
《资治通鉴》中出现的女性有和亲公主、宫嫔和良母三类。如昭君出塞和妲己美色误国等一共有7个女性典故。
2.2.3. 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指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等。《资治通鉴》中出现了叶公好龙、鲤鱼跃龙门和白龙鱼服等文学典故。
3. 典故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策略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要理解和吸收信息,需要参考已知信息。解码、编码新信息需要人脑中已有的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先激活与源语文化相关的图式,进而正确理解源语文化信息,然后将其转换为目的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文化图式。典故往往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读者想要成功解读这些典故,需要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构建图式,再结合语境,体会可能存在的“言外之意”。刘明东(2003)认为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法、交叉对应法和零对应法来实现文化图式的可译性 [2]。
3.1. 一一对应法
一一对应法指在目的语中找到现成的文化图式来翻译源语文化图式,需要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相同或至少相似的文化认知语料。
例1: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7]。
Then we collected our forces, and the day we attacked them it was like “when sudden thunder comes there is no time to cover the ears” [8].
其中“疾雷不及掩耳”化用了《淮南子·兵略训》中“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张磊夫直译,保留了“迅雷”这一图式,用引号说明此为引用。西方读者也见过电闪雷鸣,明白雷霆迅疾,所以对于译文的比喻义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多困难,还能了解我国特别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译入语表达 [9]。
例2: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7]。
Liu Sheng may rank with the counsellors, and you may treat him as an honoured guest; but when he knows that a thing is good, he does not support it, and when he knows that something is bad he does not speak out. To conceal one’s feelings and keep to oneself, dumb as a cicada in autumn, that is criminal [8].
句中出现了噤若寒蝉这一典故,《楚辞》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秋深天寒,蝉不再鸣叫,喻指遇事不敢讲话。张磊夫翻译时保留了蝉这一图式,增加了autumn和dumb两个词来修饰,直白说明原文的讽刺消极意味,读者在激发了“蝉”这一图式后,想象出秋天垂垂将死的蝉,再将其与懦弱和木讷等特点联系起来,就能更好明白说话人是将那些不敢言的人比喻成将死的蝉,有批评之意。
例3:览宜急屏斥,投畀有虎,若斯之人,非恩所宥,请免官送归本郡 [7]。
Hou Lan should be removed at once and thrown to the tigers. It is not appropriate that you extend your gracious leniency to a person such as this. I ask that he be dismissed from office and sent back to his home commandery [8].
其中“投畀有虎”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意思是那种好搬弄是非的人,应该被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的愤恨。说话人引用《诗经》的表达,劝解君主认清身边的人十分危险,应该及时贬黜远离。张磊夫直译,保留老虎这一图式,读者脑海中出现凶猛老虎的图式,将小人投向老虎,可以感受到其愤恨之情,可惜的是张磊夫没有具体说明这一句话的出处,让读者错失了了解我国伟大作品《诗经》的机会,可能还会引起误会,认为说话人真的建议君主把小人扔向豺狼虎豹。
3.2. 交叉对应法
交叉对应法指用目的语中不同的文化图式来翻译源语中的文化图式,这两种文化图式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承载的文化信息要对应。要使用这一方法,译者需要在正确地解码源语文化图式的基础上储备相当多的目的语文化图式,才能更好地找到匹配的图式进行翻译。
例4:今委君以六尺之孤 [7]。
Now I entrust you with an orphan boy, [a stripling] just six feet tall.
Notes: The foot (尺chi) measure of this time was some 23 cm, or 9.25 inches English measure. Six feet would therefore have been the equivalent of 138 cm, or four feet seven inches. Expected normal height for men of that time appears to have been about seven feet, being some 162 cm, or five feet four inches English measure: Bielenstein, RHD III, 18. Li Xie was not fully grown to manhood [8].
“六尺之孤”指没有成年的孤儿。出自《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字,此处张磊夫的理解稍有偏差,将它直译了出来,用了feet这一西方计量单位翻译,并不完全对应,还可能造成误会,但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张磊夫在脚注中具体说明两者区别,甚至还换算成更加具体的数字,并与标准数字比较,读者根据数字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形成新图式。同时他又补充了stripling一词来明确说明原句中表示的年龄段。用读者熟悉的图式翻译了陌生的概念。
例5:《春秋谶》曰:天投霓,天下怨,海内乱 [7]。
The Apocrypha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ay, “When Heaven sends a rainbow, all the world is angry and all within the seas is in confusion” [8].
霓是虹的一种。郭璞注《尔雅》曰:双出,色鲜盛者为雄,曰虹;暗者为雌,曰霓。《春秋演孔图》:霓者,斗之乱精也,失度投霓见。可见霓与虹并不完全相同,且霓预示天下大乱,是不祥之兆。张磊夫用rainbow概括性翻译该词,将两图式联系起来,为读者构建大致形象,并且下文直接说明霓出现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读者可以直接明白,可惜张磊夫没有进一步解释霓与虹的区别,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
例6:馀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7]
All the rest of them are false, men who encourage rebellion and who draw their stipend without working for it. Inevitably, they “break the tripod of the cauldron and overturn the gruel” [8].
该句引用了“折足覆餗”的典故,指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出自《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根据唐代孔颖达的疏可知餗是八珍之膳,鼎内食物,泛指美味佳肴,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张磊夫将其具体化译为粥,用西方读者熟悉的图式来翻译原句中的抽象内容,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3.3. 零对应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种语言中要表达的文化图式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一时空缺,译者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采用零对应法。《资治通鉴》中的典故出处大多年代久远,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多个方面,表达形式多变,加之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目标语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也有限,在认知上存在空缺,传达相同文化信息的图式十分有限 [10],常常需要译者深入了解源语文化,正确补偿缺省内容,才能更好地将源语图式介绍到目的语中,面对这一情况,张磊夫采用的主要是加注以及意译的翻译策略。
1) 直译加注
例7: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阤,而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云 [7]。
There was constant turmoil in the court at this time, and law and order were poorly maintained. Li Ying, however, retained his composure and his sense of proper administration and integrity. Such was his fame that gentlemen who were received and interviewed by him were described as having “climbed the Dragon Gates”.
Notes: Commentary to HHS identifies this Dragon Gate (龍門 longmen) with a natural barrier on the southern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near the [Tang Dynasty] county of that name, now northwest of Hejin in Shanxi.
The metaphor here is that once a man had been recognised by such a distinguished person as Li Ying, his reputation and status were vastly enhanced [8].
该句引用了“鱼跃龙门”这一典故,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张磊夫直译,保留了龙门这一图式,同时加上引号表示此为引用。然后他在脚注中用大量篇幅具体说明龙门的地理位置、地形凶险的特点和鱼跃龙门代表的内在意义,为读者构建了新的文化图式,让读者了解了这一特别表达,让译文上下更连贯,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会提到这一典故。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译者还特别介绍了龙门石窟,说明此龙门非彼龙门,足见张磊夫对中国地理、文化的了解之深,作为译者他也详细解释,避免误会,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为读者负责。
2) 音译加注
例8: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 [7]。
Your majesty resembles Emperor Huan in the same manner as Yu-Shun compares in virtue with Tang-Yao.
Notes: Yu-Shun 虞舜 and Tang-Yao 唐堯 are fuller names for the sage-emperors Shun 舜 and his predecessor Yao 堯. See, for example, the Yao dian 堯典 The Canon of Yao Chapter of Shu jing; Legge, CC III, 15-16 and 26, with notes. One sage-ruler was like another, but Yang Qi is being a little sarcastic [8].
该句是杨奇回答灵帝“朕比桓帝如何”的回答。他想说尧舜贤德不相上下,而灵帝与桓帝半斤八两,有暗讽之意。虞舜唐尧都是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他们的美名代代相传,备受尊崇,《资治通鉴》中也反复出现,用榜样来劝解君王,如不解释清楚,读者可能会因缺乏相关图式而不能理解译文。因此张磊夫首先音译两位的名称,保留其独特性,同时在脚注中具体介绍两人,说明出处,帮助读者了解这两位明君,构建了新图式,并在下文又出现两人时保证译文一致,这样在下文又见到尧舜时读者可以立刻联想到两位关联的品质,利用刚刚形成的图式理解新内容,阅读起来更顺畅。最后译者直接点明扬奇提到尧舜的用意,将用典目的明晰化。
3) 意译加注
例9:臣无文武之材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7]。
I myself lack ability, whether for civil affairs or matters of war, and I am quite unworthy of this high position. Even if I give my life in your service, I cannot make adequate recompense [for this honour and trust].
Notes: The expression yingyang 鷹揚 comes from the eighth stanza of the Daming 大明 Ode, Shi jing III.I.3, rendered by Legge, Classics IV, 436, as “like an eagle on the wing”, be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minister Shangfu 尚父 (Lü Shang 呂尚) who assisted King Wu of Zhou 周武王 in the defeat of the Shang 商/Yin 殷 empire. See also Karlgren, Odes, 236 at 188 [8].
“鹰扬”出自《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代毛氏补充“鹰扬,如鹰之飞扬也。”赞美姜太公吕尚像展翅的雄鹰,辅佐武王讨伐了殷商,建立伟大功绩。译者结合语境,没有保留鹰这一图式,而是意译为高位,说明其内涵,既表现出这一任命重大,又表达了说话人自谦惶恐的态度。同时张磊夫在脚注中详细说明这个词的出处与词意,加入对应的中文,将它字面的意思表达出来,接着介绍了姜子牙和他的功绩,构建了新的文化图式。但有一点问题是译文中并没有鹰扬一词,对于了解中文原著的专业学者来说,这个注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对于西方普通读者来说,这个注释可能帮助不大,但即便没有注释,只看译文也交代得比较清楚了。可见译者力求译文能让大众理解,同时在注释中补充更加专业的内容来展现自身研究成果,服务专业学者。张磊夫的译本即服务了普通西方读者,又是专业学者研究可以参考的资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译本。
4. 总结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翻译典故,译者需充分了解源语文化及其出处,正确解码其中的文化图式,同时需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目的语中有现成或相近的文化图式时,可以采用一一对应法或交叉对应法,目的语中文化图式空缺时,采用零对应法,如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意译,将源语中的特别内容引入目的与文化中,虽然可能需要读者花费一定时间精力来理解接受,但丰富和发展了目的语文化图式,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帮助外国读者真正了解中国故事与特色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