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管竞环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系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科研、教学50余年。在临床诊疗及科研、教学的工作中,曾强调处方灵活性及“异病同治”诊治思想。笔者有幸跟学于管教授,在临床教学中察其灵活运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诸病,现分享管竞环教授诊治经验如下。
2. 经方组成及功效
2.1.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处方最早源于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 [1],原名为滋阴八味丸,到清代董西园编著《医级》卷十二中更名为知柏地黄丸。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内“六味地黄丸”条下之附载,云:“本方(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汪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其具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见于五心烦热,腰膝酸痛,盗汗颧红,咽干口燥,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血淋尿痛,虚火牙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舌质红,脉细数。其组成为: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方中熟地滋肾阴,山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效。泽泻泻肾降浊,丹皮以泻肝火,茯苓渗脾湿,三补三泻并用,使阴升火降、心肾相交、阴阳和调。知母苦甘而寒,能滋阴润燥,益肾水而滋肾燥,行于下则泻相火;黄柏苦寒坚阴,功善泻相火、退虚热。二药配伍,可直入下焦,滋肾阴而降虚火。滋阴则虚火得制,虚火退则有益于阴液之复。现代临床研究知柏地黄丸可以治疗性早熟、绝经前后诸症、肾病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 [2] [3] [4] [5] 等许多疾病。
2.2. 二至丸
经考证二至丸最早出自于明·吴旻辑的《扶寿精方》 [6],其原文曰“女贞丹,冬青子本草名女贞实。……待旱莲草出时……发白返黑。健腰膝。强阴不足。能令老者。无夜起之劳。”后《医方集解》云:“此足少阴药也,女贞甘平,少阴之精,降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其具有“补肾养肝”之功用,主治肝肾阴虚,见于口苦咽干,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软,遗精,早年发白等。方中女贞子,甘苦而凉,善能滋补肝肾之阴;旱莲草甘酸而寒,补养肝肾之阴,又凉血止血。二药性皆平和,补养肝肾,而不滋腻,故成平补肝肾之剂。现代临床研究二至丸对保肝护肝、卵巢早衰、肾小球肾炎、绝经后骨质疏松、抗衰老 [7] [8] [9] 有明显疗效。
3. “异病同治”理念
“异病同治”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言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为热瞀瘛,可为禁鼓慄,可为逆冲上,可为躁狂越,可为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可用清热泻火法治之,间接地表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 [10]。《伤寒论》是最早将“异病同治”精神应用到临床实践的医学著作,其对“异病同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对同一方剂的重复使用上,即一方用治多病,其实质就是因证候相同而采取“异病同治”。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以及“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即是例证。清·程文囿《医述·方论》言:“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证候多样,病势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故治法须变化万千,……有时同病须异治,有时异病须同治。”首次提出了“异病同治”的名称。《简明中医辞典》云:“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对“异病同治”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简明中医辞典》云:“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对“异病同治”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关于异病同治的定义,多数认为是各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就可以采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治疗。
管竞环教授治病必求与本,认为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疾病现阶段的病机,从“证”施治。辨证是立法处方的前提,然而不同疾病很难有完全相同的证候,故抓住不同疾病中主证的主要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抓住了疾病的主证,也就命中了疾病的要害。知柏地黄丸与二至丸具有滋肾阴、泻相火之功,专治肾阴亏虚,肝火内生之证。因而管竞环教授坐诊时凡是有肾阴亏虚,肝火内生之象的患者,皆采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具有明显疗效。
4. 验案举隅
4.1. 肾性蛋白尿:董某,男,59岁,2021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现蛋白尿伴乏力不适半年,加重伴水肿1月余。患者半年前自觉乏力不适,于外院查尿蛋白升高,近1月伴晨起眼睑、双下肢轻度水肿,刻下:精神较差,饮食、睡眠一般,伴腰酸疼痛、乏力、口臭、咽喉干燥不适,夜尿2~3次/夜,尿液伴大量泡沫,体力、体重明显下降,肌瘦,面色痿黄,舌红苔黄少津质有裂纹,舌下淤筋,右脉弦,左脉沉细,咽部轻度充血红肿。辅助检查:尿酸450 umol/L,肌酐85 umol/L,尿素氮7.6 mmol/L;血脂:总胆固醇:11.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7.0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2.38 mmol/L;尿液检测:尿蛋白3+;尿蛋白肌酐比:3771.2 mg/g,尿总蛋白/尿肌酐2.58 g/g。西医诊断:1) 蛋白尿,2) 高脂血症,3) 高尿酸血症;中医诊断:虚劳病,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涩精降浊,兼以补气健脾。处方;黄芪20 g,党参20 g,知母20 g,黄柏6 g,山药15 g,生地10 g,熟地15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泽泻10 g,茯苓10 g,丹皮10 g,山茱萸10 g,丹参15 g,骨碎补20 g,甘草6 g,共14剂,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患者低糖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加强营养;多饮水,勿憋尿;继服非布司他片、匹伐他汀对症治疗。
5月24日二诊:蛋白尿伴乏力症状较前好转,伴晨起上眼睑水肿、手指麻木不适,伴口干、口苦,偶有头昏、恶心欲呕等不适。舌脉:舌红苔白伴裂纹、少津,舌下淤筋,脉沉弦细。守前日方,加桑葚子20 g、鸡血藤10 g、牛膝15 g、益母草10 g,共14剂。药后诸证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用此方。后期守方继用3月余,定期复查血生化、尿蛋白肌酐比,随诊至今,病情稳定,无明显复发。
按语:肾为封藏之官,肾气充盛,肾气蒸腾气化,起分清别浊之能,使清者上输,浊者下达,若肾气不足,气化乏力,无法升清降浊,闭藏精微,导致固摄失职,精微从小便泄出,发为蛋白尿 [11]。而传统医学中并无“蛋白尿”的相关记载,其治病机制复杂,根据临床上的表现可归于“虚劳”、“尿浊”、“水肿”、“精气下泄”等范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七十五候论虚劳症从肾(膀胱)论述的有二十候,该患者为慢性肾炎蛋白尿,据其临床表现属“小便白浊候”,张介宾论述“虚损病”证,虚损先伤气则后及精,先伤精则后及气,精气在人属阴分,而阴是根本,故凡损伤人体形质者均为阴虚,故该案辨为肾阴虚证。朱丹溪作为滋阴派创始,其对虚劳亦从阴虚论述为主,在《丹溪心法》中总论:“虚劳渐瘦属火,阴火销铄,即是积热做成”,遂管老选用滋阴降火、养阴补肾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以滋阴补肾,涩精降浊,兼以补气健脾,黄芪甘微温,取其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功,党参甘平,取其补脾生津之效,二者归脾经,共凑补中益气健脾固表之效,助之收敛之功;生地药性甘苦寒,为养阴、清热、止血凉血的要药;丹参祛瘀止痛,改善微循环障碍,管老指出在临床用药经验中发现其对于腰痛的缓解有奇效;配以骨碎补增其补肾、活血之效,甘草用于调和上述诸药。二诊时复查指征有所下降,伴手足麻木、血虚乏力诸证,加以桑葚利关节、益精神;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牛膝、益母草加以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之效。
4.2. 围绝经期综合征:罗某,女,46岁,2021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自觉口干、咽干、眼干1年余,加重伴盗汗3月。患者自诉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近3月来,上诉症状加重,伴盗汗,以前额至胸前汗出明显。患者停经半年余,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病史,近期口服来氟米特10 mg qd,羟氯喹0.2 g qd,甲泼尼龙4 mg qd,上诉症状无明显缓解。刻下:精神、饮食尚可,睡眠差,伴起夜1~2次/夜,大便1~2次/日,便溏,伴腰酸、乏力、下肢肢冷,偶伴关节酸软疼痛,舌红中裂,苔薄黄少津,舌下瘀筋,脉沉弦细,咽部微充血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辅助检查:尿微量总蛋白155 mg/L,尿微量白蛋白 90.7 mg/L,尿白蛋白/尿肌酐100.6 mg/g;尿蛋白定量(24小时):24小时尿微量总蛋220.8 mg/L,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117.9 mg/L,24小时尿量1825 ml。西医诊断:1) 围绝经期综合征,2) 狼疮性肾病;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肝肾阴虚证。治法:滋水涵木,柔肝补肾。处方:知母10 g,黄柏10 g,生地15 g,山药10 g,酒萸肉10 g,茯苓10 g,泽泻10 g,丹皮10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青蒿10 g,桑枝20 g,桑叶10 g,牛膝10 g,益母草15 g,黄芪20 g,共14剂,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患者继服羟氯喹、来氟米特,加以钙片兼服,勿贪凉、注保暖,低盐低脂饮食。
7月12日二诊:服药后,治疗前诸症均明显好转,偶伴咽干、腰酸、乏力不适,盗汗症状明显好转,偶感上身燥热、下肢冰凉,舌脉:舌暗红,舌面龟裂,苔薄黄,脉弦细,扁桃体不大,咽部轻度充血,咽下底部少量滤泡。拟方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用制三棱10 g,制莪术12 g,西洋参、玄参、地骨皮、苦参、白茅根、石韦各10 g,甘草6 g。共14剂。嘱用药疗程结束后,可长期服用知柏地黄丸(同仁堂)。随诊3月余,期间坚持服用知柏地黄丸,诸症均明显好转,无明显潮热盗汗不适,后无再次复诊。
按语:围绝经期综合征,指正值女性月经的绝经前后,冲任虚衰、肾精不足、天癸逐渐的亏竭,从而导致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的心烦易怒、烘热汗出、心悸失眠、体倦乏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根据其临床症状与表现可以发现其与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脏躁”、“郁病”、“骨痿”、“崩漏”、“百合病”等疾病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素问.上古天真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该患者症见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口干便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系围绝经期肾阴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亢,虚热内生而现。《临证指南医案》云:“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阴不足,相火上燔莫制,根本先亏也,急养肝肾之阴,不失延久之计也”,治标治本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管老提出予以二至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以滋水涵木,补肾柔肝。青蒿、桑枝取其清虚热、除骨蒸、利关节;桑叶平抑肝阳;牛膝、益母草、黄芪共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效。二诊时患者咽干、咽部轻度充血、上身燥热,舌暗红,舌面龟裂,苔薄黄,为肝阴不足,精不化血,水不涵木,虚热内生。故续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起滋阴补肾、祛热除烦之功,再加以制三棱、制莪术相须为用,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西洋参、玄参、苦参三参合用以补气滋阴、清热生津,兼以利尿;地骨皮、白茅根、石韦凉血除蒸、清热利尿。
管老提出,知柏地黄丸其药理具有明显改善雌二醇、卵泡刺激素等功效,类同于雌激素的作用,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4.3. 痹症:刘某,女,57岁,2021年5月31日初诊
主诉:双足踝关节及右手指关节疼痛半年余。患者自诉近半年来,双足踝关节内侧(近照海穴处)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痛甚不能行走,活动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疼痛稍缓解。右手近侧指关节疼痛、乏力伴屈伸不利,右手乏力不能握物。偶有晨起项背部僵硬不可活动,用烤灯温烤之后僵硬症状可缓解,时伴耳鸣不适。刻下:双足踝关节内侧轻度水肿、按痛(+)、波动感(−),右手近侧指间关节稍膨大,轻度变形,舌红苔黄少津边有瘀块,脉沉弦细。辅助检查:于外院行血生化检查示:RF 340.30 IU/ml,CCP 75.11 U/ml,ESR 28.30 mm/60min;尿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久痹气血亏虚证;治法:补肾养肝,活血祛湿;处方:知母10 g,枸杞子10 g,熟地黄10 g,酒萸肉10 g,牡丹皮10 g,盐杜仲10 g,川牛膝10 g,桑椹10 g,墨旱莲10 g,关黄柏10 g,菊花10 g,山药10 g,茯苓10 g,泽泻10 g,桑枝10 g,薏苡仁10 g,酒女贞子10 g,共14剂,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6月28日二诊:服用前方后,双侧脚踝疼痛较前好转,左侧踝关节落地时仍伴疼痛,活动后稍缓解,右手指间关节疼痛好转,肿胀较前减轻。舌暗红苔黄少津,舌下轻度瘀筋,脉细数。守前方加活血化瘀药物,骨碎补10 g,鸡血藤20 g,共14剂。
7月19日三诊:踝关节无疼痛,双膝关节偶有酸胀,现觉晨僵,耳鸣明显,耳鸣晚上发作较频。舌暗红苔少津,舌下瘀筋,脉沉弦细。处方:继6月28日方加柴胡10 g、龙胆草10 g、黄芩10 g服用,共14剂。服前药后诸症均好转,复查血生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ESR 19 mm/60min;尿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效不更方,继服前方,复诊至今,无明显复发不适。
按语:痹证初病多实,久病必虚,肝肾不足的症状常于痹证后期出现,往往因实邪阻滞日久而虚,故恢复期常配合补益肝肾。肾主先天,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者易患痹证。该患者手足小关节疼痛半年余,可见轻度变形,伴筋脉拘紧、屈伸不利。《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肾精不充则无以填骨充髓,诸类痹证皆与肾相关。《素问·举痛论》曰:“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人体脏腑器官的正常运作离不开血液的濡养。《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肝血不足则无以滋养全身,且肝主身之筋膜。《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若肝血亏虚,血不荣筋,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故而管老拟方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奏补肾养肝之效,枸杞子、盐杜仲、菊花补肝肾,强筋骨,平抑肝阳;川牛膝、桑枝、薏苡仁健脾祛湿,活血祛瘀,祛风除痹;桑椹、关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调和之共奏活血祛湿,补肾养肝,舒筋强骨之效。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