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大学的三大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8年9月及2019年1月教育部公示了两批“三全育人”试点区、试点高校和试点院系,进一步了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专升本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随着专升本的扩招,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过研究,研究的重点侧重于专升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虽然学术界对专升本课程存在问题、对策及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专升本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课程体系构建在实践中仍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专升本课程的理论分析不够系统;二是实证研究对象不够丰富。因此,系统化地研究专升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实现专升本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未来专升本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文献综述
(一) “三全育人”的内涵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三全育人”是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最终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全员育人指的是全体教职员工,不仅包括了专业老师,还包括学校领导、行政部门教师、辅导员、后勤人员,甚至连宿管阿姨,门卫保安,所有的人员都应坚守岗位,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
全程育人指的是从学生踏入校门那一刻直到学生领完毕业证离开学校,包含了学生在学校的所有阶段。
全方位育人指的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育人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实习、社团活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育人活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 课程体系构建
国内学者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起步较晚,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 [3],一般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对于高校教学来讲,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内学者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4]。有学者强调课程体系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准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各高校选择何种课程结构,主要取决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这4对课程要素的取舍 [5];而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 [6];随着我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高校课程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成为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最新追求 [7]。
我国专升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计划不衔接,课程设置重复,课程标准不衔接,教学内容重复,应用性课程开发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合理等 [8]。对于怎么解决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中,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应在明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优化“专升本”教育的培养计划 [9],也有学者提出应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材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0]。然而,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如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科学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是学者们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3. “三全育人”对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一)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三全育人”的对象,课程教学的效果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培养质量上。遵循OBE的内涵主旨和实施要素,以行业标准引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的价值取向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 [11],有助于形成并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以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三全育人”背景下,专升本的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分析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再就业和再深造的基本,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更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5年《中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核心技能确定为“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八个方面。有学者对企业雇主和优秀员工进行的分析后,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道德、人格特质和关键行动能力三个方面,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踏实肯干、专业技术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11个要素 [12]。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在专科阶段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学习,那么本科阶段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职业核心能力。那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
3) 以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高等学校在开展专升本教育中,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点,将立德树人贯穿在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不管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考核评价;不管是教师教学过程,还是教师管理过程,都应该聚焦于立德树人上。任课教师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有效地将专业知识、理想信念、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结合起来,让所有课程承担其立德树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13]。
(二) 课程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课程体系构建应该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标准,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各方面知识的合理比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与衔接,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4]。
同时,将“双创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也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双创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双创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 [15]。
4. “三全育人”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南宁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于2019年开始专升本招生,目前共有专升本在校生330人。学院坚定地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宁福新能源、广西矩荣、广汇汽车、中国人保、中华联保、安盛天平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将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培养目标确定为:在汽车技术、汽车营销、汽车保险等领域从事汽车技术服务、汽车商务服务等工作,在汽车技术、汽车服务和汽车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明确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能力,南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对广西区内的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构建了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基于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工程材料、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服务营销策划,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包括汽车工程仿真技术、汽车构造综合实验、汽车技术综合实验,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的是怎么用的问题;职业素养包括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三) 课程结构的确定
根据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和汽车服务工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南宁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升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梳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创业基础等6门课程。专业教育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课以课群模块形式出现。实践教育包括汽车工程仿真技术、汽车构造综合实验、汽车商务综合实验等9门课程。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对应矩阵如图示(表1)。
5. 结论
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是专升本教育的关键环节,提高专升本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需要课程改革的支撑,更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Table 1.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table of the curriculum and core competence of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表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对应矩阵表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交通物流专业群专升本课程有效衔接及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 GXGZJG2022B181”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