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下,2019年中央出台《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研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开展实物量统计,探索价值量核算”。在此背景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成为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类型,在自然资源核算中,自然资源价值通常分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试图从价值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探讨自然资源三类价值,以进一步厘清三者的关系。
2. 自然资源价值构成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1]。自然资源价值主要来源于有用性、稀缺性和劳动价值三方面,其中有用性和稀缺性是自然资源产生价值的基石,劳动价值则是自然资源价值得以提高的根源。自然资源价值的有用性和劳动价值主要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则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
从自然资源核算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价值通常分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社会价值来源于自然资源的社会特性,社会特性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特性和文化特性等。社会关系特性是指因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特性,文化特性是指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文化传统、农业传授等特性。社会价值是指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功能所形成的价值。例如耕地的社会价值是指耕地间接地对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的总体反映 [2]。
经济价值是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通过投入劳动、技术产生的经济价值,即实在的、有形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例如耕地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耕地的经济产出功能充分体现为人类提供绝大部分的农产品,同时人类的衣物所需要的棉毛纺织业原料也是来源于耕地。
生态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恶化,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价值指被人类保护的无形的自然资源价值,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3. 不同自然资源价值差异
3.1. 不同价值影响因素
1) 社会价值影响因素
首先从宏观层面讲,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土地所有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投入产出水平,进而产生不同的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其次,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影响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主要为区域所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以耕地为例,社会价值主要与不同年年龄男女人口比例,区域的养老保险价格,医疗保健支出,失业保险金,耕地开垦费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
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自然灾害、生态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制度、经济政策、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状况、规划条件、交通区位、权利状况等。依据影响因素的作用尺度,可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其中一般因素指影响自然资源价值总体水平的自然、社会经济和行政等宏观因素;区域因素指影响待估对象所在的特定范围内部区域之间价值水平差异的中观因素;个别因素指体现待估对象具体属性特征,且影响待估对象价值水平的各类微观因素 [3]。在上述众多影响因素中,区域因素所涉及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等区位条件对经济价值影响较大。
3) 生态价值影响因素
生态价值包括由自然要素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气候、生物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固碳释氧等调节服务价值,还包括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生产及其与人工生产相结合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如包括食物、药材、原材料、淡水资源和生态能源等即物质供给服务价值,以及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丰富精神生活、生态认知与体验、自然教育、休闲游憩和美学欣赏等体验性惠益即文化服务价值。故其价值与自然资源所在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在调节服务价值中主要与自然条件紧密联系。
3.2. 不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自然资源的三种不同价值评估具有不同的评估方法,下面介绍主要的评估方法。
1) 社会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中仅有土地资源中的耕地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研究,即便如此其社会价值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成熟的核算方法。耕地以外的其他自然资源社会价值的核算主要通过社会效益间接反映,而社会效益主要通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税收等情况,反映土地资源粮食供给能力,分行业配置以及行业创造就业、税收等。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评估以耕地为例,介绍主要的评估方法。
① 社会保障价值与安全价值之和
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分为养老保障价值、医疗保障价值和失业保障价值。
②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又称意愿调查法,适用于评估缺乏实际市场或者替代市场交换商品的价格,由于缺乏实际市场或替代市场,条件价值法通常是首先构建一个假想市场,并通过询问公众对于自然资源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而进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
2) 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由于现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产出功能认识最深,因此,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是目前最成熟最完善的。根据《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TD/T 1061-2021),经济价值主要评估方法包括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和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
3)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① 当量因子法
该方法采用可量化的指标,确定了各类生态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再根据其面积加以评估。当量因子法技术统一、简单易用、数据量小、结果易于比较,但无法完全反映区域的具体生态系统特征,也无法看出区域内的分布差异 [4] [5]。
② 功能价值法
该方法在区分不同生态价值服务类型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产品的实物量和服务量与价格的乘积,汇总得到价值总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研究团队均采用此方法开展核算。该方法核算结果较为真实,但由于核算体系和评估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区域核算结果不易比较 [6] [7]。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研究起草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其核算方法亦采用了功能价值法。
③ 生态元法
该方法以各类生态资源提供生态服务所需的太阳能值为纽带,分别计算不同类型生态资源拥有的服务价值,最后统一以生态元为单位加以表达。其优点在于统一的量纲便于比较,但核算过程利用的参数较多,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尚需实践检验 [5] [6]。
3.3. 不同自然资源价值实现路径
1) 社会价值
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目前还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而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体现其价值。如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政府颁布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相关税费标准,在其中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
2) 经济价值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为有形价值或直接使用价值,因此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但就目前而言,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市场较为成熟,而农村集体土地市场还不成熟,仍在不断培育过程中。因此,除国有建设用地外,其他自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仍没有完全显化,需要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3) 生态价值
按照自然资源中生态产品的不同类型,分为不同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其一,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指产权难以明晰,生产、消费和受益关系难以明确的公共产品,包括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等人居环境产品,以及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维系生态安全的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的纯公共产品,通过政府路径即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其价值。其二,经营性生态产品,主要指产权明确,能够在市场上直接市场交易的私人产品,包括农林产品、物质原料产品,以及旅游、康养、文化产品等依托生态资源开展的文化服务,通过市场路径即依靠市场配置可直接交易实现其价值。其三,准公共性生产产品,主要指需要通过法律或政府规制的管控,创造交易需求,开展市场交易的市场产品,主要包括可交易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污染排放权益,取水权、用能权等资源开发权益,总量配额和开发配额等资源配额指标。通过政府 + 市场路径即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管控等方式,创造出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市场通过自由交易实现其价值 [8]。
虽然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互不相同,各自独立,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是充分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价值不断攫取开发而不顾及其他价值,必然会导致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亏损。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性,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其经济和社会、生态价值的总和,故当人类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自然资源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提升。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1) 三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主要因素为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区位条件对经济价值影响较大。影响生态价值的主要为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其中生态价值中的调节服务价值中主要与自然条件紧密联系。
2) 三者的评估方法不同。社会价值价值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成熟的核算方法。经济价值评估方法较为成熟,主要评估方法包括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和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目前在操作层面上主要为功能价值法。
3) 三者的实现路径不同。社会价值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体现其价值。经济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三类,公共性生态产品通过政府路径实现其价值,经营性生态产品通过市场路径实现其价值,准公共性生产产品通过政府 + 市场路径实现其价值。
4.2. 启示
1) 社会价值仅有耕地得到体现,其他自然资源社会价值需要探索研究。生态价值中物质供给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相较而言其价值实现较为容易,而调节服务价值由于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其价值实现较为困难,这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探索。总体来说,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和实现路径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 三者虽然各自独立,但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凸显自然资源的社会和生态价值,树立自然资源的多元价值观,注重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资源和支撑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