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伊犁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View of Fresh Graduates in Yili Normal Univers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DOI: 10.12677/AE.2022.12117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 龙, 张国梁:伊犁师范大学电子与工程学院,新疆 伊宁
关键词: 新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观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 A Fresh Graduate View on Employment and Career Selection
摘要: 近来,随着疫情的反复变化和干扰,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带来诸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各高校更觉重任在肩。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择业观也随之受到影响。文章以伊犁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观为切入点,探讨在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存在的就业择业观问题,分析整理,并对社会、学校、学院和毕业生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peated changes and disturbances of the epidemic, there have been many impacts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feel heavy responsibilities on their shoulders. Fac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and severe challenge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s also affected. This paper takes Yili Normal University 2022 graduates’ employment choice view as the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ice vie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analyzes and collates, also gives advice to society, schools, colleges and graduat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 of graduates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
文章引用:马龙, 张国梁. 疫情影响下的伊犁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实证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931-493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51

1. 引言

2020年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革新、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直播行业的更新换代,都在给我国的经济腾飞提供重要途径和来源,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受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除我国外,大部分依然不景气,由此带来的全球科技产品、生活产品、其他物资的供应链依然短缺,经济社会发展比疫情之前大为缓慢,企业效益不佳,用工需求下降,岗位工作变少,不仅为社会面,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带来重大挑战,而这种挑战随着疫情的持续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1]。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1000万人,达到1076万,同比增长167万人 [2]。同时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考研人数呈上升趋势,而选择去企业就业的人数在逐年下降,表明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艰巨,找工作更卷也更难。有调查表明,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减薪的措施维持企业生存,致使新疆人才市场招聘岗位减少,使大部分有意愿到企业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未能就业 [3]。然而与艰难的就业环境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就业期望值却越来越高,从“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变成“要找到一份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福利高的好工作”,就业择业观的不成熟,让本就难就业的应届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受到疫情的冲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伊犁师范大学部分理科和文科院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进行了解,从而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意见。

2. 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 调研对象

研究对象为伊犁师范大学电子与工程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艺术学院等理工科和文科类2022届毕业生。

(二) 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运用“腾讯问卷”,采取在线网络问卷形式,研究2022届毕业生受疫情影响,从期待就业去向、报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公职岗位意愿、地点和薪酬优选择优先级、期待职业类型以及社会所提供的主要职业类型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调研共向4个学院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实际有效回收问卷7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6%。

3. 调查数据分析

(一) 调研对象概况

调研针对伊犁师范大学电子与工程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艺术学院等4个理科和文科学院2022届毕业生,其中男生392人,女生373人;疆内学生352人,疆外学生413人。

(二) 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1) 求职心态分析

针对“大学生从何时起开始关注有关就业方面信息”的调研发现,接近50.9%的大学生在大四学年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近37.7%的大学生在大三学年开始关注,仅有11.1%的大学生从大一或者大二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大学生的高校四年校园生活,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对于大学生的一生来讲,又处于走向人生辉煌之前最关键的磨砺和锻造期,一旦蹉跎浪费光阴,不思进取,将对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调查中显示,我校近一半以上大学生从大四开始才关注起就业问题,就业认知意识 [4] 较差,这种就业认知应该从大一教授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就应及时灌输。

针对“大学期间是否自主的对职业生涯制定过规划”的研究显示,42.3%的毕业生没有自主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26.2%的毕业生在相关课程的要求下制定过短期职业生涯规划,仅有31.5%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自主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王兴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其就业质量呈正相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实习都会对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5]。我校受访毕业生,超过六成以上未能在大学期间“量体而裁”的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毕业“盲从”父母和他人意见,影响就业。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自主的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效提高个人就业质量、拓宽就业前景。

2) 就业意向分析

针对“因疫情影响,就业去向的改变”的调研发现,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一线城市,越挫越勇”者占到9.4%;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努力奋斗”者占35.8%;选择在“小城市或县城发展,过舒适安逸的生活”者占33%,选择到“基层去服务人民,践行理想”者占12.3%,选择“随遇而安,不考虑疫情影响”者占据9.4%。

疫情之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偏向于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时“更加务实”,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离家较近或者生活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去发展,工作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照顾家庭。当然,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基层服务、实践理想。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就业去向不受疫情的影响而变化。

3) 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否受到疫情影响分析

针对“疫情对未就业毕业生是否产生就业期待改变”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51名学生认为,“疫情前后,期待工作地点产生了变化”,136名学生认为“疫情前后,期待行业发生了变化”,147名学生认为“疫情前后,就业单位性质发生了变化”,124名学生认为“疫情前后,期待职业类型岗位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看到身边好友都陆陆续续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免会心生攀比以及焦躁情绪,当然受疫情的影响,就业择业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显示,未就业大学生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就业地点,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发展,而是考虑在保证生活成本较低的同时,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一旦疫情发生,受到波及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其次考虑单位性质,工作稳定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依然是毕业生最为青睐的单位之一;再次是选择行业和岗位的变化,疫情下的毕业生择业观,倾向于选择室内办公类工作,例如项目设计、工程制图、平面设计等计算机操作类岗位,这种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即使封闭在家办公也依然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特定环境下,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工种,并且收入持续稳定。

4) 大学生认为就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4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毕业前应具备充实的学识以及个人能力,包括各种证书、证件的考取,能够让自己在岗位竞争中更有优势;36.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更好的学历能够让自己更具竞争力;1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前拥有更多的实习经验、岗位工作经历,会让自己更具竞争优势;6.1%的学生认为,个人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能够成为找好工作的前提。

大学生在毕业前,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不去分析自身优势特点,而只在思维定式下的狭小范围内选择就业,或听从家人意见,或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屡次的碰壁后,自信心大受打击。因此大学生往往在意外在的“能力标签”,诸如资格证书和各种考级证书等,诚然这些“标签”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种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的成熟的心理素质能够助力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游刃有余、胸有成竹。此外,有三分之一的受访毕业生选择认为更高学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或者更具竞争力。这只能说明高学历能够让你更好就业,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会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考量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素质修为,更重要的是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沉着应对的心理素质。

5) 其他与就业相关的问题

针对“疫情下,对学校组织的线上双选会的满意度评价”显示,32.5%的毕业生选择“满意或较为满意”,42.5%的毕业生认为“不太满意,不符合个人预期”,剩余25%的毕业生认为“无所谓,能够依靠个人其他途径找到工作”。

近年来,高校组织的双选会或者线下招聘会都在不断受到疫情影响,多数由线下转为线上,这样高效且风险较小的人才选择机制,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讲都是“双赢”。但是对于毕业生而言,缺少了与企业面对面交谈的机会。部分毕业生表示,“1个多小时的线上招聘会,不及线下面对面攀谈20分钟”。线上双选会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即使个人对问题有看法,也很难在公共平台上自由发表,反而还会被个别人带偏,与个人初衷相违背。

4. 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 “慢就业”思想普遍存在,在求职中表现出的自信度不够

调研的数据表明,受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更加保守,普遍存在“等待、观望”的“慢就业”思想,过于追求相对稳定的工作的心态普遍存在。但是同时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片面强调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学习程度不够;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严重低估,过低认定自己的意志力,忽略在职场上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推荐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职场中,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应届毕业生对工作的敬业态度和责任心,企业需要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展现自身善于学习,不拘泥于惯性思维的敢闯敢干的创新意识,同时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精诚合作,体现良好的团队精神,展现自己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求职心态。而这些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具备的,但是却容易被忽视的品质,究其原因,还是对个人的定位和分析不够全面具体,从而导致信心不足。

(二) 缺少科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中表现出“盲就业”

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清晰的认识,并在不同的大学阶段,适时改进,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角色转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但是在我校大学毕业生中,仍有近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未能在大一或者大二期间就自主地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缺乏对个人每个阶段进行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就业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模糊不定,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工作,而不能脚踏实地合理追求和选择。

(三) 看待月薪不够理性,忽视个人职业发展前景

当前受到市场经济趋利性以及片面追求高消费、高质量生活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产生极大的冲击。近年来短视频、直播行业犹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各类主播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一些网红一夜之间“蹿红”带来可观的“粉丝经济”等,都在不断考验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随波追流还是坚守初心。由此也带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看待月薪不够理性,忽略了到基层服务人民、到边疆保家卫国、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鸿鹄大志。具体表现在我院毕业生中的问题是:只想做“白领”,不愿做“蓝领”;只想坐“办公室”,不想站“厂房和车间”;追求到北疆,不愿到南疆四地州工作等。

(四)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准度和精度

在受访者中,关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超过半数以上毕业生倾向于学校在“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方面进行专业指导,46.7%的毕业生期望能够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而目前,我校除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之外,并没有开设与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的职场技能培训、企事业单位面试技巧有关的系列课程,虽然偶尔能够进行几场专题讲座,但是对于“久旱”欲逢“甘露”,即将进入职场闯荡的“新兵”来说,零星的讲座只能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毕业生更多的是需要职场经验丰富、相关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

5. 基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形成良好就业择业观的建议

(一) 社会方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融入到相关部门具体业务工作中

当下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导工作在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相关部门在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中存在感较低。相关建议:一是受疫情影响下的中小企业,发展受滞,用工需求下降,建议政府等决策部门,能够适当减轻企业赋税、提供政策贷款,激活企业活力,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扩大用人需求;二是人社部门能够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融入到本行业具体业务工作中去,与教育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符合高校应届毕业生需求的就业政策,尤其在就业创业中,提供较大力度的支持;三是人设部门能够建立相关跟踪机制,督促社区相关人员引导大学生离校返乡后积极从事与就业有关的岗前培训、实习等工作,同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毕业生离校后长期待在家中无所事事,错过应届生就业“黄金七八月”时间。

(二) 学校方面,把课程设计融合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之中

高校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在充分就业和稳就业中扩大就业形式 [6],在就业工作中积极发挥教育引导和政策理论宣讲作用。学校在制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应该与时俱进,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及时传导到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低年级在校的大学生,让其尽早重视就业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从学校层面与各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实践基地。此外,加大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力度,建立调研走访机制和知名校友回访讲座制度,相关教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与社会用工需求、岗位需求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在学习效果、就业知识、求职技能、职业自主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7],高校应避免“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要让大学生的才学有施展的空间,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 学院方面,培养学生及时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疫情暴发以来,为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校园招聘主要依赖“互联网 + 就业”的线上招聘形式开展 [8]。学院首先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用人单位积极对接,建立学院层面的就业实习机会,将“先实习、后就业”纳入学院育人方案当中。同时,各学院可聘请兄弟院校、企业成功人士定期来高校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按照“学校出资,学院请人”的方式,由院系联系符合自身专业发展,就业前景广阔的兄弟院校专家、企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精准促进人岗匹配。以期通过专家、成功人士的自身经验传授,提高毕业生就业择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要求的有效契合,缩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9]。同时,学院注重发挥党组织、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与就业创业活动结合,从思想上引领和塑造就业择业观,通过“第二课堂”、“党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团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四) 毕业生方面,调整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将“让我就业”,转变为“我要就业”。大学期间,尤其是大一刚入学,就应尽早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后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适时进行修改完善,让其既符合自身发展,也符合社会需要。其次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精准定位”,并保持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妄自菲薄,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切忌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最后,要实时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就业的政策宣传,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同时培养良好情操,到基层去磨练和锻炼自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基金项目

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分析类项目,项目编号:202106SZJYYB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世卫组织: 新冠疫情预计持续时间较长, 需长期应对措施[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02/c_1126314205.htm, 2020-09-07.
[2] 中国网. 教育部: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 同比增加167万[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31/mtbd/202112/t20211229_591046.html, 2021-12-28.
[3] 张美玲.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67-73.
[4] 马鹏.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0: 8.
[5] 王兴.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质量影响分析——以大学生实习经历为调节变量[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19: 45.
[6] 何从娜. 新就业形态下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究——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11): 177-179.
[7] 李涛. 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9(12): 54-57.
[8] 李涛, 孙煖, 邬志辉, 等. 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0): 110-126.
[9] 高秋艳.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破解[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0(3): 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