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文明历经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几个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下不管是从理论逻辑还是历史逻辑展开,生态文明都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文明保证,在这一文明形态中人类将以全新的文明方式生存,并将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bstract:
The world civil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such as fishing and hunting civilization,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whether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or historical log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more advanced form of civilization after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ecom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ivilization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form of civilization, human beings will live in a new civilized way and will achiev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1. 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依据
1.1.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固有局限
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到极致的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无止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在为资本主义社会“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逐渐毁灭自身。“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 恩格斯曾对人类发出这样的警告,深刻批判资本家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 [2],对自然界肆无忌惮地侵占吞噬,最终会遭受自然的报复,殃及人类自身。现在工业文明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自然严重对立,以牺牲绿色的“怡人雅居”换取黑色的“金银财宝”,以残暴毁坏“高树绿丛”换取成片“水泥森林”,把人类中心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缺陷限制了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文明形态的过渡,其狭隘的线性生产思维方式导致资本主义要想恢复生态环境就只能从工业废料入手,为了不致使自己加速灭亡想方设法利用高新技术处理生产完成后的“残羹剩饭”。然而一方面高新技术的支撑以及惯式线性生产方式致使资本家把仍可作其他生产过程原料的“工业废料”当垃圾处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工业废料从自己国家转移出去并把环境问题嫁接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由于刻在基因里的逐利本性而生成的线性生产链是其无法从一开始就形成循环生产链,无法彻底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落后性紧紧锁住资本主义国家的喉咙,更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停滞不前的瓶颈。马克思曾对资本无止境的逐利本性进行批判,“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以后才暴露出来的那些矛盾” [3],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在促生自身的同时也在使自身走向灭亡,并且其根本矛盾的不可解性使得工业文明必然要被另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代替。
1.2. 马恩经典著作中的理论源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4]。”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依相生,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没有唯其一中心论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得到根本性解决,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实现真正交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下一阶段,是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才会出现,而资本主义社会不改变其社会制度是永远无法从工业文明向更高级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阶段过渡的。在以生态文明为形态特征的社会,生产方式较工业文明社会有很大不同,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而不是私人占有,生产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开展而不是要获取巨额利润,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为利盲目开采,生产以循环经济为主而不是线性模式,生态资源得到科学高效使用从而生态得到持续平衡而不是由于肆意浪费资源导致生态严重失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立排斥。
1.3. 新时代绿色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上其他什么主义相比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发展了生态文明,要求彻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革命,真正寻求绿色发展,进而创造世所罕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讲是基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上的,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贯穿整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是人类文明进入高级阶段的展现。在物质层面,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首要和基本的活动,但只一味地追求物质富足而不注重物质生产的方式,结果只会是自掘坟墓,所以进行物质生产要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进行,马克思曾指出人与自然之间要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在政治层面,追求公平正义在代内之间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代际平等也同样举足轻重,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公平地惠及大众而不是少数特权;在精神层面,以科学理性的方式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是道德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层面,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越高越体现一个社会的进步状态,“判断一个社会有没有走出处于危机之中的现代工业文明而进入一种新的人类文明,首先是看这一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对立状态还是和谐相处” [6]。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历经多个文明之后形成的新的文明形态。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而生产力的内涵在此指向为人化自然的程度。在工业文明中人化自然的途径是强盗式的,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力,但长此以往只会被自然反噬,自食恶果,只有和自然“商量着来”,合理的进行物质变换,人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必须始终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 [7] 理念,以全新的视野看待生产力,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充分肯定自然生态不受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内在价值。两山理论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全新路径,赋予生产发展以绿色底色,以绿色发展代替传统模式,将人化自然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进步,逐渐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无论是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特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得以现实展开的制度框架来说,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意味着或指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8]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那么生态文明广义上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对自然重新认识的生态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的重要指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9] 这是党对人类文明发展新的论断,几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鼎盛辉煌而成为世界的中心,如今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将继续担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重任,以生态兴衰为文明兴衰的标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开启生态文明新征程,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向更高阶段迈进。
2. 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世界文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前古时代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文明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制以及现代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现代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并把握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带领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个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阶段。
2.1.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生态危机
回顾历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福了人类,同时又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工业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充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0],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比前一文明阶段高出不止一星半点,相比较农耕文明来说是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然而,对利益的穷追不舍一方面导致资本对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肆意攫取资源从而造成毁灭性环境污染,如十九世纪英国毒烟雾事件、二十世纪日本水俣病爆发以及切尔诺贝利事件等特大灾难;另一方面,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诱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业生产遭受极大打击,“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 [11],通过大量毁坏生态而生产的产品几乎全被浪费,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破坏力极强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危及人类生存,工业文明也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本身一是具有不可破解的固性限制,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如果以此为基础按照资本逻辑推算,与大自然做一场生意,那么这必然是一场赔本生意;另外这是具有历史性的文明形态,其生成与消亡都在历史进程中进行,在人类文明遭受深重危机之时工业文明形态已经不再适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注定要被新的文明形态代替而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2.2. 历史文明形态具有对抗性
人类文明形态由丧失自然资源开发能力的渔猎文明,到对土地、林木资源破坏的农耕文明,再到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一个随历史进程逐渐演变的发展过程,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若一种文明形态因与自然之间产生强烈斥力而无法保证人类持续繁衍生息甚至使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为了不致使人类文明被彻底毁灭就必须演变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这种文明形态之中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人类既不是无法使用自然资源,也不是对生态资源滥用,而是以恰到好处、科学合理的方式与自然进行物质流通,这种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12]。”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都存在着统一但不同质的对抗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均存在着不可消解的对抗,马克思把这几种社会形态下的历史看作人类文明的史前史阶段,而在史前史阶段积累的生产力为非对抗性历史的开始作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历史真正的开始,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才得到真正的解决,不仅生产力水平极高并且生产生活方式突破原有桎梏而与自然共生,此时人类文明达到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
3.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价值
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历史性的存在意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华民族、人类整体中的每个人以及地球所有生命都彰显着熠熠生辉的价值。
3.1.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党中央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修复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前所未有。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3],要想实现社会永续发展就决不能走西方工业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黑灰色老路,而要开拓绿色发展新道路,创造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绿水青山重新展现出秀美新颜。党中央秉持生态兴衰关乎文明兴衰的理念,主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原、系统治理大江大河、退耕还湖还草等生态环境整治活动,使得蓝天白云、碧水绿树胜景重现。其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真正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文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践踏绿水青山的基础上,长此以往不仅得不到金山银山更看不到绿水青山甚至将人类文明毁于一旦,反之,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充满智慧的“两山理论”,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美丽中国建设双赢。另外,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效果显著。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将系统观运用于建设生态文明上最明显体现在对“山水林田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最后,环境公正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秉承“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4] 思想,将优美生态环境普惠大众,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同时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2.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资本国家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完全不同,前者是以存在于生态文明中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后者则是以资本家的利益为价值目标并把人当做充满物欲、只会占有的“消费动物”。在工业文明中,人对物质的欲望超出了一切使得人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抱怨、对自然的无限制攫取进一步导致人给自身、社会以及自然拷上了无形的枷锁,一句话,工业文明中的人不是自由且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核心思想,即“传统的工业文明,使人变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动物,这种物质性压迫下的人,是一种变形与异化的人” [15]。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矛盾的消解是一切矛盾解决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当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完成、融为一体,人与人包括自身均将得到和解,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且在精神上得到充分合理的自由支配权从而“每个人实现全民而自由的发展” [16]。因此,只有在生态文明阶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得以可能。首先,生存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前提,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都与自然共存亡,各种生态危机频发,生态环境岌岌可危之下人类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灭顶之灾,在此种情况下人的生存已成问题更不用提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说。其次,在人与自然共存的基础上,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并把握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与自然共生,此时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会有大幅提升。最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类可支配自由时间增多,手脚上的枷锁被打开,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生态文明阶段,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产力极大提升,人可支配闲暇时间以及物质财富增多,脑力更为发达,为全面学习发展提供支撑。
3.3. 开创全新的人类文明生存方式
在高级文明形态中人的生存方式也应与之相适,而共同体“昭示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和生存与生活方式” [17]。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到“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共同体”思想理论的提出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对马恩经典中“自由人联合体”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彰显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以及地球家园的深远意义和深刻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倡导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能够秉持人类共处一个地球的观念而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在生态方面主要体现在面对地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要兼顾其他国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勿把环境污染转移嫁接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8],自然孕育涵养了人类,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母体的子体,共生共息、命运相系。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伤害自然就是在伤害自己,毁灭自然就是在毁灭自身,要顺应自然、把握自然规律,真正从思想上、实践上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生态文明中以新的文明生存方式实现永续发展。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任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19],这是首次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以及共同体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更给人类敲醒了警钟,只有坚持地球生命共同体,把地球上所有生命视为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搞物种歧视,不搞单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人类自身要团结一致,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和谐互融、共生共张,构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将视野放至全球万物,地球所有生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星球,在宇宙之中同呼吸共命运,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赋予人类全新的视野看待生存,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以全新的文明方式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