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传统中“君子”的内涵及其启示
The Conno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Gentleman” in Ethical Tradition
DOI: 10.12677/ACPP.2022.116269, PDF, HTML, XML,   
作者: 鞠佳霖, 温蕾铃: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君子”文化内涵启示“Gentleman” Culture Connotation Enlightenment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君子”文化作为传统主流文化中精华文化,其内在仁爱精神、义利观念、爱国主义和中庸思想内涵在当今社会、教育、网络中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General Secretary pointed 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essence of various thoughts in it is very beneficial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s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mainstream culture, “gentleman” culture, with its inner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patriotism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till has a strong application value in today's society,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t,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era.
文章引用:鞠佳霖, 温蕾铃. 伦理传统中“君子”的内涵及其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576-158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69

1. 引言

我国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最根本的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气和依据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文化精华经过几千年传承,不断兼收并蓄、继承创新,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由亿万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的集合体。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其中“君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出现了107次,蕴含了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推崇的道德标杆与世人典范,一方面,“君子”与“仁爱”、“克己复礼”以及“舍生取义”等内在修养息息相关,在进行相关研究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风貌气质、言行品质以及社会交往也是作为“君子”的必要修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局背景下,加强“君子”品格研究对于增进文化认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2. 伦理传统中“君子”的规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根基,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而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典型代表。“君子”一词自产生其内涵便随时代发展不断流变。现代社会所讲“君子”多从价值层面进行阐述,即指拥有儒家理想人格即品性美好之人,主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审视。儒家思想关于“君子”阐释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处于主导位置,释、道二家以儒家“君子”为基础,对“君子”做出了符合自身特色阐释。释家文化进入中原之后实现了释家文化本土化,结合中原传统思想之上提出“君子”要实现自我净化、循规蹈矩。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结合,主张“君子”顺势而为,张弛有度。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中并未发现关于“君子”记载,最早关于“君子”记载出现于西周时期古文文献之中。“君子”一词本是指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贵族阶级,不含道德意味,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其做出新阐释,“君子”便成了形容具有高尚道德人的代名词。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是发生此变化的重要原因。商朝灭亡之后,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项制度一直从西周时期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其影响力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首先,王权神授对诸侯的天然威慑力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周王室由强盛转向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现象严重。其次,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普及以及水利灌溉技术的提升等使得农业生产力提高。同时,土地政策放松,土地自由买卖出现以及农奴地位提升,推动了生产关系变化。最后,私学兴起,官府对教育垄断格局被打破等也推动思想领域出现不同声音,“百家争鸣”序幕揭开,全新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开始萌发酝酿。

基于奴隶制基础上的相对一统局面以及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原来以等级制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被冲淡,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处于社会较高阶级的“君子”逐渐消失。“礼崩乐坏”、社会混沌,这种大动荡社会需要一种恢复社会秩序的新的伦理制度,既要使社会回归安宁,又要重塑人们的道德信仰。孔子注重人本质品格,提出关于多种理想人格设计,其中“君子”人格是孔子理想人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格。在孔子看来,“圣人”境界是包括自己在内绝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但是“君子”人格是经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可以做到的。“君子”要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进行自身修养,既强调“质”,提倡追求“君子”人格中的本真、质朴,又强调“文”,强调文学修养对于成为“君子”的重要性。“君子”之间交往方式,孔子也给出来遵循原则即“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孔子所推崇“君子”之道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秩序,规范社会伦理规范以及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得到社会不通阶层认可信奉。

3. 伦理传统中“君子”的内涵

3.1. 仁爱精神

仁爱思想在儒家思想之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普世价值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仁爱思想出现是在社会分崩离析社会存在基础之上产生的,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体现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身外万物关系的理想追求。人处于一定环境中,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人的生存必然以社会存在的物质为基础,获得生存资料,实现人类社会繁衍生息。仁爱以人为主体,认为爱人是人本性,坚持以人为本。孔子认为,人的生命贵于财物,马厩失火,孔子只问看守马厩奴隶安危而非问马厩如何,可见儒家所提倡的爱人并非是特定等级专属权利,而是泛泛之爱。儒家仁爱思想突破所处时代封建等级分明限制,倡导广泛爱人,摒弃狭隘的阶级观念,为现代以人为本社会观念提供思想渊源。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要怀仁爱之心,既要有内在修养同时要注重自身行为规范。仁爱之人要做到“亲亲”、“亲人”以及“亲物”。“亲亲”即爱护自己的家人,遵孝道达到家庭和睦、琴瑟和鸣,兄友弟恭。这是达到“君子”仁爱的境界之一。其次,仁爱之人要做到“亲人”,即除爱有血缘关系家人之外还要广博爱无血缘关系的大众。基督教同样强调博爱思想,虽然基督教博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都是强调利他无私的爱人,但是究其本质有显著区别。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其思想以信仰为基础且带有明显的厌世主义,寄希望于来世天堂,以神力非自然力作为推动世界向前的力量,认为人们都是上帝的子女,即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通过上帝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具有上帝威慑作用。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参与现实生活,儒家仁爱思想大多以家庭为纽带且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仁爱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纲常以及解决人际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 义利观念

儒家关于义利辩证思想是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直观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对于“义”的推崇体现在儒家关于“君子”行为规范规定之中。然而,关于“利”,儒家并不是持否定态度,而是以辩证眼光看待。儒家义利观发展基本于先秦时期定型,经过后人不断补充完善,形成儒家完整的义利观。孔子关于义利之辩思考主要集中于精神层面。孔子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因此在其思想体系中义利观居于重要位置。他认为“君子”所有的追求都应该集中于义,但是孔子从未否定过关于利的追求。孟子发展完善孔子义利观提倡把“义”放在“君子”追求首位 [2]。孟子重视在实践中追求践行“义”,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利益而毫无节制。荀子继承发展孔孟义利观,认为义利并存不悖,要协调好义利关系。总体来说,儒家关于义利之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儒家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利”体现经济基础,“义”体现上层建筑。儒家认为,君子不必刻板追求苦行僧般生活,要合理正当关注自身利益与需求。同时,儒家要求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要加强对民意、民声反馈,满足群众利益需求。其次,舍生取义是儒家关于大义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解决冲突的完美诠释。大义即为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当“君子”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义发生不可化解的冲突,“君子”应为维护国家大义而放弃自身利益,必要时要放弃生命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志士仁人以维护国家大义作为自身天然职责,在大义面前要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最后,肯定人作为人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

儒家关于“义”与“利”之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较长阶段。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有逐利本性,天生具有维护自身本能,但是天生欲望需要节制,他认为无序战争、贫困不均等问题都是由于欲望无节制带来的。因此,“君子”应当节制欲望,遵循礼节,达到义利平衡状态。儒家义利观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君子”品格塑造的重要价值标准,对于中国民众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 爱国主义

儒家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 [3]。一方面,忠德思想是爱国主义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表达。在儒家语境,忠德思想所忠对象为母国与君主,转换到现代社会即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天下为公”是儒家忠德思想对我国传统社会“君子”爱国品格塑造最直接体现。儒家文化强调的忠德并非是无视社会历史条件下盲目顺从与愚忠,儒家忠德思想更加强调理性主义爱国即偏重于忠于民众,加强对民意尊重,实现民意正向反馈。忠德思想背景下形成的“天下为公”源远流长,是近现代中国人民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源泉。儒家忠德思想提倡“君子”在家国大义面前要以家国大义为重,适当牺牲个人利益。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舍身为国者荣,卖国求荣者耻”成为几千年来我国民众遵循的价值准则。

另一方面,忠德思想造就我国传统思想中以中原为主、中原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思想。这种优越论本身从根本上表达出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以及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当国家受到侵略与轻视,忠德思想培养的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根本认同发挥出巨大凝聚作用,将本国民众紧紧团结在一起,保卫国家疆域与延续文化命脉。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忠德文化发挥出巨大作用,对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我国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具有重要意义。封建制度结束之后,我国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发展忠德文化,吸取其中精华,创造出具有鲜明底色的红色文化,成为新时期儒家文化中忠德文化的鲜明代表。在现代,加强儒家忠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对于加强我国主流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3.4. 中庸思想

天命是指在任何人出生之前命格已经由上天确定不可更改,一切事情由上天注定。孔子主张“率性而为”,即求道过程中每个人天性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进行自我修养提升。他根据人天生品性差异将人分为三等,并提出“中人”是“君子”进行品性提升应该追求的方向。儒家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关于人发展片面的形而上学思想,发展成为动态、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哲学理性思考一大进步。

所谓“中庸”,儒家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君子”要做事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儒家认为“君子”要坚持不偏不倚,做事强调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做人强调心态平和,道德高尚,对人谦和,处世讲究大丈夫气概,胸怀天下。其次,“君子”要达到慎独境界,严于律己,内省自身。“君子”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谨慎对待任何事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抵抗外界诱惑。忠恕之道是“君子”达到慎独境界最重要的原则方法。一方面,“忠”即自我独处要尽己之心,忠于内心抵制诱惑,加强自身道德自觉;另一方面,“恕”即推己及人,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宽以待人,做到孝、悌、忠、信。在达到慎独境界过程之中“君子”不能操之过急,应当循序渐进,遵道而行。最后,儒家强调“君子”达到“中庸”要以“诚”为本。“诚”最直接的体现即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伦理纲常之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儒家强调社会关系之中人的行为规范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致性。在家庭关系之中,“君子”对待父母要做到孝顺,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达到更高层次精神陪伴;兄弟姊妹之间要实现有序相处,达到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在社会关系之中,“君子”对待朋友要相交相知,多交益友;在工作中要做到上位不骄,下位不忧。“君子”追求“诚”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实现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找到生命真谛。

4. 伦理传统中“君子”的启示

4.1. 君子在社会中的运用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自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在社会大环境改变影响之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在进行“两创”过程之中要不断加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勇于开拓品格,加紧实现“两创”脚步,加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正向积极促进作用。儒家“君子”品格中“仁爱”思想对于人们抵抗利己、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加强人们社会责任感和履行道德义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君子”品格中关于“义利”、“爱国主义”、“中庸”等是“君子”实现个人层面价值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感性思想作用,应用理性思维精神,推动社会向更好方向前进。儒家“君子”品格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对于社会生活中自我主义盛行具有抑制作用,对于塑造健康向上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站在当前视域,必须加强人们对于“君子”重要性认识,在人们逐步加深对“君子”品格了解过程中,加强人们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道德意识,不断实现道德自律的加强,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需要不断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发挥自身应有作用。

4.2. 君子在教育中的运用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构建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正确认识自然、社会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得人在各方面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儒家“君子”所蕴含“仁爱”、“义利”、“爱国”以及“中庸”等品质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一致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发展儒家“君子”品质蕴含时代价值。网络时代,随着东西思想交流愈加频繁,各种西方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涌入我国社会,造成我国社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侵蚀大众思想。儒家“君子”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其中“君子”文化中义利之辩认为既要满足“君子”关于“利”的要求,又要在追求过程中以“义”为准绳,对“义”与“利”关系做出明确阐释,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对“君子”做出符合时代条件阐释并加以发展,对于培育符合时代条件的时代新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君子在网络中的运用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大众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提高了生活效率,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普及,也带来大众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等问题冲击人际关系,网络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日益重视的问题,解决多样化网络弊病需要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4]。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代表,其中“君子”是儒家文化中所有优秀品格代表,是中国传统伦理资源上仍然具有拓展空间的资源。儒家提倡“君子”要积极入世,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使命,儒家这一思想符合网络时代要求,在存在严重义利冲突的网络社会,只有积极承担起公民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才能塑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实现网络社会有序化。儒家要求“君子”怀“仁爱”,拥有高尚道德,网络时代“君子”品格对于个体价值基础确立以及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儒家“君子”文化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满足自身需求,掌握人际交往尺度,更能够使我们清楚了解作为“君子”需要具备的德行,并激励我们以“君子”尺度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5. 结语

儒家“君子”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思想,爱国主义、义利观念、中庸思想等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塑造出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品格。“君子”仍然是当今社会文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人格,继续传承和发展以儒家“君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尚建飞.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内涵[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6): 43-47.
[2] 王木林. 儒家义利观的时代传承[J]. 人民论坛, 2020(17): 138-139.
[3] 后东升. 爱国主义的儒家思想渊源[J]. 学理论, 2015(18): 235-237.
[4] 袁佩球. 儒家伦理: 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J]. 广东社会科学, 2004(4):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