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残疾人是社会的特殊人群,由于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个部位的功能丧失,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活动与交往。 [1] 残疾大学生作为大学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除了与生活、命运等抗争外,还要面对惨淡的现实世界与精神折磨。 [2] 残疾人大学生和其他正常学生相比,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尊重与宽容,更加渴望融入群体,参与运动、和谐交往、体验快乐。通过构建高校体育社团参与残疾人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不仅可以娱乐身心,增进残疾大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和其他学生的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与体育康复,获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等,还可以学到许多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比如竞争、规范、公平的社会意义,进而使他们增进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3] 陕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参与残疾人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构建进一步拓宽了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功能,为残疾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陕西省普通高残疾学生,随机抽取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以及宝鸡文理学院5所普通高校50名残疾人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查阅近10年有关特殊体育教育现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有关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回收
在问卷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向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长期从事在特殊学校的教师,相关领导征求意见和建议,分别设计了《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残障学生身心健康干预实证研究》专家问卷10份、学生问卷每个学校共发放问卷10份,共50份,专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有效率为100%。
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效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逻辑有效分析,即对问卷进行了“可行、基本可行、不可行”三种评价。按照专家调查法的一般要求,聘请特殊教学学校领导10名分别对教师问卷和家长对问卷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

Table 1.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ts’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N = 10)
表1. 专家对学生问卷有效评价结果(N = 10)
信度: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法,求其稳定性系数。问卷第一次发放日期和第二次相隔20天,信度的检验符合研究结果。
2.2.3.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干预效果的定量研究,采用体育锻炼的KAP问卷,分析干预前后以及回测时残障学生的情绪、行为、信念、意志的变化,采用身体测试的方法,在干预前后,对残障学生、教师、家长三大群体的相关人群进行座谈和重点访问,获得大量的相关宝贵资料。
2.2.4. 逻辑分析法
结合问卷统计数据以及目前我省残疾人特殊学校的现状,进行逻辑分析。
2.2.5.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应用计算机常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的调查
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残缺肢体的功能,而且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了身心健康、扩大了生活领域。 [4] 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是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有效手段,是一项非常有意的社会活动。通过对5所陕西普通高校50名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锻炼形式、参加项目调查,全面了解我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现状。
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认知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图1):大多数残疾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认为“有必要的”和“有一定必要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0%和30%;认为“没有必要的”和“无所谓的”,占调查对象的17%和13%。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残疾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均有较高的认识;但仍然有小部分残疾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楚,这与高校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有很大关系,对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还不全面,这就需要我们对残疾学生体育工作要继续努力,要加大宣传。
3.2. 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调查
如表2,通过多我省普通高校五所普通高校残疾人对体育锻炼目的调查;发现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的占60%;促进心理康复与身心健康占50%;超越自我,增强自信,树立信心,展示残疾

Table 2. List of surveys on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disabled student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N = 50)
表2. 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一览表(N = 50)

Figure 1. The cognition of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disabled student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图1. 我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认知
人的潜能,感染社会,超越自我,让残疾人回归社会各占50%;娱乐身心,体验快乐只占20%,残疾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他们发奋向上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可以说,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是接触社会非常有效地途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残疾人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调查结果来看可以说,我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太明确。
3.3. 我省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内容调查
3.3.1. 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表3和表4):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残疾学生数最多,占调查对象的52%;其次是几乎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和参加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次体育锻炼的残疾学生,分别占调查对象的24% 和4 %;再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的调查,发现锻炼时间30~60分钟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最低,占到20%,其次是60分钟以上占到了30%,最后是30分钟以下的占到了50%,占的百分数最高。充分说明,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频率明显低下。

Table 3. List of surveys on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N = 50)
表3. 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一览表(N = 50)

Table 4. List of time period surveys of disable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N = 30)
表4. 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调查一览表(N = 30)
3.3.2. 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表5):以“自己锻炼”为主要形式的人数最多,占锻炼总人数的42%,其次是家人陪同占18%,同其他同伴一起锻炼和学校社团组织组织的各占12%,有健身指导员指导的占6%。从总体上看: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形式还是以自我为主,他们多数是以出于自发来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的组织,也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指导,他们锻炼的形式单一。要使残疾学生真正的得到“合理、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体系来保证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这项工作要落实到学校体育委员会,并且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5]

Table 5.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main forms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disabled student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N = 50)
表5. 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统计表(N = 50)
3.3.3. 被调查者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项目
调查结果分析(表6):大多数残疾学生选择散步、慢跑、快走的比例最高占36%,其次是力量练习占30%,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占14%,舞蹈、广播操等有氧运动占12%,太极拳或保健气功均占4%。这说明散步慢跑快走和力量练习是残疾人的主要锻炼方式,这与这些项目的特点有关,它们对场地的要求简单,便于开展,同时也比较适合残疾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它们基本上没有对抗性,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比较低;象乒乓球等球类等项目对场地的要求较高,这些项目均带有对抗或者比赛性,不利用残疾学生参加;女性残疾学生则一般喜欢舞蹈、广播操等有氧体操活动。 [6]

Table 6. Statistics on the items of physical exercise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N = 50)
表6. 残疾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统计(N = 50)
4.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残障学生身心健康干预实证研究
4.1. 体育锻炼对残疾人学生社会交往、自尊与自信心影响
为了了解体育锻炼对陕西省不同高校残疾学生社会交往、自尊与自信心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关系,对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自尊与自信心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由表7可以看出,相关系数大于0,为正相关,通过数据分析体育锻炼陕西省普通高校的残疾人学生社会交往和自尊心影响最大,相关系数达到了0.768,对社会交往和自信心的影响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7126。充分说明体育锻炼高校残疾人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说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学生社会交往、自尊与自信心影响显著性差异较为明显。 [7]

Table 7. A list of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amo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表7. 体育锻炼对残疾学生社会交往、自尊与自信心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一览表
4.2. 体育运动干预前后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人心理变化分析
如表8,通过数据分析,50名残疾学生运动前后情绪波动的变化,干预前情绪波动的占60%,经过运动干预后减少到34%;中度和轻度的都有所增加,心理平衡波动较大由50%下降到42%,心理健康人较大的由64%下降到了44%,各维度轻度和中度的人数均有所增加。由一系列数据可以充分说明体育运动对残疾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都能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8]

Table 8. Mood swings,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disabled students after intervention and back-testing (N = 50)
表8. 干预后以及回测残疾学生情绪波动、心理平衡以及心理健康(N = 50)
5. 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相对较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机会相对较少,残疾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体育锻炼的态度,认识不太深刻,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相对较弱,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运动形式,锻炼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高校残疾学生体育的开展,主要受场地器材和健身指导员的影响。残疾学生无障碍体育设施的投入经费有限,学校对残疾学生体育的开展的管理形式和运行模式还没有建立较完善的机制。通过对陕西省普通高校残疾人学社的运动干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残障学生社会交往、自尊与自信心以及学生情绪波动、心理平衡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构建高校立体式多元支持网络,创造残疾学生体育锻炼与运动参与的空间。对残疾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陕西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以及加强特殊学生体育师资的培训,关心、关爱和关注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残疾学生回归正常的社会意义非凡。
基金项目
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三批教改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JGYB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