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大”精神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构建逻辑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Spirit of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I: 10.12677/AE.2022.121281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 珊: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公共管理课程思政“二十大”Public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摘要: 课程思政是宣传党的思想、塑造学生价值观、增强学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二十大”的内容与精神,是课程思政时代性与现实性的体现。本文以“二十大”精神阐述及其适用范围为出发点,以“二十大”精神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为目标,剖析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特征,梳理其相关性和构建逻辑,从而提出有效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为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ublicize the Party’s ideology, shape students’ values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The content and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imes and reality of the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exposition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pirit and its applicable scope, and aiming a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piri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curriculu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curriculu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rts out its relevance and construction logic,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way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文章引用:徐珊. 基于“二十大”精神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构建逻辑[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360-53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15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中肯定了新时代10年的变革,阐明了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引领下的使命任务,谋划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教育从业者看来,报告尺寸千里又震撼人心,是不可多得的教育与塑造大学生思想的素材。报告统筹全局,高度浓缩和提炼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如何将指导思想具象化、战略规划明细化,如何将报告内容解读给学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课程思政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载体与途径。那么“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哪些内容与公共管理学科相关、如何融入课堂等问题的研究,在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

2. 融入思政的意义

“二十大”意义深远,单靠讲解与宣讲途径单一,课程思政是恰当的载体;课程思政内容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时代特征,二十大精神正好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养分。在教育事业中,两者有机融合,既能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又能增强宣传效果。

2.1. 时代赋予大学生使命必然性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大学生是应对机遇与风险的关键要素,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必然使命,那么就需要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为国家永续发展提供保障 [1] [2] [3]。首先,思想上统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大学生是未来支撑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思想上与党站在一起,才能真正保障国家发展动力不缺失。通过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解读与阐述“二十大”精神,能有效降低大学生心理负担的同时增加大学生对党与国家未来规划与发展的了解,增强认同感,坚定与党站在一起的思想意识。

2.2. 引领提升课程思政内涵层次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但是成功典型案例的适用广度还是有所欠缺。多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讲授点与时代发展、国家建设需求并不十分紧密,这样的课程思政在国家人才意识需求层面看来,其讲授的内涵质量与层次略显不足 [4] [5]。“二十大”精神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导向鲜明、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工作寄予更高期待、提出更高要求。那么,把“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则是对课程思政内涵层次的提升。

2.3. 丰富完善课程思政效果

“二十大”从战略全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做出规划部署,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可以说未来10年发展规划都能从“二十大”精神中有所领悟。那么,学校的课程思政就是要与党同步、与国家发展同步、以时代同步。将“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既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又完善了课程思政的时代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在意识与思想上与党、国家和时代同步。

3. 与公共管理学科相关逻辑梳理

3.1. 公共管理学科特征梳理

公共管理学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研究如何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科。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包括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相关基础课程,还包含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伦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公共性、综合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

3.2. “二十大”精神阐述

在“二十大”报告中,以大会主题中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开篇,陆续提到了13个精神。其中有需要社会弘扬的伟大建党精神;纠治“四风”建设的钉钉子精神;中华民族伟大飞跃中需要焕发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前进道路上坚持发扬的斗争精神;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繁荣发展强军的战斗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首创精神。这13个精神在方方面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作用,是课程思政中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与教学范例。

3.3. “二十大”精神与学科课程思政支撑逻辑

课程思政主要目的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思想上的引领、价值观的重构以及认识上的指导。由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其知识传授、应用以及实践等过程都是构建的学生对公共产品的认识与理解之上,那么学生思想以及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塑造就尤为重要 [6] [7] [8]。课程思政是公共管理学科对学生思想教育重塑的有效途径,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征,其又对课程思政有一个天然的基础支撑。

3.4. “二十大”精神是学科课程思政的养分补充

课程思政的政治性、时代性、顶层引领性尤为重要,“二十大”中阐述的13个精神无论是在时序长度还是涉及广度,都是优秀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养分补充。其涉及理论创新与应用、党组织建设与改革、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培养、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政府治理、反腐倡廉、民主法治、文化复兴、民生保障、绿色和谐等众多领域。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在讲授内涵价值维度上都能予以其良好的平台支撑。

3.5. “二十大”精神对学科课程思政的支撑

从学科特征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学科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其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部分,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图1)。那么“二十大”中阐述的13个精神对三大部分在课程思政思想逻辑构建上均有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支撑通识课程中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如职业规划、形式与政策、安全教育等;钉钉子精神可以支撑专业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如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公共危机管理等;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可以支撑通识课程中自然学科课程,如高等数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斗争精神可以支撑专业课程中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可以支撑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如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以支撑通识课程中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外语等;劳动精神可以支撑专业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中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如组织管理、工程实训、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等;奋斗精神可以支撑实践课程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如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跨专业实训等;奉献精神可以支撑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如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非盈利组织管理等;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人民首创精神三者可以支撑实践课程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如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双创教育等;战斗精神可以支撑通识课程中自然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中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如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军训等。

Figure 1. The spirit of the “Twenty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pport logic of subject courses

图1. “二十大”精神与学科课程思政支撑逻辑

4. “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构建逻辑

“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漫长过程。目前,虽然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具体成效乃至长期效应,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有机融合处于实施与成效间的探索。

4.1. 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本身是思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深度且无界限的扩张产物,那么其本质是在任何教学形态下思想认识上的有机融合,思想认识与领悟则是首要任务。教师自身对“二十大”精神认识与领悟对“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入乃至成效都存在重大影响,所以从整个学科培养体系视角进行顶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图2)。以思政视角重新审视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从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特点出发,分析整个学科在教学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依据问题寻找问题的课程载体并在体系设计中制定课程的思政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体系建设任务。

Figure 2. The logic diagra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wenty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the curriculum

图2. “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逻辑图

4.2. 融合途径

“二十大”精神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有机融合需要与课程体系重构以及思政教学融合拓展,才能完成建设任务。首先,需要“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中涉及思想引领、精神塑造的环节都与“二十大”精神相契合,将“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地将学生思想与党中央高度同步。其次,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合。“二十大”中阐述的13种精神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所以完全可以经过加工后直接补充在课程思政的元素中。第三,“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教学大纲融合。13种“二十大”精神不可能全都运用在一门课程中,需要依据分析结果与适用情景,适当的融入相应的学科教学体系课程中,在充分领悟精神要领后修订与相适应的学科课程大纲,做到在教学环节中有效的课程思政规划,才能使融合显得自然不突兀。第四,“二十大”精神与思政教学方法相融合。思路构建的最终归宿就是有效的实施,有效实施的保障就是方法的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促进实施效果,需要依据“二十大”精神的阐述,对现在的思政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达到共同促进思政效果的目的。第五,“二十大”精神与思政教学模块相融合。思政教学模块是依据教学模块构建的,只有“二十大”精神与思政教学模块融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模块中实施传导。第六,“二十大”精神与课程体系重构过程融合。在课程体系挖掘过程中就应着重考量“二十大”精神的切入点,以线上线下课程建设为依托,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那么正好是“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的契机。

4.3. 实施保障

首先,优化管理机制。在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中,需要有考量“二十大”精神相关的指标,这样依靠管理与考核机制就能从初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二十大”精神的运用与融入。其次,强化研讨与交流机制。“二十大”精神研讨以及教育教学研讨是开拓视野、创新方法、完善理论、加深认识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研讨氛围能有效加深教师对于“二十大”精神的认识以及适用范围和案例的挖掘,同时对于促进“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又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三,补充反馈机制。目前学生方面的反馈仅仅是以问卷评分方式进行,学生方面对课程反馈的内容过于淡薄,缺少课程思政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思想认同感,需要补充完善“二十大”精神相关思想认同反馈途径以及评价机制,有助于为后续改革提供数据基础。第四,完善反思及改进机制。学生对于课程的评价尤其是课程思政相关的评价内容需要与老师进行反馈,两者之间构建联系途径,甚至是及时联系途径,这样有助于教师反思机制构建。学生是最终的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接受者,只有学生学到知识,思想完成同步,才能算上是好的教学效果与思政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并科学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途径后实施改进,才能不断地推进“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才能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5. 结论

“二十大”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时代特征,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相融合,对课程思政建设还是公共管理学科思想培养来说都无疑是最优选择。公共管理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那么作为“二十大”精神的传播载体,都显得尤为合适。“二十大”精神又是课程思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充分理解、认识“二十大”精神,有效运用课程思政,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思想培养体系,将“二十大”精神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

黑龙江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GJB1422040)“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管理学科PBL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C78)“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 赵文瑞. 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1): 84-94.
[2] 郭涛. 运用多模态话语推进外语课程思政[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10-21(008).
[3] 寇龙, 陈江燕.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4): 68-70.
[4] 曹希绅, 陈黎琴, 冯天天, 许涛. 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OL].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1-10, 2022.
https://doi.org/10.16478/j.cnki.jbjpc.20220905.001
[5] 楚国清, 王勇. “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3): 10-15.
[6] 张涛, 王秋红.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4): 139-141.
[7] 蒲清平, 黄媛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OL].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1-13.
[8] 蒲清平, 何丽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1):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