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恩在当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社会现状的研究基础上,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批判继承了自然科学等领域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成果和论述而构建起来的 [1],其诞生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使马恩开始思考人类生态问题。正如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在研究马恩生态观历史时所提出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非空想产生,相反,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才使马克斯和恩格斯开始将生态环境问题也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进行考察。在19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劳动逐渐分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存在也让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显得更加明目张胆和“有理有据”,阶级差距与阶级矛盾也随之扩大。与此同时,人类从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为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显露。这种生态环境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批判对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也就构成了马恩思考人类未来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逻辑起点 [2]。
第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统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换言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领域的理论为基点并延伸而来的;另一方面,则是立足当代环境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理论,但他们创造的基于唯物史观视角的辩证法却可以使后继者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得到科学的指引。
第三,认知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具有科学性。生态文明依赖于人们认识自然界水平的发展,而这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近代以来的两次产业革命为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演进为工业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16世纪开始的蒸汽革命诞生了经典力学,机械自然观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人力劳作转变为机械生产。19世纪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产生了许多成果。正是在最新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启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
第四,观点启示,生态学的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得到不断完善。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同当时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家如达尔文、摩尔根等学者的共振中不断被完善。就如达尔文在生物学邻域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这些同样优秀的思想家为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充分且丰富的理论借鉴。
马克思与恩格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制度现状,在经过细致的考察与严谨的分析后,形成了关于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过程及其解决方式等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也使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病和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在其基本理论的支撑下同样也具备了辩证的、唯物的方法论,带着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整体思维。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结构层次
具体的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含六个不同层面。
第一,生态文明主体论。在马恩的理论系统中,人、社会、自然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他们认为,正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才有“史”的存在,任何理论都应该从自然基础和人类活动出发 [3]。因而,人、自然、社会,三者共同构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
第二,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马恩在同时代的思想伟人的思想碰撞中,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作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交换的过程。马克思用这些理论为基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做了严谨的考察与分析。
第三,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资本把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资源和劳动者,而这正是一切价值的再生产者。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以追求利益为唯一驱动力的推动下,劳动是异化的,而异化的劳动又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改变的根本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得以消除。
第四,生态文明价值论。马恩坚持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价值占据主体地位。而同时他们也强调,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与自然是能动与被动的辩证统一。也因此,人类应自觉遵循以人类为主体、以自然为优先的理念。
第五,生态文明目的论。马恩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使人、社会、自然都得到解放,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思路。
第六,尊重和爱护自然的认识论。马恩强调,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人类必须像爱护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环境。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论述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对其生态观作出了初步论述。他在《手稿》中提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
第一,自然界同属于人类身体,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二者密不可分。没有了自然环境基础,人类就无法继续生产与生活。自然界作为人的躯体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被人类与自身生理躯体一样平等地对待。人作为一种存在,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发展进行有机的协调,方能实现双赢,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第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社会的本质。社会关系的产生是“现实的人”之间的实践产生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一方面,没有人的劳动实践,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使人得以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都是在社会中交互,从而实现统一。
第三,人、自然、社会三者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的统一要在社会中实现。社会关系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人无法脱离二者单独存在。而三者联系的中介,便是实践。实现对自然的改造,也是人类的实践。故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离不开实践。而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需要关注的是,马克思提出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马克思把对自然的认识融入到对人类实践的考察中,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统一到实践中,从而构建了“现实的人”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在“人化自然”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外部竞争的需要和内部利益的驱动,人类在生产与消费中,为了自身利益,会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重建生态系统,这有可能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内部稳定状态。这种干预一旦超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共同发展,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构建人类发展需要和自然规律的动态平衡 [4]。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发展与时代价值
在以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内涵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解读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也为全球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引与科学的实践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几百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者的继承与创新中被传承至今,并得到了具体化、多元化的发展,也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时代价值。
3.1.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同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本质要求。
事实上,中国的生态思想探索历程已有近百年之久,中国的生态环境在20世纪初期尚且没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最初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先进知识分子,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并没有遗漏掉其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并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中将生态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十分重视。然而当时的生态文明建设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仍然处于萌芽和起步状态。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国家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战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经济上也十分窘迫。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并没有轻言退缩,在探索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时,也积极地对生态环境如何恢复的问题进言献策,中国人民开始正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20多年里,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也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被彻底激发,中共领导集体也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呈现对立的局面。国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得以凸显,中共党人立足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果断确立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也使中国从生态环境困境中得到喘息之机。中共领导集体也接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生态文明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深入。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时代发展的实践需要,生态文明被囊括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更多的人关注到,其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其改革的实践也更加有力。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尚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仍是指引人类未来发展的明灯。而在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支撑下的生态观,在后继者的创新发展中,也不断证明着它的时代价值。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使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人、自然、社会三个角度,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六个方面,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中国在成立初期也曾在经济发展中走了捷径,生态环境污染与能源资源浪费的问题一度十分严峻。对此,中共中央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并以此为基本原则,积极地探索在经济生产的同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转变了资源消耗型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社会经济现实,果断确立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成功地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喘息,使生态文明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深入。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石,故而具有鲜明的唯物史观立场和科学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思维逻辑。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与中国现实的实际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而诞生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逻辑下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他在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积累极大的物质财富,还要人们具备足够的精神财富,这也意味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放眼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全球生态问题严峻。为此,中国适时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危机,为全球生态良性循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只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永葆活力。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不仅使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故充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