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爆发,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成了一场全球动员、全民参战、全力求胜的大战。我国已步入后疫情时期,在疫情反扑和病毒变异的当下,提升疫苗加强针接种率,进一步完善免疫壁垒的需求愈加迫切 [1]。然而随着国内疫情长期反复,新冠疫苗是否有效的争议多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疫苗无用论”甚嚣尘上。事实上,早在2019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卫生面临的10项威胁”之一。这一舆情的存在势必会愈发降低民众对疫苗的信任度,对后续加强免疫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更会在长远上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负面影响 [2]。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主流媒体传播力绩效评估研究”相关文献中明确指出:“泛众化时代公众在媒介接触方面的不同取向,对风险认知和行为意愿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大众媒体被认为是公众的主要信源,通过塑造风险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预防态度和预防行为。主流融媒体正发展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 [3]。据以往的疫苗接种工作记录可知,当公众对疫苗的信息了解得越全面,对社会环境的风险感知更高,往往更有把握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4]。
然而融媒体视域下,网络媒体显现出交互性、自由性及匿名性等特征,这些特点使得不少存在偏见的虚假内容有意或无意地散布,给受众传播了错误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信息内容,造成了传播内容的异化 [5]。随着国内疫情时有起伏,部分媒体为博取流量,在缺乏监管下大肆对新冠疫苗进行负面报道与情绪煽动,严重影响了公众对疫苗的接受度和信任感 [6]。如何创造新媒体传播生态格局是我们必需思考的问题。杜智涛和罗湘莹(2021)指出,提升主流媒体等正式信息源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强化主流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品牌形象,是面对疫情风险、构建信任共同体和风险共同体的社会心理基础 [7]。政府应利用传播媒介的及时性,修正疫苗相关的虚假信息,确保信息传播的透明 [8]。
综上所述,实现融媒体发展,以监管全程为准则,规避社会责任风险,并以此来创建良好传播生态格局已经刻不容缓,浙江省作为信息化发展前沿的大省更身兼引领之责。这亟需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以融媒体视角探究疫苗接种工作现存问题并制定针对性建议,为浙江省后续疫苗接种工作开展和新传播生态格局构建提供有效参考。
2. 研究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目的
本项目将目前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探讨和融媒体视野下社会舆情引导问题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两种形式,在浙江省范围内针对浙江省各卫生机构、省内居民开展实践调查,采取网络爬虫的手段辅助数据获取。研究目的如下:
1) 获悉居民疫苗犹豫心理的主要成因。本项目组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形式,收集被调查个人对疫苗的真实接种意愿,通过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取各因素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首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其顾虑的针对性切入点。
2) 找出融媒体舆论引导的不足之处。对疫苗接种有关微博进行网络爬虫,掌握大众对新冠疫苗的总体印象及关注点,并整理得出亟需改善的问题,充分发挥融媒体引导网络热点舆论的优势,辅助其快速抢占网络热点高地,在整体上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浙江省政府对于舆情走向的把控能力。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网络爬虫为辅,以普通市民、接种门诊中心工作人员、卫生机构负责人三层群体作为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省居民的基本信息、新冠疫苗认知情况与接种意愿、影响接种意愿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简单随机抽样的计算公式来估计本次调查的样本量,并通过预调查获取的问卷数据来确定最终的样本量。取显著性水平为5% (1.96)、最大允许绝对误差∆ = 5%,根据P = 0.5达到极大值时对初始样本量进行计算。参考预调查结果,预估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85%。最终得出抽样样本量至少为450份。
3. 分析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依次通过主题确定、调查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分析、概况总结、对策建议等研究步骤,逐步开展基于融媒体视域下浙江省疫苗接种健康信念模型的研究。首先通过二阶段抽样,在浙江省范围内筛选出具有样本代表性的调查区域并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实施后,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其次,本研究还运用访谈调查与网络爬虫来辅助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最后,本研究基于融媒体视域,对疫苗接种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3.1. 样本数据结构分析
由图1可知,非常了解疫苗的被调查者全部愿意主动接种疫苗,而随着对疫苗了解程度的降低,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数比例也在减小,依次为100.0%、90.1%、73.8%、50%,这说明对于疫苗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真实的接种意愿。

Figure 1. Broken line chart of understanding of COVID-19 vaccine and vaccination willingness
图1. 新冠疫苗了解程度与真实接种意愿百分比堆积折线图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frequency table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表1. 各影响因素描述统计量及频率表
表1为各类可能的影响因素所占分值的描述性分析表。均值数值越大,则代表认同度越高,愿意主动接种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越大。
从疫苗本身角度分析,浙江省居民对疫苗安全性的认可程度均值为4.55,约有59.4%的被调查者认同新冠疫苗具备极高的安全性;而针对疫苗有效性的认同度均值为3.60,仅有11.3%的受访者十分认可疫苗的有效性,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处于较好或一般的水平。
从风险感知角度分析,60%的受访者皆十分认同应该进行强制的疫苗接种,认可度均值达4.51;约有65.8%的受访者会因疫情的持续而产生焦虑心态,均值为4.62;约有67%的被调查者十分重视疫苗科普工作,程度达4.60。这表明大部分人依旧担忧疫情风险,清楚全面免疫壁垒的建立是战疫成功的关键。
从社会舆论角度分析,约有42.7%的受访者表示其亲友对疫苗接种持完全支持态度,47.3%的受访者表示其亲友持较为支持的态度,平均值约为4.30,说明来自身边亲近之人的舆论影响呈现良好态势;而主流观点中,约有37.2%的受访者认为所见的主流观点对疫苗接种为完全支持,而42.0%的受访者则表示依旧能听到某些质疑的声音,主流观点支持率均值为4.15。
从接种条件角度分析,被调查者对方便性的满意度均值为4.39,约有54.0%的受访者认为在疫苗的接种过程中并未给自己带来明显不便。
3.2. 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Table 2. Summary of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表2. 因子分析结果汇总表
表2是因子分析结果汇总表。由表2可知,前四个公因子共同解释了浙江省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中88.978%的原因,其中F1 (风险感知因子)解释了32.571%的原因,表明是否担忧国内疫情环境、是否对疫情尽快解决存有迫切心理,是影响被调查者接种意愿的最大因素;F2 (社会舆论因子)解释了22.777%的原因,表明亲友的建议和社会主流观点同样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被调查者的接种意愿;F3 (疫苗评价因子)解释了21.271%的原因,表明受调查者对疫苗本身质量的认知情况也会对接种意愿产生影响;F4 (接种条件因子)解释了12.358%的原因,对上述因素起到补充作用。
3.3. 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3. Variable coefficient table of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表3. 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系数表
表3是上述影响因素作二值Logistic回归所得模型变量系数表。所有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因而可将全部变量纳入方程中。其中,风险感知因子的优势比最大,在所有变量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大,最容易促进支持接种疫苗这一结果的发生。
可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1)
其中,
为事件发生的概率,11.993为模型的截距,
为各解释变量。根据该方程可以预测浙江省居民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
3.4. 网络爬虫分析
微博作为网友最常用的言论交流平台之一,成为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研究平台。本项目组首先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爬取有关疫情的微博话题与评论,随后利用RegExp语法对关键词疫苗、接种、疫情等进行提取,并过滤掉一些无关的常见词汇,之后使用K-means算法对RegExp输出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再使用TF-IDF进行逆文档词频率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表4):

Table 4. Summary of TF-IDF analysis results
表4. TF-IDF分析结果汇总表
某一特定文件内的高词语频率以及该词语在整个文件集合中的低文件频率,可以产生出高权重的TF-IDF。因此,TF-IDF值越高,表明该词在所有样本中的重要程度越高。“新冠疫苗”“加强针”“疫情反弹”三词的TF-IDF值最高,分别为0.0238、0.0245、0.0227,反映了在新冠疫苗的相关讨论中,由于病毒持续变异导致疫苗有效性下降,疫情出现反弹,网友针对疫苗的有效性与加强针的推广展开了激烈探讨,总体上呈现支持态度,但质疑声也经久不歇。
4. 分析结果
4.1. 接种意愿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对疫苗了解程度的降低,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数比例也在减小,说明对于疫苗的了解程度会对真实接种意愿有切实的影响。当调查对象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多方面信息有了一定掌握后,其对接种的忧虑与犹豫程度会有所下降;而对于对疫苗了解程度不高的群体,由于对未知事物存在恐惧等心理,更大概率抗拒疫苗接种;还有部分群体受到的科普不足,并不理解疫苗起效的原因,难以打消对疫苗安全性的怀疑,又迫于周边舆论的压力而不敢拒绝接种,因而更倾向于保持中立。
4.2. 影响因素层面
4.2.1. 风险感知
通过因子分析可知,风险感知因子解释了32.57%的原因,部分群体拥有较强的感知风险能力,对疫情变化的趋势与走向持续投入关注和担忧,或是对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健康与安全的因素更为警惕,对外界的危险来源更加畏惧。以上原因都会促使该部分人群主动寻求能够帮助自身规避风险的途径。
4.2.2. 舆论因素
新冠疫情的控制是一场举国上下的重要战斗,其结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着社会与政府的前途命运,因此新冠疫苗接种是一个细至个人、泛至全体公民的话题。在因子分析中,社会舆论因子解释了22.78%的原因,倾向于接种的人总会受到社会责任感与大局观的驱使,抑或因周边舆论倾向而产生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不愿接种的人群大多社会责任感较低,同时对疫情形势过度乐观,怀抱不会波及自身的侥幸心理。
4.2.3. 质量评价
疫苗质量的评价解释了21.27%的原因,从质量角度分析,浙江省居民对疫苗安全性的认可程度均值为4.57,而针对疫苗有效性的认同度均值仅为3.6。这表明愿意接种的群体可能对疫苗的有效性并不抱太大希望,但大多较为信任该疫苗的安全性,这其中更是源于对政府决策的天然信任,使得其在并不了解疫苗的情况下依旧对疫苗质量保持较高的认可度。
4.2.4. 其他因素
由于个体的特殊原因,被调查者对接种方便性的满意度均值为4.39,约12.5%的受访者认为接种过程存在较为不便的情况。且在调查中,许多未接种的个体经营户及自由职业者均表示,由于个人预约困难或因接种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忙碌期而无暇前去。
4.3. 政策舆情层面
在网络爬虫分析结果中,“强制接种”出现了1401次。为了推进疫苗覆盖率,许多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强硬的措施,例如启动“二码”联查,进入公共场所需同时出示健康码和疫苗接种记录,或是将不接种疫苗者纳入失信名单等。种种举措引发许多不满与抵制的声讨。对于地方政府的此类行为,中央也反复多次强调,接种新冠疫苗不是法定义务,必须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
5. 总结建议
5.1. 总结
1) 疫苗得到广泛认同,但仍存在不愿接种
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居民都已接种疫苗,并积极动员亲友去接种疫苗,响应政府号召。多数参调者认同接种疫苗是防控并快速结束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谈及接种原因时,他们列出了许多考虑因素,包括担忧疫情风险、疫苗的安全性具有国际认证、亲友对接种持支持态度、接种后遗症影响甚微等。
在对未接种的参调者进行访谈后,项目组对原因进行了归纳,其中包括对疫苗的时效性及副作用存疑、体质差异以及侥幸心理等。对于不愿接种的居民,街道办事处和门诊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会尽力与其沟通,对他们进行疫苗相关知识的详细科普,同时也会发动其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劝解。而对于始终不愿接种的个体,街道接种门诊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对其个人信息和出行记录进行备案登记。
2) 科普工作广泛开展,但信息获取仍有不便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市民关心的问题,在疫苗知识的科普宣传方面,部分街道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地向市民宣传普及疫苗知识,尽力做到挨家挨户知晓、宣传多渠道、全覆盖。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全民接种通知及疫苗知识科普,线下在相关街道举行活动或讲座进行面对面宣传,争取宣传无死角。
然而部分街道相关部门则对线下科普渠道稍有遗漏。访谈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但是对于一些无法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的居民,他们对疫苗的疑虑仍未消除。多数参调者表示希望医疗机构和相关专家们能够对疫苗的知识信息进行更加详尽的科普和宣传。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更应该用公开透明的的数据和事实来为公众排疑解惑。
3) 接种工作流程严密,但对特殊群体过于繁琐
项目组对街道接种门诊中心进行访谈,了解到为进行更高效的接种服务和接种后的观察安排,街道配备了足够多经过培训的医务工作人员,防止居民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在接种过程中,各街道之间协调联动,安排特定的工作人员进行疏通管理,并配备志愿者辅助居民登记信息,保证流程的严密性和连贯性。
但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访谈时,他们对接种流程的不便性提出了意见,由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需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并提前在手机上进行信息填报生成接种码才能进行接种,这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过于复杂繁琐,极大程度地拖延了他们排队等待的时间。尽管志愿者对此会进行事无巨细的讲解,但长期的服务接触过程容易带来感染的风险,这与接种疫苗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
5.2. 建议
基于调查与研究结论,对卫生机构、社会媒体及居民提出针对性建议,具体如下:
1) 对卫生机构的建议
a) 聚焦特殊人群,提供接种护航服务
在此次新冠疫苗接种中暴露出问题,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的意见更应引起关注。在未来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机构应适当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接送、全程陪护等一体化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志愿者全程陪护,强化对特殊人群接种过程的照护,帮助接种者快速完成建档、问诊、登记等流程,让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也能够便捷、安心地完成疫苗的接种。
b) 简化接种流程,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按照防疫要求,在接种新冠疫苗前需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并提前在手机上进行信息填报生成接种码。这一流程虽严谨,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于繁琐复杂、费时费力且不利于疫情防控。未来应建立疫苗接种身份识别系统,刷身份证即可“一码通”,优化身份识别环节,在无接触的形式下完成信息收集与登记、分流人群,减少老年人排队时间,提高信息核验效率,降低服务引导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助力疫情高效防控。
c) 线上疏导焦虑,信息筛选精准科学
各类传染病多发的消息带来的焦虑固然能促进接种意愿的增加,但过度焦虑也容易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未来的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信息流通渠道必须加强信息筛选的力度,以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来覆盖不科学、未经查证的不实信息。为了让民众正视疫情的现状,及时跟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建议适度开通防疫心理疏导电话热线,利用“线上”疏导与及时科普等方式,切实筑起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
2) 对社会媒体的建议
a) 爱国教育宣扬抗疫英雄事迹,增强社会凝聚力
据调查数据显示,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接种意愿。新冠肺炎疫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涌现出了无数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前线的抗疫英雄。必须利用好这本凝聚着万千人心血的爱国主义教材,社会上通过网络媒体宣扬抗疫英雄事迹,在校园内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题教育讲座。通过大力宣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儿女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使民众充分感受到家国情怀,增强为社会贡献的责任感,减少现代社会日益个体化倾向对于疫情防控的冲击。
b) 优化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结构,信息传播高效化
访谈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历水平较低的居民指出目前大多数疫苗知识科普更偏向于学术专业,较为晦涩难懂。网络平台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应更注重疫苗信息传播的高效化,输出的科普知识应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也可针对疫苗不同方面的信息开设特定的专题;或在疫苗知识科普的形式上追求创新,将疫苗知识穿插于动漫、微电影、短视频等年轻人常接触的网络信息模式中去,有助于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对接种意愿起到正向作用。
c) 线下机构自发宣传疫苗知识,传播途径多元化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疫苗的了解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是否愿意进行疫苗接种。网络媒体已在疫苗相关知识宣传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光是这样并不足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程度,学生、老人等由于群体自身的特殊性而无法通过网络来获取疫苗的相关信息。此时就需要学校、居委会等机构自发地加强疫苗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例如举行疫苗知识宣传的活动、印发疫苗知识手册,对疫苗的安全性、时效性、接种疫苗可能并发的后遗症、禁忌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做全方位、尽可能详细的科普。
3) 对居民个人的建议
a)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对政府信任度
绝大多数的传染病对任何群体都是易感疾病,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的重症率尤其之高,而通过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国家规避新冠风险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表示,中国在多年努力下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疫苗监管体制和疫苗质量标准体系,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毋庸置疑。在这举国上下一心抗疫的大环境下,居民更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抛却不必要的成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有序参与接种工作,保护自身的同时也是在为全社会的健康负责。
b) 客观对待既有事实,克服疫苗排斥心理
居民应当自发主动地了解疫苗相关知识,更应客观对待来自各类渠道的信息,具备基本的辨伪能力。只有经过政府机构公布的官方数据才是完全值得信赖的。相关科学研究和疫情防控成果均表明,现有疫苗对于病毒变异株仍具备一定程度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的传播力以及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全程免疫后6个月抗体水平确实会下降,但并不代表疫苗就此失去保护力。不要被危言耸听的言论误导,切忌人云亦云,更勿听信“疫苗有效期短”“疫苗安全性弱”等毫无根据的负面揣测。
c) 疫苗并非一劳永逸,日常防护不可松懈
根据已有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疫苗接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免疫保护的具体持续时间目前仍未有确切定论。各类传染病感染风险依旧存在,疫苗接种必须与严格的防控措施并行。切勿以为已完成疫苗接种便可掉以轻心,应当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防护措施,日常出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用一切手段将遭受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致谢
感谢叶仁道老师在调查方案、调查报告方面给予本项目组的指导,感谢450位接受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积极配合本项目组的工作,最后也对本项目组成员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参赛作品部分内容;本项目受到2022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22R407A01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