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要求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中国根据新时代局势变化,提出的新型全球治理理念,是解决全球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lls for promot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concept is a new concept of global governance proposed b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a Chinese solution to global problems. It has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from two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1. 引言
中华传统哲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在这悠长的历史中孕育了多元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哲学体系。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始终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哲学,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求同存异”的伦理精神、“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合”哲学思想。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
2.1. “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
“和”有和谐、和平的意思,而“合”有融合、结合、汇合等意思。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和谐,追求和平,比如儒家提倡的“和为贵”、“和实生物”等哲学思想,强调包容性,但是和不代表同,在强调和谐包容的同时,也注重多样性,不排斥差异性,主张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次疫情也验证了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 [1]。中国在深刻洞察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这一理念。这一理念继承了儒家崇尚“仁”的思想,追求和平,尊重差异等传统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合作共赢,希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此外,在文化构建方面,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能够交流的前提,文化因为差异而多样,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使每种文明都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自己的魅力,让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播本国文化,并且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互动互鉴,增加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并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来丰富本国文化,秉持包容的文明观,实现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秉持的文明观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各国发展自己的文明,走适应自己国情的文明发展道路,蕴含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哲学智慧。
2.2. “万物一体”的天下观念
万物一体思想是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共同体意蕴。万物一体在政治领域就体现为天下为公的天下观念及大同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公天下的哲学思想,比如中国古人在《礼记》中提出“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来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包容的自然法则;程颢认为“天地万物一体”、“公者同”的哲学思想;王阳明认为天下为一家;儒家提出的天下为公;《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这些哲学言论都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的天下观及大同思想。而这传统哲学提到的天下正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天下观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思考世界层面的责任与义务,而今天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而提出的这一理念也强调如今人类社会命运与共,认为当今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发展,呼吁世界各国摒弃自私自利,置身事外,应该采取团结协作,携起手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这正是中国“万物一体”思想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下观在新时代的表达。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这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中国遵循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实际就是当下的客观现实,而中国提出的这一理念是根据当下国际国内的局势变化,立足新时代特征,提出的新型全球治理理念。当今实际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从国际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愈加成为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趋势。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各国全方面深度融合的同时,一系列全球性难题层出不穷,单单依靠个别国家的努力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保持自身安全,世界各个国家只有共同合作,携起手来一同面对这些苦难,构建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解决这一系列难题。面对这一现实的呼唤,理念才得以孕育。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实现中国梦,中国提出了这一新型治理理念,这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源于现实需要,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 [2]。
3.2. 坚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如今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各国成为一个整体,以一种共生性处在同一个地球,要学会将世界各国看成一个普遍联系,命运与共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如今,各种世界性问题爆发,例如气候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等,每个国家只有团结合作,将自己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份子,共同协商应对困难,才有可能解决这类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整体和部分观点的深刻领悟。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事物。如今处于疫情当口,世界经济发展变缓,政治格局不稳定,个别国家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帮扶做借口,对别的国家实行文化入侵,这种局势下,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肯定不会那么顺利,势必充满坎坷,但是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共建共享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世界的发展是向前进的,因此虽然构建的过程中会充满曲折,但是我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满了信心,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可以构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3]。
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本体论,重视人民的作用,强调人民的地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各国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了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的最终目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中国就以最迅速的动作,采取各种应对疫情的防护措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立场,在迅速稳定国内疫情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力求维护人民利益,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本体论的真实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新时代的体现 [4]。
4.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立足新时代,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提出的解决全球性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不仅对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有利于促进各国持久发展,繁荣稳定。因此,必须深刻领悟这一理念蕴含的哲学意蕴,挖掘其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期以推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