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大力推进以德育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增加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凸显育人职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以计算、分析、实践为主,要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进行更富创新性的研究来克服课程思政的枯燥性与说教性、提高生动性与趣味性、更好地实现德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达到“如盐化汤、润物无声”的实效。
从德育的理论层面分析,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德育活动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德育科学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其根本意义是探讨、研究道德教育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根本价值是对道德教育活动进行解释与指导。德育研究具有两个层次的科学基础:作为方法论的科学基础(哲学、逻辑学、数学等)和作为理论支撑的科学基础(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对于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这一重要的德育方向,需要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开展创新型研究,探索并完善新的研究视域,以求得理论与应用层面的实质性突破。
劳伦斯·科尔伯格,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创立了在整个德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又称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全球道德教育理论发展与德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也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赵丽娜 [1] 基于该理论的核心理念、结合我国德育实际情况,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观念、突出德育多元化、增强德育隐蔽性的德育创新思路。许枝等 [2] 也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当前高校的德育实践创新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德育显性和隐性课程建设、教育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高婧等 [3] 针对护理专业,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实践德育具体路径与策略,强调使学生充分融入实践情境、达到道德认知和情感上的充分共鸣。
本文将基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选取理工科中的土木工程专业构建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新方式——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思政方式。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地基处理等领域,培养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代表性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面向课程思政建设,可从课程层次入手来进行具体研究。详细介绍如下。
2.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组成、目标及实践要点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有机部分:1) 道德哲学观:主要包括元伦理学假设(道德的价值相干性假设、道德的现象主义假设、道德的普遍主义假设、道德的规定主义假设、道德的认知主义假设、道德的形式主义假设、道德的原则性假设、道德的建构主义假设)和规范伦理学的公正首要性假设(公正是普遍的;公正是规定的;公正是认知的;公正是形式的;公正是原则的;公正是建构发展的);2) 心理学思想:将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3) 德育实践:早期是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使用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听者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道德发展的水平),后期是更成熟的公正团体法(利用公正的机制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强调的是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机构的教育作用)。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先进的德育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较强的思维能力、批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诉求,应避免进行某些理论的硬性灌输。
对应于这一目标,实践要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关键词:“多样性”和“隐蔽性” [4]。
对于具体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如何实现德育实践的多样与隐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具体方向。
3. 课程思政中实现德育“多样性”与“隐蔽性”的具体路径
从“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理工知识与人文知识是具有内在结合点的。人性和理性的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共同促进了很多大科学家、著名工程师辉煌成就的取得。因此对于理工类专业,在注重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应充分注重人文教育,综合化已成为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内容丰富有趣的人文知识在德育方向也具有天然的“多样性”,如果能挖掘出其德育价值与理工知识的内在具体联系、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德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则可实现“隐蔽性”。因此,引入人文知识有望成为理工科专业实践科尔伯格德育理论、达到先进德育效果的新路径。
更具体来说,在人文知识的浩瀚海洋中,传统文化是最值得进行深入挖掘的领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全方面均产生着重要而具体的影响 [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它既包含与世界各先进文化相互融合的“主体间性”,也包含与世界各先进文化共生、共存、共进步的“个体间性”。当代高校青年处于信息纷杂的大数据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青年学生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念的混乱,缺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亟需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力弘扬人文教育、强化文化自信的主要抓手,同时作为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下、增强德育多样性与隐蔽性的创新方式。
根据“古为今用”的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优先选择其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新时期的重新审视,吸收传统道德智慧,尝试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与建设实践提供源自中华文明的强力支撑。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具有突出的艺术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富含着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元素,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有望成为德育研究的重要视域、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实施的重要抓手。相关学者已开展了具体研究,例如姚晓菲 [6] 针对四大名著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精神(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凸显的“忠义”精神、《西游记》中展现的“奋斗、进取”精神、《红楼梦》中体现的“情”文化精神),进而进行了剖析与诠释,探讨了用于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具体到《三国演义》:刘永生 [7] 从爱国主义、人生准则、理想信念等角度挖掘了《三国演义》中的德育元素;张韡 [8] 也以《三国演义》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张丽君 [9] 通过组织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三国论坛”)探讨了因地制宜挖掘三国文化德育内涵的方式。具体到《西游记》:宋爽 [10] 针对《西游记》,以文本为基础、人物情节为外在线索、以文化阐释为内在导向,分析研究了《西游记》的德育价值;李青梅 [11] 论述了《西游记》中的教育寓意,总结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到《水浒传》:闵双梅 [12]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内容,如反不公、反压迫、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惩恶扬善、忠勇、孝悌、仗义疏财、讲信修睦、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等;卜映红 [13] 对林冲故事进行了渗透性剖析,探讨了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指引、促进身心发展和性格培养的具体方式。具体到《红楼梦》:庄媛 [14] 具体挖掘了其中的德育思想、探讨了当代价值、明确了对德育工作的启示;徐伟 [15] 从德育角度的观念挖掘了《红楼梦》中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加强当下德育教育的深度。
因此,可继续不断深挖四大名著中的德育元素与价值,进而与土木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实现深入有机的融合,以多样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来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建立起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思政新方式。
4. 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思政方式
1) 以德育输出为核心,建立融合传统文化经典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多样化形式。
在成果的形式方面包括课件、著作、电子读物、漫画、动漫等。在传播成果的形式方面包括课堂展示、发放课外读物、通过微信/微博推送等。
尤其是特色动漫作品,特别适宜与新媒体传播平台结合起来,以“短视频”这一当前流行的形式进行全天候地高效传播,随时随地将学生们带进一个生动形象、色彩缤纷的育人情境之中,实现趣味式育人、交互式育人、多样化育人、隐蔽式育人,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16]。在制作特色动漫时注意按学生喜欢的艺术风格来塑造动画形象,以生动有趣的画面来展示故事意境,同时精心打造配音及配乐,实现高质量的多重感官刺激。
2) 以德育效果为核心,建立融合传统文化经典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隐蔽化方式。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成果,在内容上都应是对德育内容与思想的“隐蔽式”输出,严格避免生硬的、牵强的、说教的输出方式,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为此,要基于对四大名著中多方面德育元素的全面剖析以及对相应育人价值的深入思考,同时基于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对筛选出的四大名著故事及其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本质层次的比较研究,找出内在的一致性,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状态下实现二者的灵活融合与演绎,进而创作出兼顾知识性、艺术性、德育性与趣味性的系列化特色成果。这些特色成果应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同时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新视角,通过较为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诠释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关键概念和要点的理解,实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对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的尽快掌握,同时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动力,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具体方式可包括两大类:1) 在四大名著故事中穿插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成以名著元素为主、专业知识为辅的特色成果。例如,在涉及到房屋的桥段可艺术性地融入《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有关知识;在涉及到建筑材料的桥段可艺术性地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有关知识;在涉及到风、雪、地震等作用时可自然融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的有关知识。2) 基于四大名著的经典人物形象,自编故事情节来串连起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形成以专业知识为主、四大名著元素为辅的特色成果。
5. 具体成果与应用情况
5.1. 具体成果
1) 将《三国演义》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课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创造性的有机融合,出版了两部特色著作《钢混三国》和《钢混蜀汉传奇》:《钢混三国》针对专业课程采用了《三国演义》著名人物的名字,通过精心的情节设定和对话编排清晰简洁地介绍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点知识点。《钢混蜀汉传奇》将《三国演义》代表性人物的内在典型特征与重要专业概念进行了对应,以蜀国的发展历程为基本主线建构了内容框架,在章回体构架的每一回中都穿插着对专业知识的介绍。
2) 选取《西游记》进行了与专业重点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索,完成了融合《西游记》与《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的特色作品《钢混西游》、融合《西游记》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的特色作品《大话西游之建筑材料》,同时制作了融合西游元素与专业知识的18部《大话西游》系列动漫作品(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reenshot of the animation work “A Chinese Odyssey—Bulk Density”
图1. 《大话西游——堆积密度》动漫作品截图
例如,《大话西游之建筑材料》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将土木工程材料知识与《西游记》元素进行了自然深入地结合,在新颖流畅的故事情节中介绍了各类材料的知识,并配有西游人物插图和古体诗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5.2. 应用情况
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专业课程思政新方式已在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九年的应用实践,具体方式包括:
1) 用于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看到融合了四大名著元素的特色课件、著作、漫画、动漫等,既能帮助理解各个重要的知识点,又能受到德育熏陶,同时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效果,实现“文化自信进课堂”;
2) 用于课外辅助教学:同学们在课外也可以看到既专业又有趣的特色著作、漫画等,便于自我学习,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激发阅读经典名著原文的动力、提升人文素养,显著增强“文化自信”;
3) 用于网络空间传播:特色漫画和动漫作品尤其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下受众的阅读认知习惯,可借助于微信公众号(“轻松学土木”)、微博等平台实现高效推送与精准传播(如图2),使得受众群体突破校园界限和时空局限。受众群体可随时随地地感受专业知识学习的新视角,享受课程思政新方式的突出优势,更好地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Figure 2. Serial of “Building Materials for A Chinese Odyssey” released through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图2. 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大话西游之建筑材料》连载
实践表明: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专业课程思政新方式达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6. 结语
根据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启示,增强多样性与隐蔽性是在专业课程中改进德育效果的主攻方向。本文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为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围绕如何“多样”与“隐蔽”地实现传统文化经典德育价值的发掘与融入,构建了课程思政新方式。
新方式深入探讨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德育元素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方式,完善了基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德育研究新视域,提供了体现时代特征的高质量创新性成果,实现了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式创新,增强了德育的多样性,强化了隐性德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了德育效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进双赢,扩大德育实施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课程思政的渗透能力,同时创造性地强化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2021010);2022年山东建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