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Marxist Anti-Poverty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DOI: 10.12677/ACPP.2023.121040, PDF, HTML, XML,   
作者: 赵羽桢: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反贫困Theory of Marxism Poverty Anti-Poverty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创立了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号召无产阶级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解放自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今天,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其价值。我国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反贫困工作已经完成,我国还面临着相对贫困的问题和精神贫困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两种贫困,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Abstract: Marx and Engels developed anti-poverty theory by analyzing their eras. This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proletarian poverty is the capitalist system itself, and calls on the proletariat to eliminate the capitalist system, so as to liberate themselves and final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oday, the anti-poverty theory of Marxism is not outdated and still has its value. Although China has wo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t does not mean that all the anti-poverty work has been completed. China is also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poverty and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poverty. To solve these two kinds of poverty, we should still take the anti-poverty of Marxism theory as guidance,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and insist on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文章引用:赵羽桢.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1): 219-22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导人民群众脱离贫困的理论指南。今天,虽然我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并没有过时,对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内容

2.1. 贫困的界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贫困的主体。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的恶化和精神生活的贫乏。当整体经济形势较好时,资本家为了抢夺市场,谋取利润,会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榨,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繁重的工作会使劳动者身心俱疲。当整体经济衰退时,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往往会通过降低劳动者的工资、裁员等手段缓解压力,这时,劳动者会因为工资收入低下或者失业而贫困。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论是在经济关系上还是政治关系上都是不平等的,无产阶级处于劣势那一方。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无产阶级为了生存必须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因而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最终走向贫困。

2.2. 贫困的分类

马克思对贫困进行了分类,从内容上看可以划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从形式上看可以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物质贫困指的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工人阶级为了维护和再生产自己,为了延续自己肉体的生存,就必须获得生存和繁殖所绝对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1]。工人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一旦家庭出现变故,例如疾病、自然灾害等情况,工资就会入不敷出,很难去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渐渐的就会在物质上陷入贫困。除此之外,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及其恶劣,工伤之后的赔偿微乎其微,种种现象表明工人阶级在物质上极度匮乏,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精神贫困指的是精神生活的贫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2]。可见,当时的工人不仅在物质上贫困,而且在精神上贫困。经过工业革命,各种先进机器层出不穷,工人在工作中不再承担多项工作,大部分工人在工作期间只需要在同一位置进行着反复的单一的工作,这种工作枯燥无味,会使工人逐渐变得精神空虚。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伊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严重,当时资产阶级政府还没有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限制,工人的工作时间较长,自由时间较短,很难抽出时间去接受教育,提高自我,这也会导致其精神的空虚。

绝对贫困指的是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经过生产得到的只是资本家发放的工资,但其所获得的工资以及其他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又称为生存贫困。马克思指出,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 [3]。相对贫困指的是在整个国家财富收入中资产阶级收入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而无产阶级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因而两大阶级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无法消除。马克思明确指出,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2.3. 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对贫困的思考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的,他看到了那个时代西欧劳动人民的贫困状况,透过这一状况指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一样,都属于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是一无所有的,所以必须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生存。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4]。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便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无偿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情况的结果只有一个:“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5] 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很多新兴技术被生产所利用,大批劳动者不能被生产资料所吸收,这批人会走向失业,成为过剩人口,最终成为新的贫困者。因此,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便是资本主义制度。

2.4. 消除贫困的途径

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6]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劳动者享有着人身自由,但实质上只是被雇佣的奴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不仅生产了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要创造最终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无偿取得的剩余价值去获得更过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本质上是极为不平等的,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最终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资本家占有着社会的巨额财富,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只占有少部分财富,这种两极分化会引发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的矛盾,矛盾的激化终将会引发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社会生产正常进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矛盾。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例如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多元化趋势,但这些变化的发生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这一制度的本质,同时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因此,无产阶级消除贫困靠资产阶级的内部调整和改良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根本上消除贫困。

2.5. 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财富必将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将蛋糕做大,但却无法将蛋糕分好,占社会极小比例的资本家占有着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而占社会极大比例的无产阶级只占有着社会财富的很小一部分,甚至稍有不慎,就会步入贫穷的困境。无产阶级要消除贫困,就是要做到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也分好,消灭剥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条件,在成功脱贫之后,无产阶级没有了物质财富的后顾之忧,便可以在智力上、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高度出发,指出了无产阶级为什么会贫穷,为什么财富占有会两极分化,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他们的使命是在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后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新世界,要想完成这一使命,他们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启示

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鲜明的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领导无产阶级摆脱剥削,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几千年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改善民生的政策有很多。例如,在封建时期,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休养生息、减免徭役和赋税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开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地主阶级不会也不可能有消除全国绝对贫困的想法,无论他们在国家政策上再怎么重视民生,都改变不了他们在行动上压迫农民的现实。因此在封建社会,反贫困永远不可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着重提出要改善民生,后来更是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可惜孙中山先生英年早逝,国民党逐渐由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掌权,他们代表着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国民党执政的情况下,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不进反退,官僚资本运用其手中的垄断特权,进行了大量的投机活动,我国的市场一片混乱,人民群众也深受其害。尤其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所谓的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造成国内市场一片混乱,而官僚资本则在这一过程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中国的人民群众才重获新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我国的反贫困事业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努力,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实行新的政策,直至今日,我国的反贫困成效举世瞩目。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很多事业都只能是空想。当前,我国的反贫困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防止返贫,又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要想把乡村振兴这一任务做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

3.2. 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贫困,必须推翻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公有制条件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公有制为主体,所以我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在一定时期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调动到了反贫困事业尤其是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切实解决了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各种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最终帮助他们脱贫。在公有制下,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央企和国企,这些企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央企和国企发挥了其在资源、专业和人力上的优势,积极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环境、通讯等条件,开展了大量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其次,央企和国企的选派一些干部尤其是党员亲身投入到了扶贫前线驻村帮扶,体现了其政治担当。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证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消除贫困,逐渐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3.3. 重视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

随着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相对贫困的问题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相对贫困治理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追求 [7]。要想解决好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我国当前的相对贫困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个体差距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相对贫困才有解决的希望。针对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已经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不断深入,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差距上,因此接下来要推动中西部高质量发展,促进东西部的优势互补,推动东部地区对口帮扶西部地区,从而达到先富带后富的效果。对于个体之间的差距,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例如老人、残疾人等。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是导致他们陷入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要在这些领域向这类人群倾斜,从而循序渐进地去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

3.4. 重视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明确指出,贫困既有物质上的贫困,又有精神上的贫困。当前,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物质上反贫困与精神上反贫困不同步的问题。精神贫困的产生主要是个人自由时间的缺乏而导致的,任何人在物质上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可能由于自由时间的缺乏而导致精神贫困。物质上较为匮乏的人们,为了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必然要进行大量的劳动,因而工作时间较长,自由时间较短,很难有时间自我教育发展自己,逐渐导致精神上的贫困。很多在物质上较为充足的人,也面临着精神贫困的危机。很多人为了在事业上进一步发展或者受到同事内卷的影响,加班的次数和时长相比以往都大幅增长,因而自由时间较短,长此以往会造成精神的空虚。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人,他们的自由时间十分充裕,但他们并没有将自由时间充分运用或正确运用,有的人将大量自由时间用来消遣,有的人则极端性的追求个人利益,这也会导致精神贫困,且这类精神贫困危害极大,很多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网红明星偷税漏税与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极端追求个人利益是分不开的。自由时间较短导致的精神贫困可以通过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而自由时间没有正确运用导致的精神贫困解决起来较为棘手,必须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防止不良思想思潮的腐蚀。在物质上反贫困不断取得成绩的当下,精神上的反贫困应当被重视起来。

3.5. 发挥科技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产生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空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以往的社会所不能比拟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人工被机器替代,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很多人由于失业导致贫困。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人员的贫困。但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的运用科技可以促进贫困的解决。我国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帮助当地人民脱贫。同时,科普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贫困人员的能力,有助于解决其物质贫困,而且帮助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有助于解决其精神贫困。在之后的反贫困工作中,仍然要重视科技的作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当前还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与精神贫困问题。

4. 结语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虽然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我国的反贫困任务并没有结束,相对贫困、精神贫困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当前要继续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汲取营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3.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56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44.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3.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26.
[7] 周云波, 王辉. 共同富裕目标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 长白学刊, 2022(6): 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