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研究
The Necessity and Innovative Path of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World History Professionals
DOI: 10.12677/CES.2023.11101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韩家炳: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世界史专业培养模式必要性创新路径World History Major Training Mode Necessity Innovation Path
摘要: 世界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史专业的建设程度是整个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为了提高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完善课程监督和评价体系,增强服务社会作用等方式,提升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世界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special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pecialty in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degree of world history 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istory discipl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world history specialty,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imperative. By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role of serving the society, we can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truly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world history professionals.
文章引用:韩家炳. 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 96-9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16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掌握外国历史与文化的专业人才。作为新建专业,国内的世界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界对世界史专业建设非常关注并发表了一些成果,如孟广林、邹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严双伍的《努力探索培养世界史专业高质量人才的新模式——武汉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试验班”教改情况简介》、徐浩的《什么是世界史:欧美与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诹议》、张倩红与于金金的《世界著名大学历史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及其导向》等。一些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如2019年10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世界史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论坛”;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举办了“2019年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本科论坛”等。但受各种条件制约,世界史专业建设仍普遍存在困境,亟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 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1. 21 世纪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纪

每个国家要求生存、求发展,都必须将本国的发展放到世界整体发展之中去看问题,要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全球发展的潮流。为此,每个国家都必须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各行各业都需要世界史的专门人才,国家对外事务更需要参考世界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世界史学科目前的现状显然与国家、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迫切需要加强我国高校世界史学科教学,培养一批既具有世界眼光又能掌握扎实的世界史专业历史知识的优秀人才。

2.2. 我国世界史是一门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基础不够厚实的基础学科

自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才真正开始受到重视,到“文革”结束时其独立学科的形态才基本定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开始进入发展期,教学、科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应用学科的发展备受关注,基础学科又相对萎缩,世界史尤为严重,如教学科研队伍严重减员,以至于有些大学历史系连世界通史课程都开不完整。特别是世界史研究生学位点由3个合并为1个后,在历史学科中,世界史学位点只占1/8,发展空间太窄,队伍进一步萎缩,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培养的世界史专业人才越来越少,而且质量呈下降趋势。

2.3. 国外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历史系都把世界史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 位置

哈佛历史学系的53名教师中,20人研究本国史,约占教师总数的38%,其余的人从事其他国家历史研究;耶鲁大学历史系全部教员中,大约只有1/3的教师从事本国历史研究工作;加州伯克利大学历史学系59位教师中,13人从事本国史教学研究,占教员总数的2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学校中,外国历史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上述大学历史学系2006~2007学年春季学期所开设课程中,外国历史课程的比例大致为:73% (哈佛)、88% (耶鲁)、81% (伯克利)、82% (厄巴那)、79% (南加州)和87% (纽约) [1]。国外这些举措为我们加快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4. 世界史学科升级带来了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

2011年,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学科目录调整方案中,世界史由原来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从八分之一变为了“历史学”的三分之一(历史学门类下有“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 [2]。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国家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相应地,国家也会增加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有了这些投入,相应地从事世界史研究的教师学生会有一定受益,人员就会增多起来,从而也会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针对这一调整,一些高校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调整方案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培养高质量世界史专业人才的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

3. 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3.1. 依据培养目标构筑本科课程新体系

世界史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世界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进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相关理论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本专业最新理论、方法和研究状况,具备搜集、整理、求证、分析中外文献资料,善于思辩和写作,独立进行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初步研究的能力,成为真正通晓世界历史和主要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同类院校和参考国外大学世界史课程设置方法,达成两点共识:其一,必须废止多年来因人设课的老做法,应依据界定的培养目标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二,世界史作为一门涉外学科,应该而且必须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与国际史学研究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对话,全面系统地把握国外史学研究动态的新变化,在学术史的系统追踪与梳理中全方位地展开学术前沿的研究,不断开拓学术新方向,引领学术新潮流,建构学术新范式,提升学术新境界,推动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全面发展 [3]。

3.2. 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深化教学改革

其一,强化课程的研究性。要求主讲教师须对所授课程的研究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相关内容自己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典籍阅读、西方典籍阅读等重点基础课,每门均安排五、六名年富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共同主讲。其二,注重启发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阐释其重点、疑点和新点,对相关的理论、新材料、新成果予以介绍评点,对教材的内容加以丰富并进行综合性、规律性的分析。而对教材中已经明述的史实过程,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和梳理。在讲授方式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将静态描述与动态展示结合起来。在考试方法上,采取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做法,对研究性强、学生人数较少的课程则侧重于提交论文和口试的办法。其三,设立本科生学术导师。为每2~3名学生选配一名学术导师,在学生日常管理之外提供一个师生交流、联络的渠道。学术导师对学生选修课程、课外读书、学习方法、学习问题等方面负责指导。

3.3. 不断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支持历史专业的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开展全面学术交流,有效地利用时间获取知识,争取与国际史学界接轨。抓住一切时机,参加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了解史学最新发展趋势。教师归国后带回的最新教学理念、研究方法和各种史学前沿动态信息,这样不仅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而且这对学生当下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学术道路的发展,无疑都具有较大的引导与促进意义。与此同时,通过校外专家授课制度,邀请国内著名世界史专家为学生授课,拓展并深化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条件成熟时,延请国外著名专家为学生集中授课1~2周,讲授他们最熟悉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专家们的讲学使学生足不出校,便可以聆听国内外一流学者的教诲,博采众家之长,开阔学术视野,增长知识,还使他们从中体悟到历史研究、尤其是世界史研究应有的思维方法和治学精神 [4]。

4. 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等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等多个教育教学过程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决定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在我国,众多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如何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改革单一、狭窄和工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多样性、宽厚性和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因此,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世界史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9jxtd022)和“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0jyxm069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岱, 许平. 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是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6): 50.
[2] 张礼刚. 一级学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世界史教学团队建设: 以河南大学世界史教学团队建设为例[J]. 河南教育(高教), 2015(8): 49.
[3] 熊芳芳. 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综述[J]. 世界历史, 2012(3): 145.
[4] 徐蓝. 新中国70年世界史学科的回顾与展望[N]. 光明日报, 2019-08-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