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年轻女性 [1]。患者常出现多系统损害,比如肾脏、肝脏、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和遗传、激素水平及感染等因素相关 [2] [3]。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产生大量的副作用,中医治疗SLE存在一些优势 [4]。中医认为SLE属“阴阳毒”“日晒疮”“痈证”“蝴蝶丹”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多为阴阳失调、肾精不充、瘀热互结所致。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中西结合治疗SLE对SLE的病情控制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分析海南地区SLE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和实验室检查的关系,为海南地区SLE的中医辨证客观化和SLE中医辨证的地域性差异提供参考同时为证候微观化研究提供基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的SLE患者247例。
2.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和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5]。
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 [6],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完成患者的中医辨证。若2人辨证不统一则交由本专业第3位副高级以上职称者辨证。
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SLE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回顾性研究通过海南医学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年龄在18~80岁的人群。
2.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或不愿配合本试验者;③实验室诊断数据不全。
2.5. 主要观察指标
WBC (白细胞计数)、HB (血红蛋白)、PLT (血小板计数)、血尿、蛋白尿、ALB (血清白蛋白)、GLB (血清球蛋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补体C3/C4、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等。
2.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最终纳入SLE患者247例,4个证型。247例患者中女性217例,男性30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7.23;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35.02 ± 13.91)岁。符合纳入条件的247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患者临床最为多见,占32.7%,其次分别阴虚内热证(22.9%),风湿热痹证(26.7%),热毒炽盛证(10.7%);初诊患者以阴虚内热证患者最多,占总数的32.0%;4种证型患者间年龄及SLEDA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of SLE and comparison of SLEDA scores
表1. SLE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SLEDA评分的比较
注:各组证型两两比较P > 0.05。
3.2. 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2.1. SLE证型WBC、HB、血尿、尿蛋白的比较
4种证型患者WBC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脾肾阳虚证患者的HB均值显著低于阴虚内热证和风湿热痹证(P < 0.05);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血尿阳性率和尿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和风湿热痹证(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WBC, HB, hematuria and urine protein in SLE
表2. SLE中医证型WBC、HB、血尿、尿蛋白的比较
注:与热毒炽盛证比较,1)P < 0.05;与阴虚内热证比较,2)P < 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3)P < 0.05;与风湿热痹证比较,4)P < 0.05。
3.2.2. SLE证型PLT、ALB、GLB、eGFR的比较
4种证型患者PLT、eGFR、GLB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脾肾阳虚证患者ALB均值显著低于风湿热痹证(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SLE TCM syndromes PLT, ALB, GLB and eGFR
表3. SLE中医证型PLT、ALB、GLB、eGFR的比较
注:与风湿热痹证比较,4)P < 0.05。
3.2.3. SLE证型ESR、CRP、IgG、gA的比较
4种证型患者的ESR、CRP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风湿热痹证患者的IgA水平显著高于阴虚内热证和脾肾阳虚证(P < 0.05);脾肾阳虚证患者的IgG水平显著低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和风湿热痹证(P < 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ESR, CRP, IgG and gA of SLE TCM syndromes
表4. SLE中医证型ESR、CRP、IgG、gA的比较
注:与热毒炽盛证比较,1)P < 0.05;与阴虚内热证比较,2)P < 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3)P < 0.05;与风湿热痹证比较,4)P < 0.05。
3.2.4. SLE证型IgM、C3、C4、ds-DNA的比较
4种证型患者的IgM、C3、C4、ds-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types IgM, C3, C4 and ds DNA in SLE
表5. SLE中医证型IgM、C3、C4、ds-DNA的比较
注:各组证型两两比较P > 0.05。
3.2.5. SLE证型各抗体的比较
不同证型患者间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Smith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P蛋白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6和表7。

Table 6. Comparison of related autoantibodies of SLE syndromes (n %)
表6. SLE中医证型的相关自身抗体的比较(n %)
注:各组证型两两比较P > 0.05。

Table 7. Comparison of related autoantibodies of SLE syndromes (n %)
表7. SLE中医证型的相关自身抗体的比较(n %)
注:各组证型两两比较P > 0.05。
4.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诊疗技术的发展,将传统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诊疗技术相结合,使中医医者能从新的视角观察疾病发展的过程,扩展中医医者对疾病的认识,更能准确指导临床诊疗。目前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激素治疗带来大量的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7] [8],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复杂,分型辨证、分期辨证各有不同,各医家对SLE的辨证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难题。本次研究探讨海南地区SLE中医证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地域环境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以期丰富促进SLE中医辨证客观化发展。
本次研究中,海南地区的SLE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为多见,其次分别为阴虚内热证、风湿热痹证和热毒炽盛证。此结果与两广地区(广西、广东)的研究结果相近 [9] [10]。而与北方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例如潘杰 [11] 通过对江苏省的263例SLE患者研究分析发现阴虚内热证所占比例最高。张爱芹 [12] 通过对山东省的129例SLE患者分析发现以热毒炽盛证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地域气候相关。海南地区与两广地区地处中国南方地区,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夏季较长且酷热,长期吹空调,饮食贪凉,素体阳虚多见,故多为脾肾阳虚证;北方地区秋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易至热毒瘀血之邪蕴结体内,加上SLE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易耗损肝肾之阴,且激素为“纯阳”之品,其性温燥,易化火伤阴,热毒内滞,故多为阴虚内热证及热毒炽盛证。Voulgarelie [13] 以欧洲共识狼疮活动性评分(ECLAM)对345例SLE患者疾病活动与贫血进行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ECLAM每增加1分,HB水平下降1.4 g/L,认为贫血程度与SLE疾病活动相关。中医认为脾统血、肾藏精,故贫血的发生与脾、肾的功能失调、脏腑虚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的HB的均值显著低于阴虚内热证和风湿热痹证,且低于正常值水平(P < 0.05)。提示在SLE患者中出现HB水平下降且伴有贫血症状者多为脾肾阳虚证。
肾功能损害临床通常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浮肿、无症状蛋白尿、血尿等。本次研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血尿阳性率和尿蛋白阳性率最高,提示SLE伴有肾脏损害者多为脾肾阳虚证。曹左媛等 [14] 在研究45例初SLE初发患者中发现脾肾阳虚证患者尿红细胞阳性率最高,且出现大量蛋白尿,较其他两种证型患者明显增多,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此外中医认为蛋白尿、血尿等异常多为水精输布失调所致,而水精输布与脾肾关系密切。脾主升清,脾不健运,无以运化精微物质,则精浊内停;肾主封藏,封藏失司,精微物质外泄,随尿液泄漏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以上结果表明SLE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血尿是脾肾虚损的临床表现。
ALB是血清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营养状况和全身炎症反应。本研究中发现热毒炽盛证患者及脾肾阳虚证患者的AL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水平,此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 [15]。中医认为SLE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亏虚为本,外邪气侵袭为标。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ALB水平降低,则反应出在SLE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亏虚,易受邪毒侵袭的特点。热毒炽盛证主要以“邪实”为主,邪毒侵袭,机体奋起抗争,炎症指标相对较高。脾肾阳虚证主要以“本虚”为主,脾肾亏虚则气血不生,不能濡养全身以至营养不良,提示ALB水平降低反应全身营养状况不良与SLE脾肾阳虚证相关。
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自身抗原和抗体的出现则刺激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在本研究中风湿热痹证及热毒炽热盛证患者的IgA水平升高,说明风湿热痹证及热毒炽热盛证患者的免疫状态相对亢进,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 [14]。而脾肾阳虚证患者的IgG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三组证型,这可能是脾肾阳虚证正气较弱,无力奋起抗争,免疫功能相对低沉。
同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期待今后开展大样本研究;本研究证型辨证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期待今后更多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SLE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与西医微观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对中医证候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但与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差异,说明SLE中医证型具有复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地域环境对SLE中医证候分布影响及SLE防治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2160874),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19RC206),海南省研究生科创项目(No. Qhys2021-36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