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DOI: 10.12677/SA.2023.1210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柳书玥, 李茂杰, 陈国新, 张 艳, 唐 剑: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自信聚类分析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luster Analysis
摘要: 现如今文化自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价值。因此,加强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数学建模两种方式,采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首先,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再使用聚类分析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分别给出建议。
Abstract: Nowaday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 provides important spiritual valu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were adopted, and SPSS and other software were used for data preprocessing. First, we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n use cluster analysis to describe statist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we g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文章引用:柳书玥, 李茂杰, 陈国新, 张艳, 唐剑. 基于聚类分析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1): 1-10. https://doi.org/10.12677/SA.2023.121001

1. 研究背景

古往今来,国家强盛与文化强盛始终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发展,只有全体国民都对本国的文化感到自信,社会主义才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我们要始终把文化自信放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中,将它与三个自信放在同一纬度,坚定的拥护它,践行它 [1] 。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这背后,也为思想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系列腐败堕落思想;更有许多人崇洋媚外,吹捧外国文化,贬低本国文化,体现出对本国文化的极度不自信。

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青年人的优秀与否,与国家强盛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好的引导,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但如果不加引导,则很容易走入歧途。因此让大学生养成对本国文化正确的态度,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充足的自信,这个国家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持续繁荣的内核,才有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底气与基础。大学生失去了文化自信,又何谈国家的繁荣富强呢?

2. 研究目的

本次的研究将通过调查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通过三个方面,从对中国文化基本认识,对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入手,收集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先利用图表,文字等多种途径对我们所得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基本态度,再对上述的数据利用相应的软件,建立适合的数学模型去分析文化自信在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情况,得出致使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因素,从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3. 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对文化自信重视程度的提升,国内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所存在的不足,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不足的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张克兵指出,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下,保持文化自信就是对一个新的文明体系的建立 [2] 。吴增礼、马振伟同样说道,中华文化五千年,我们有太多的文化,精神,传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播,去让世界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国外,因为“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念的淡薄,故而国外对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是有关文化内涵,作用与地位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外国学者格尔茨指出,人们从自己出生就具有严重共同文化,因此建立文化认同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厄内斯特盖尔纳也认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建立相应的文化认同都是必不可少的 [3] 。

现如今,大部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到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思想的,因此我们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是极具创新的。

4.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分析

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4.1.1. 性别分布信息

Figure 1. Gender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图1. 受访大学生性别分布图

在所有调查的大学生中,性别分布如图1,有55.81%的大学生是女性,其余的44.19%则为男性,受访对象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差异较小。

4.1.2. 年级分布情况

Figure 2. Grade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图2. 受访大学生年级分布图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年级分布如图2,大一年级的受访学生占比为10.96%,大二受访学生占比22.59%,大三年级的学生占到总受访者对象的60.13%,大四学生占比6.31%,由数据可知,大三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其余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

4.1.3. 专业分布情况

Figure 3. Major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图3. 受访大学生专业分布图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专业分布如图3,文史类专业占比25.91%,工学类专业占比22.26%,理工类专业占比18.27%,哲学类专业占比11.3%,医学类专业占比12.62%,其他专业占比9.63%,专业分布多样化。

4.2. 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

4.2.1.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the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图4. 受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程度分布图

图4,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信息非常了解的仅占6.64%,较了解也只占了18.27%,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太了解占比19.93%,不了解的比例甚至占到了55.15%,说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存在很大的问题。

4.2.2. 对中华文化最核心内容的认识

Figure 5.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among the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图5. 受访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最核心内容认识图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从图5中可以看到,4.9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优秀的文化作品,26.58%的受访者认为是伦理道德观念,53.49%的受访者认为是人际交往方式,14.95%的受访者认为是思维方式,分析得知,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4.2.3. 对中国革命文化了解程度

Figure 6. Respondents’ understanding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图6. 受访者对革命文化了解程度图

图6,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十分了解革命文化的占17.61%,基本了解的占35.88%,不是很了解的占16.61%,对革命文化完全不了解的占比高达29.9%,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优良的革命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短板。

4.3. 受访者对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态度

4.3.1.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态度

图7,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36.88%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持认同的态度,认为他是文化根基,应该铭记于心;31.23%的受访者持有较为认同的态度,但认为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12.29%的受访者持有不认同的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太过保守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virtues

图7.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态度分布图

4.3.2. 对中国文化是否感到自信(Confident about Chinese Culture)

Figure 8. Respondents’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图8. 受访者对中国文化自信程度图

图8,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33%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非常自信,23.92%的受访者较为自信,高达54.49%的受访者持一般的态度,接近20%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感到不同程度的帮不自信,这反映我们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任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5. 基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文化自信现状,我们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将调查对象划分为不同特点的人群,并结合聚类结果对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进行命名,以便了解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文化自信现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我们采用K-means聚类的方法,选取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是否认同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对经史子集类书籍阅读情况、参加保护传统文化活动的意愿、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事迹的了解程度6个变量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分析 [4] ,见表1

Table 1. Population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表1. 群体分类特征

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得到三类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三类群体进行命名与特征描述,具体分类详见图9图10图11。根据图9图10图11的结果,可以将518名调查大学生聚类成以下三类群体:

Figure 9. Class A college students

图9. A类大学生

A类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对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中立,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俗,读过1~2本经史子集类书籍,不太愿意参加宣扬或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事迹不了解。

Figure 10. Class B college students

图10. B类大学生

B类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较为了解,对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中立,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俗,读过2~3本经史子集类书籍,不太愿意参加宣扬或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只了解一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事迹 [5] 。

Figure 11. Class C college students

图11. C类大学生

C类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较为了解,认同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太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俗,读过2~3本经史子集类书籍,有时间有兴趣就去参加宣扬或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事迹了解很多。

通过对A、B、C三类大学生的聚类,我们能够了解到,A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并不了解,没有怎么读过传统书籍,也不愿意去参加宣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B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较为了解,但对革命文化了解不多,读过一些传统书籍,但也不太愿意参加宣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C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革命文化都较为了解,同时认同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读过一些传统书籍,但也只有2~3本,有时间有兴趣的话才会参加宣扬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

综上可知,大学生总体文化自信不算太高,对于能够提高文化自信的活动也并不积极,在下一节我们将给出具体方法和合理建议。

6. 结论

针对以上的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如何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建立积极的教育关系,良好氛围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稳第一课堂——课堂,培养文化自觉,灌输文化自信。在课堂上,要合适宜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和课堂中,运用创造行的眼光将专业特点与传统文化融合,如大学生入学初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思想文化融入其中 [6] 。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合理分解,与时俱进有效的融入艺术作品中,在艺术设计与创作中映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自信

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塑造品格的有效道路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扎实传统文化自信,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借鉴校企合作和产业融合的经验模式,建立长期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单位,譬如文化产业园、博物馆、乡镇农村、展览馆、科研院所等等 [7] ,在历史古物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革命文化遗址中感悟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现代化农村感受改革带给农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科研院所、产业园区感受中国人民的开拓进取和执着追求,这些不能在教科书中生动展示和真切体会,必须真真切切深入社会,深入到广大人民中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

3) 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里的“网络”载体除了互联网(Internet)外,还包括普通的传递信息的信息网络媒介,具体包括杂志、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类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手机等视听复合媒体,互联网等电子信息系统等。作为现代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在年轻人中备受青睐,成为当代传播思想文化的一个日发凸显的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8] 。具体可通过:a) 引导大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书籍、报纸等纸质阅读,读原文,品原著,悟原理,在纯粹的书籍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b) 充分利用高校食堂内的电视,早餐、午餐、晚餐时间正是新闻播报时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时间,将时事新闻灌输给不经常主动收听新闻的大学生。日常也可以播放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专题节目,例如,国家宝藏、国风遇见新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营造出充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的浓烈氛围。

6.2. 如何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

1) 改进教研活动带动革命文化自信提升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较肤浅,不够深入,往往只停留在“革命”两个字上,而无法抓住“文化”的内涵,从民主革命时期对理论认知的缺乏就已经存在了。因此,须将改进教研活动作为首要任务,要想更好地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 高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积极推进相关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备课的质量;b) 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在国家社会和国际的大背景下融入革命历史教育,进行启发式提问,循循善诱,使学生集体讨论,自主思考;c) 举办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打造交流、学习的互动式平台。课堂不能代表学校教育的全部,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可以经常性的举办革命文化主题讲座,聘请不同领域著名的相关专家学者从革命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讲解,使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得到延伸 [9] 。

2) 加强革命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

在革命文化研究过程中,要借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理论体系,构建“红色文化学”的学术体系;反思与突破中国革命史研究方法,对思维进行转换研究,对视角进行创新研究,向“新革命史转型”要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研究中来,使革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3) 打造传播革命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

可见的、有形的校园实物都是静态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静态的校园文化反映了该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能对学生革命文化的了解程度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革命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建筑、雕塑等物质形态中去,如可以利充分利用校园景观,如校园雕塑、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等等,校风、校训、校徽、校歌等中,使之成为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净化、对大学生的情操产生陶冶、对大学生的优秀政治素质产生塑造、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教材,以此实现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认同和自信。

6.3. 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有机整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特殊、意义重大,占有浓墨重彩的一席之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在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任务承担者。提升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认识,首先,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理论课教师充分的重视与赞扬,其次,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教师充分的物质保障。在政策扶持与投入力度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物质待遇,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员工给与充分的肯定与尊重,例如颁发荣誉证书、发放奖金等方式。

基金项目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3710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胡芳芳. 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9): 105-107.
[2] 孙红英.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 公关世界, 2022(5): 115-116.
[3] 吴轲威, 徐娴.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与培育路径——基于百度指数“文化自信”大数据分析[J].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1): 1-7.
[4] 王唐胤. 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2): 91-93.
[5] 智航, 程娟娟. 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研究[J]. 大学, 2021(46): 122-124.
[6] 张英姿.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J]. 决策探索(中), 2021(10): 44-45.
[7] 陶媛. “和诗以歌”艺术形式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启示[J]. 四川戏剧, 2021(8): 158-160.
[8] 梁爽.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J]. 决策探索(中), 2021(8): 91-92.
[9] 刘小双.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J]. 文化学刊, 2021(7):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