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探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研究背景、研究出发点与侧重点、表现特征等多方面的异同点,全方位了解人的真正需求、了解人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当代社会中,以需要理论为研究导向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2. 马克思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相同性
2.1. 研究现实存在的“人”的需要
在古希腊时期,德谟克里特将人的需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需要,一部分是精神需要,但是他更加强调人们的精神需要,只有精神追求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柏拉图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被其灵魂所决定,人是群体灵魂逐渐划分出来的个体。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也是通过人的灵魂和功能这个角度来阐述人的欲望。
近代西方思想家黑格尔,他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人的理性,忽视了人的客观需要,只是抽象地认识人的需要,没有看到需要源于现实和感性的人的活动。
现代西方哲学家弗洛伊德,他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第一思潮”,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他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精神病患者或者是心理变态者,即以不健全、不成熟的人为参考。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这些哲学家并不能够解决长期困扰人类需要的问题。
马克思与马斯洛虽生活的年代将近相差一个世纪,但都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历史发展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人,通过研究现实的人的需要,能够认识人类的真正特性,并且逐步探析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我现实的途径。
2.2. 将生理需要视为人的第一需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1] 如果人们的吃、穿、住在质上与量上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产生对于其他事物的需求,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马斯洛也将生理需要视为最基础的需要,包括人对于食物、水、睡眠、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人类的其他活动将不会得到运转,此外这些生理需要也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需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然后逐渐向高层次需要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 。
2.3. 需要的最终归宿为自我实现
马克思将人理解为有需要的、感性的社会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归结为三个递进层次,分别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1] 。因此把全面发展作为其需要理论的最高层次。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发展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人们就能够实现自我,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本质。
“高峰体验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最高层次,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时刻,这种体验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发生根本性转化,从而达到对于自我存在价值的领悟。自我实现依赖于人的各个需求都满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马斯洛也指出,在所有人中只有1%的人才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绝大多数人只会停留在其他的需求层面中。
2.4. 需要理论具有层次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一个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也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人类片面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发展,又或者可以概括成个体需要向类需要的升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具有丰富多样性,但是需要的产生与发展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人类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只能够满足最低层次的需要,当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会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对美的需求。
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指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就会转向高层次的需要。人所发出的行为就是追求需要的过程,在温饱阶段,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需求。在小康阶段,人们的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当达到富裕阶段,人们的需要就是实现自我。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2] 。
3. 马克思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差异性
3.1. 思想形成背景不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人”这一概念,并且这一著作也标志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 [1]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发生历史性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此外,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然束缚着国家的发展。作为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黑格尔哲学,它是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并没有从工人现实的处境来理解人,更不能够理解人的需求,它只是为私有财产提供一切,为国民经济学作辩护。
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的活动认为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民经济学家提到:“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都没有别的需要了。” [3] 国民经济学被马克思称作关于节约的科学,它甚至提出了最脱离实际的做法就是让人们节约对于大自然新鲜空气的汲取或者身体运动的需要。正是因为马克思生活在这个时代,看到了资本家作为上层阶级丑恶的面孔。因此,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现实的人,真正地了解人的需求,真正希望人能够从异化中解脱出来,使得人能够向自身还原或者复归。
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需要的问题,他的需要理论来源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探索,并且汲取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合理成分,他一生都在坚持研究一种人道主义哲学,以便激发人们对于激情、创造力和其他专属于人的特性的追求能力。他过分强调人的自我价值,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先天性的潜能,社会的影响反而会束缚自身的发展。他的需要理论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色彩,并且他也忽视了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多种需求。
3.2. 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他从社会的、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了人的本质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人的本质,并且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包含着具体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联系。
此外,马克思也从剩余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通过“剥削”来审视人性的自由。马克思从剥削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的活动,把握人的需要,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探索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并且在资本“剥削”下,看到了人的复杂性,通过对人的本性进行反思,来发掘人本身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所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人类在社会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人生的价值。马斯洛最关心的是最高层次中人的潜能的开发,他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最优秀的人,从优秀的单独的个体实现自我的过程来得出这类人所共有的特征,他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乐于体验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最重要的是没有心理缺陷,不畏惧任何未知的事物。因此马斯洛认为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实现自我,这是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3.3. 研究的立场不同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之上,为无产阶级发声。他认为人的价值既有内在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并且,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不在被物与物的关系所蒙蔽,人的一切劳动都是处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被迫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由的活动。需要的解放依赖于劳动的解放,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当人能够在劳动中获得真正的解放,那人的各方面需要也就得到了解放。
马斯洛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和理论。他的理论并不是指所有人,而是居于较高层次的优秀的人,因为只有处于较高层次,才能够更快速地实现自我。因此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并不具备客观性。
3.4. 需要呈现的特征不同
3.4.1.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呈现的特征
第一,人的需要具有能动性。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力会产生相互作用,当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时,人的需要也愈加丰富。与此同时,当人类产生新的需要时也会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的需要具有能动性,如果没有能动性的驱使,也就不会产生新的劳动。人与动物的一大差别是:动物仅仅只为满足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果物质资料得不到满足,动物就会坐以待毙,而人类缺恰恰相反,人类懂得生产再创造,人为了满足需要会进行生产劳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第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需要只是简单而又低级的需要,人们会吃野果、生肉这些能够满足简单的生存需要的食物即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的需要不断扩大、丰富与更新。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仅要求食物是否可以填饱饥饿,而且还要求食物的种类如何搭配才能吃得更加健康。第三,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生产力的客观性决定需要的客观性。需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们的生命不停止时,人的需要也不会停止。第四,需要的产生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新发展的生产力制造出新的产品,又引起了人们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引起新生产力的发展。
3.4.2. 马斯洛需要理论呈现的特征
第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不具备普遍性,他所研究的目标是孤立的个体,研究的范围较为狭小,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全人类的发展,而是注重研究优秀的人如何能够得到“高峰体验”的短暂感受,其理论并不不包含非健全人格,因此也并不能够促进贫穷落后国家中人的发展。第二,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需要的发展是呈机械式上升的趋势,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看重遗传的重要性。第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缺乏相互关联性,当人处于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需要会发生改变,但并不能够认为在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过程中,低层级的需要就不会在起作用。总的来说,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也是相互并存的。
3.5. 人的需要产生的根源不同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放置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从中确定人的本质特征。陈先达先生在《历史唯物主义新探》中提到:实践决定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实践 [5] 。将人的本质性活动看作人的需要,是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为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也正是社会生产劳动创造人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3] 因此,马克思希望工人能够在劳动中确定自己的需要,即确定自己的本质,并且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绽放自己。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的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本质,人类在实践中不仅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身,促进自己本质力量的进步。此外,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确立。由此可见,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加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促进本质力量的显现,从而解放自身实现人生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种似本能论,“似本能”这一概念也是其理论的核心,人所发出的行为活动都是人自身本能的反映,如果人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伤害自身的感情,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的迫切需要能够激励人们产生行为活动,而动机的来源就是人内心的丰富需求。人和动物都有最低层次的需要,即对于食物和安全的渴望,但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动物是不具备的,因此这一理论能够将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区别开来,并且阐述人类的行为动机,人类的基本能力或者表现出的基本情绪都是偏向于善的一面,那些残忍、恶毒等心理活动并不是人内在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在面对挫折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因此马斯洛得出与孔子儒家思想相一致的结论,那就是人性本善。
3.6. 自我实现的途径不同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具有高度原则概括性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人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自我实现不仅能够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想要实现自我,就应该促进生产力的革新,废除资本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破资本主义的束缚,消灭异化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在劳动中逐渐肯定自己,不断地掌握自然规律。等到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够实现对自身的把握,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复归,获得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倡导人要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最大程度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到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就是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5] 。此外,在书中他提出了八条自我实现的途径。第一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达到一种忘我境界;第二就是要勇于面对挫折,要勇敢地做出选择,不能选择逃避;第三是要敢于表达自我,述说自己内心的想法;第四要用于承担责任,并且要学会自我反省;第五是让人们为实现远大的目标而充满信心;第六是要不断丰富自己,为目标而奋斗;第七要自己创造条件,能够让自己体验高峰感受;第八要敢于接受自己的命运。
4. 结语
以“人”为核心,是研究人的本质的起点。人只有成为类存在物,才具有人的本质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在理论形成背景、出发点、立足阶级以及自我实现途径等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的需求理论,同时也要汲取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现状,在实践中努力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