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实践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中心链条和中心思想。在《提纲》一文中,马克思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实践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冲破了原有的哲学体系的捆绑束缚,在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确立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时加入实践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2. 从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 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中科学揭示人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进行深刻批判时,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在吸收和融合康德实践观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对其批判形成的,康德始终坚信人的意识支配物质,在坚持唯心主义的原则下,又强调人的主动性能够对客体发挥出特定的能动性作用,认为主观世界可以决定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作为人类意识的衍生物,受人类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以人的精神层面为基础和出发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人的现实性活动的主体能力,这样的唯心主义并不能真正认识到实践的巨大作用。在对康德实践观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将实践作为人类得以将思维转化为现实存在的重要环节,但是他并没有打破唯心主义的传统束缚,仍旧认为主观意识因素是实践的来源和最终的归宿,在对实践的阐述和认识上依然深受唯心主义影响,所以在实践观上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马克思认为,对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重视意识活动是必要的,但是认清只有客观现实中的实践能使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性的认识和改造才是根本性、关键性的环节。客观世界是与人的主观世界相独立的存在,是人在物质性活动中去改造的客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应体现在主体于实践中改造客体的活动。人的意识可以指导实践去改造客体,但意识本身并不产生改造效果,人的物质实践才是改造世界的客观因素。
(二) 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中科学的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展开批判时,主要针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坚持的唯物主义着重探索感性的客体,在《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把理论的活动当作是人本身的活动,只是从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探究实践的真义。他这种直观性和被动性的认识充斥在旧唯物主义中,不能科学的认识客观世界,更不能科学的认识实践。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提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针对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对机械和表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把实践作为人的自觉自由的类本质思想进行了自我批判,克服了过度强调劳动的能动性意义导致人的过度抽象性的理解,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科学揭示出人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又以能动性的感性活动改造着自然的客观规律,逐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新唯物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在《提纲》中对实践本质的理解,是在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进而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3. 从《提纲》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一) 从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中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 马克思强调的是,实践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现实活动,使物质世界得以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部分,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又靠着实践搭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来源于物质世界又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人类活动,具有鲜明的客观现实性。马克思在论述实践主体的过程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是孤立的、被动消极的抽象存在,而是始终在积极、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人们总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要,进而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世界进行目的性改造,使客观世界按照实践者头脑中的存在进行特定的改变,以满足人的需求,这种具有目的性的实践者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自觉能动性。此外,在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着社会关系,作为一个社会性的活动,也在创造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具有“连续性”,因为人类实践活动从不间断。实践活动又深受社会历史的制约,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变化也深受影响,这种具有制约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任何哲学都不同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二) 从环境教育和宗教问题的批判中揭示实践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作用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强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3] 马克思强调,人通过实践改造周围环境以及改变自身,反过来又受环境和教育等条件的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得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改造环境和教育条件,使其能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变化,人再通过自身主动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最终发展好自身。此外,对于宗教问题,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3] 《提纲》第六条总结道:“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 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2] 费尔巴哈虽然揭示出宗教的本质来源于人的本质,但是他对人的认识仍旧停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对宗教问题依然没有达到科学的认知。马克思认为,人是宗教的创造者,宗教的本质来源于人的本质。宗教实质是一种意识形式,它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但又是对现实世界颠倒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出发,在揭示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中给宗教脱下封建神秘的外衣,为科学的看待宗教思想,为唯物史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从强调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价值指向中揭示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二条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3] 马克思将实践作为检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给予实践以科学的概念。人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际的改造客体,通过思考和反复实践掌握其内在规律,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最终又要回归于实践,指导着实践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另一方面,实践推动思维向前发展,又时刻检验思维的真理性。科学的思维是主观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主观之于客观的统一,人类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只能靠实践解决。《提纲》第十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加深其认知的深度、广度,如此循环往复得到对世界的科学解释。人总结了各种能在一定条件下如实的反映事物真实面貌和内在规律的科学认知后,关键在于进一步通过实践连接主客体,推动客观事物动态向前发展,在反复检验思维真理性的适用过程中改变世界,这才科学的揭示出实践和思维真理的价值作用。此外,实践对思维真理性的检验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对思维真理性的检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注定了实践对思维真理性检验的永无止境。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实践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科学的回答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大哲学难题,为实现社会哲学科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世界性重大理论贡献。
4. 从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要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想逐步实现改造世界,适应人的发展需求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4] 判断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必须依靠于客观实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的检验,使理论有计划、分步骤的变为现实。经过实践的检验,廓清错误的理论认知,通过实践使其有机会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并又一次投入到实践中去,指导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新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检验功能,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性原则;就要注重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中国实践;就要努力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时代化大众化,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化为自主自觉性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5] 中国的实践不会完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是僵化的教条,是指引中国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凭借开放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高处,解决实现全面现代化事业中的难题,在理论与实际深度结合的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境界。
(二) 在能够善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要能够善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必须将其用于指导中国人民改造现实世界,以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6] 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就失去了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理论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旗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性价值追求的话语表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中国人民继续投身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实现梦想的新路径新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同时更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继续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纵深方向发展,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路向前,散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三) 在推动构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体系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要加快构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着中国进行全面深化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的建立和完善。新时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前提,是将其放在整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的,并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促进实践深度的过程中打牢的现实根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属于哲学范畴,更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它强调的实践视角,为中国人民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独特的科学的解决方式和方法。一方面,新时代要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研究,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新时代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好中国实践,不断推动增强中国理论的表达力和说服力,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生根发芽,凝聚出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与实践的反复结合中发展成熟,开辟出了人类认知自我、认知自然、认知社会的“觉醒年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自世界,在中国茁壮成长,推动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凝聚了中国智慧,为新时代的实践发展破解了诸多难题,也必将反哺世界,为世界上一切既希望独立又渴望通过自身发展通向现代化的国家提供新的选择。“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回应世界的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希望为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结语
《提纲》是马克思一生思想历程中一部极具丰富实践思想的著作,对实践观中内核和精髓的部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哲学科学领域廓清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长期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给予中国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突出展现了这一理论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在一系列重大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理论从实践走来,经由实践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会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不断开辟出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