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建构: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探微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A Probe into Lafarge’s Ideology
DOI: 10.12677/ACPP.2023.122088, PDF, HTML, XML,   
作者: 邵 晨: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拉法格意识形态观马克思主义Lafargue Ideological View Marxism
摘要: 第二国际理论家保尔·拉法格在与蒲鲁东主义、修正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论争中,建构了意识形态观。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和宗教批判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看法上。深入剖析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对于辨析、抵制和防范我国当前的错误社会思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Paul Lafargue,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 constructed his ideological view in the dispute with wrong thoughts such as Proudonism and revisionism. In terms of content, Lafargue’s ideological view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general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on Marxist philosophy,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religious criticism. An in-depth analysis of Lafargue’s ideological vie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tinguish, resist and guard against the current wrong trend of thought in China, and do a good job in ideological work.
文章引用:邵晨. 批判与建构: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探微[J]. 哲学进展, 2023, 12(2): 495-49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88

1. 引言

保尔·拉法格是第二国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宣传家,是法国工人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目前理论界对拉法格研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经济决定论”的论断及美学思想等方面,对其整个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观,还鲜有探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在工人运动中占居主导作用,是无产阶级真正的意识形态。” [1] 但不可否认,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阵地,还存在着蒲鲁东主义、修正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挑战。拉法格正是在与他们的论争中,建构了他特有的意识形态观。为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深入探析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对于我们认识第二国际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应对当前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拒斥“蒲鲁东主义”:青年拉法格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动因

伴随着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蒲鲁东主义应运而生,这对当时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拉法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蒲鲁东认为当时的现实课题,即小生产者们的利益受到资产阶级大工业的冲击,可以通过绝对自由的管理方式治理国家来解决。蒲鲁东拒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好指导,选择创建无政府思想理论体系,以小资产阶级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战争过时论”、倡导无条件的绝对自由,仇视一切以统治为目的的国家政权,并企图用和平改良的方式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当时的拉法格对此深以为然,并宣称社会“需要无政府状态”此时,他距离成为彻底的蒲鲁东主义者只有一步之遥。但幸运的是,他参与了国际工人协会,并在一次会议上遇到马克思,他的思想也随着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犀利的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拉法格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角度出发对蒲鲁东主义经济理论哲学基础进行了批判。蒲鲁东主义是以黑格尔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即用经济学理性消除资本运动的负效应。这种经济学理性本质上是从西方近代哲学的抽象主义中产生的。蒲鲁东认为,人类的历史是观念的历史,人在绝对的观念中发展。对此,拉法格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唯物主义者不赞成绝对的理念,他坚持唯物史观,并强调物质因素才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所以,蒲鲁东提到的正义等精神力量的作用“并不能阻挡经济力量的运动走自己的路” [2] 。这是蒲鲁东无法逻辑自洽的关键之处。

其次,拉法格指责蒲鲁东研究经济学框架的方法是错误的。蒲鲁东最先论述的就是价值构成中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在他看来,分工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凭空掉下来的” [3] ,而事实上,拉法格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分工形式上的变化是由物质生产发展所决定的。同时,蒲鲁东认为,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即自然分工,产生了机器。这里,蒲鲁东的思想发生了颠倒。拉法格指出,实质上是“机器的运用” [4] 方式扩大了分工的形式。而蒲鲁东则是从各种经济概念出发去研究人类历史及各种经济活动,他在假设各种符合平等观念的情况之内,研究“构成价值”学说,认为是平等观念的产生,才有了分工和机器的形成。蒲鲁东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 [5] ,这些概念与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的经济范畴只适用于某一阶段的历史关系。对此,拉法格指出,蒲鲁东用“关于正义、平等、真理和其他美好的东西” [6] 这些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范畴,是无法真正地挖掘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源与本质的,他抽象的价值研究最终只能带来保守的政治诉求,使他只能停留在研究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之中。

正是基于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拉法格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1880年4月发表的《蒲鲁东已经过时》的文章中,对公民丹尼尔的错误言论做出回应:“请不要步我不幸认识的托伦分子和其他蒲鲁东主义者的后尘。” [2] 随后,拉法格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问题,总结工人运动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

3. 批判伯恩施坦主义:拉法格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各类侵略战争引起社会动荡,各国资产阶级为了镇压无产阶级新兴势力,维护正常的资本周转,开始对无产阶级采取政治上的欺压以及哄骗。在这样的局势下,工人内部也随即出现了分歧,出现不断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他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其中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最具有影响力,它导致无产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革命力量因此被削弱,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此时的拉法格坚定地站在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前列,这主要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批判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看法上。

哲学观。第二国际内部一直围绕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的论题产生激烈的交锋,拉法格与卢森堡等左派哲学家们强烈谴责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理论。伯恩施坦借助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否认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不具有规律性,把唯物史观归结为宿命论。在他看来,不管是人的外部力量或是历史活动都来源自纯粹的空想,社会历史的发展更来自观念的力量。拉法格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是生产的必然性而不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 [7] 生产力才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因此,拉法格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他揭示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社会问题。

宗教观。以康德的二元论为基础的伯恩施坦主义者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基督教才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伯恩施坦认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而“人们为了这种变更诉止于基督教精神、正义、平等或者随便哪一个其他的‘观念’” [8] ,所谓的观念力量会驱使人们的行为。对此,他提出人们的一切力量来源于头脑中的正义,将宗教与道德判定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评价标准。拉法格继承了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伯恩施坦的宗教观展开了批判。他认为,宗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幻想,被资产阶级利用统治社会的一种工具。“他们用这个来制造出意识形态的因素,它们开始时是用来创造神的观念,而后来又被唯灵论派的哲学家和基督教的宗教用来创造灵魂不朽的观念和世外天堂的观念。” [9] 拉法格分析了宗教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宗教的复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起初,资产阶级为了建立新的统治政权,需要通过批判无神论来起到批判旧社会意识形态的目的。在这一阶段中,资产阶级与宗教形成对立关系。在中期经济趋于平稳运行时,统治阶级又开始重视宗教的力量,试图用宗教维护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即从早期的排斥和抵制逐渐转化为对宗教信仰的依赖。在后期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下,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出现,资产阶级感觉到惶恐,更是企图用资本的“力量”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资本拜物教就是被物化的一种意识,使人们蒙蔽于其中,认为资本就是新的上帝,拉法格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将宗教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认为宗教只是束缚了人们的信念,压迫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实际上行使的都是不平等的权力。

4. 拉法格意识形态观的几点评析

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是拉法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在批判蒲鲁东主义、修正主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但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视拉法格等第二国际左派理论家的意识形态观,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更是直接否认了拉法格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全面地分析拉法格意识形态观,既要正确地把握和理解其理论贡献,也要正确地认识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当代启示意义。

拉法格在与蒲鲁东主义、修正主义作斗争的同时,传播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他不但为工人阶级建立了独立的统一战线,还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恩格斯也称他是“巴黎这个光明城的一盏明灯”。列宁也对其思想高度认可,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但遗憾的是,拉法格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的实践路径,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最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错误解读,出现了“经济决定论”倾向。

拉法格的意识形态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们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图谋更加频繁,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当前一个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拉法格对蒲鲁东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的经验与教训,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拉法格在后期的理论建构中过度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践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剥离出来,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了他在晚年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因此,不能脱离实际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领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以史为鉴,我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又需要与时俱进。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国内国际两大环境,既要运用科学理论正确剖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循环”。

参考文献

[1]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2卷) [M]. 马翎, 等, 译.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4.
[2] 拉法格. 拉法格文选(上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78.
[4] 拉法格. 拉法格文选(上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36.
[6] 拉法格. 拉法格文选(上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2.
[7] 拉法格. 拉法格文选(下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63.
[8] 殷叙彝. 伯恩施坦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75.
[9] 拉法格. 思想起源论[M]. 王子野, 译. 上海: 三联书店, 1963: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