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此外,“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能够带动“三农”发展提质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农文旅融合是大势所需,更是未来所向,作为一种全新的业态和经济,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河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了国家级、省级等乡村旅游特色村、累计带动793个贫困村,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提速,市场不断繁荣,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逆袭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河北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以绿水青山为底色,明晰本地资源、风土文化、区位特点等自然禀赋,发掘独特价值,找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定位、找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将做出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融合方面,较少学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做了研究,其中Richards [2] (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Agnieska [3] (2015)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为本项目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刘兰兰 [4] (2019)在研究中指出,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农业和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廖永伦 [5] (2020)认为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通过农文旅的有效融合,形成一体化产业,生产者可以跨越各种中介机构,直接为消费者服务,双方在互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孙美琪 [6] 等(2020)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乡村联动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旅游上打造观光农业生态园,经营上组建合作社,文化上挖掘古村落人文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贾蓓 [7] (2022)等少数学者在对河北文旅建设中提出品牌打造、文化建设、宣传引导和人才供给等。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对乡村农文旅融合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发展模式、文化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讨论,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以及乡村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缺乏对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的乡村进行归纳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所以乡村农文旅差异化发展策略不足,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 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还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文旅融合是指在农村形成农业、文化和旅游等相关要素相互渗透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乡村产业范围扩大、价值提升以及产业链条完善,有效带动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3.1. 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融合角度,农文旅三大产业的融合突破了单一产业的限制,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农文旅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产业、经济、社会、人文、治理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甚至涉及政府、企业、集体、村民间的关系互动,因此,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更为具体;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农文旅融合即是在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全面整合优化,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促进其他各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满足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2. 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首先,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跨省、跨国出游计划改为郊外、乡村休闲旅游,这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带来新机遇,乡村通过农事体检、旅游休闲、文化特色吸引游客驻足,进而带动乡村的餐饮、住宿和商贸等产业的发展,进而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其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将传统文化和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结合,显著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乡村产业竞争的提升有效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促使地方特色文明文化进一步的传播和弘扬,有效繁荣乡村文化,推动文化振兴。然后,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是任何单一产业的发展不足以将农村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唯有农文旅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农村的气候、森林、水体等自然资源优势,这种新型产业业态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理想模式,进而引领生态振兴。此外,农文旅新的产业业态为产业振兴带来新的活力,乡村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度假区等实体产业,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培养乡村产业人才垫定厚实基础。最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协调、整合和引导,这将逐步改善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组织振兴 [8] 。
综上所述,从三个角度和五个方面对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支撑和作用机理做了详实阐述,但立足于实际发展过程,国内各个乡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同乡村基于不同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特点和历史沉淀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原则和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基于河北省实证研究,从资源禀赋的视角提出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4. 河北农文旅依托资源类型分析
农村地域、文化、生态、产业等资源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培育点,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河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垫定基础。河北农文旅资源类型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4.1. 知名景点依托型
河北拥有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60余处,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40家,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0家 [9] 。乡村紧邻这些知名景点或景区,并借势开展相关旅游服务接待活动,具有交通方便、客源充足、宣传成本较低、配套的相关服务较完善等特点。比如紧邻石家庄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的嶂石岩村、紧邻保定白石山风景名胜区的白石山镇西龙虎村、紧邻野三坡龙门天关·白草畔风景旅游区的三坡镇、紧邻张家口万龙滑雪场的崇礼区西湾子镇黄土嘴村等均属于此类型。
4.2. 自然生态依托型
该类型的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依山傍水、优美怡人,吸引游客修养度假。比如,以张家口承德坝上草原、长城、滹沱河、太行山、大运河、渤海等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的承德丰宁县大滩村、秦皇岛市海港区房庄村、承德市兴隆县大水泉镇迷子地村、保定市易县安格庄乡田岗村、保定市易县安格庄乡、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等均属于此类型。这些乡村一般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丰富的滞留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4.3. 红色文化依托型
河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特色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重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800多处(尚有数以万计的革命文物) [10] 。乡村在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印记,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这些乡村具有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厚,开发与保护结合、审美与教育并重的特点。比如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白洋淀、保定易县狼牙山镇等都属于此类型。
4.4. 民俗文化依托型
河北省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有6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工艺 [9] 。这类资源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生活化和参与性的特点,具有历史考察、文化教育、审美欣赏的重要价值。比如传承千年杂技文化的沧州市吴桥县,具有非遗剪纸艺术的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木版年画为特色的武强县,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美誉的保定市曲阳县等均属于此类型。
4.5. 农业田园依托型
该类型是指乡村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这类资源一般形成较固定的文化节庆活动,具有配套的旅游接待设施,有相应的活动策划与组织等特点。比如魏县魏城镇东南温村发让梨文化生态旅游,磁县八里冢村的蒲公英生态园,晋州周家庄特色田园风光等均属于此类型。
5. 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河北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实践探索,河北围绕燕山、太行山、坝上草原、渤海海滨、平原湖淀等自然资源及人文民俗特色,开发1650个旅游乡村 [1] 。通过对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的旅游乡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5.1. 政策环境利好,但基础建设还需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河北省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实施多项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文旅项目总投资突破5000亿元,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举办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高品质文艺活动。河北省已举办六届省旅发大会、60场市级旅发大会,带动新建和提升重点项目637个。 [11] 推出了“京西百渡”“秦皇山海”等一系列全域旅游精品片区。河北省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但是河北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乡村只发展最浅层次的物质文化形式,比如采摘、露营、垂钓等,却没有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所依托的资源禀赋优势条件,还未能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产业相融合,导致文化旅游特征性不强,农业发展不兴等。
5.2. 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互融互通,但发展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依托旅游资源或文化资源,开始逐渐进行文旅融合,比如吴桥杂技、蔚县剪纸、唐山皮影等以乡村文化为核心,延伸旅游项目;承德兴隆诗歌小镇、观星小镇,京北草原马术小镇、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等特色小镇则是依托自然资源,融入乡村文化打造而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互融互通给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两者融合尚不充分,很多旅游景点多为民间个人投资,发展和规划意识不强,产品单一,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发展优势不明显。
5.3. 乡村文化不断被开发,但特征性不强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万多场、惠及群众上亿人次,实现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00个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2% [11] ,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例如衡水市武强县的周窝村抓住文化产业发展基于,基于乐器文化产业为核心,发展成为“音乐小镇”,并打造器乐产销基地、音乐创作园区以及无线音乐基地等。虽然乡村文化不断被挖掘开发,相应的文化产业也日渐兴旺,但是整体文化形象缺乏鲜明的特质,尚不能把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以及乡村特色融为一体,特征性还需强化和提升。
5.4. 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不高
2016年至2019年,河北省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19%,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旅游总投资年均增长32.6%,增幅均位居全国前列 [11] 。可见,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周边短期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来看,河北省老板有资源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不高,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和营销还未跟上时代的补发,乡村旅游产品和特色还需与大数据、信息化相结合,实现创新宣传和推广,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更新宣传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6. 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收到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在发展体系、产品特色、运营模式、专业人才和营销宣传上的诸多不足。
6.1. 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
目前很多农村旅游发展战略还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在开发旅游项目前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依托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只是通过自我摸索和模仿借鉴,形成了高低错落、参次不齐的发展现状。还有一些乡村未在旅游发展规划上缩减成本或直接忽略,致使乡村旅游发展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也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6.2. 优质的农文旅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地区独特优势资源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
虽然河北对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比例失调,关联度不够,并且缺乏对当地资源的深度挖掘,在农旅、文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浮于“表面化”,导致发展业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相关产业发展“止步不前”。在河北还有一些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业态迭代升级缓慢,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需求,对游客的吸引力显著下降。
6.3. 新型文旅业态匮乏,现有的文化旅游以观光游为主,地域特色不鲜明,游客认知度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未充分分析和研究目标市场的特性和需求,不能很好地依托乡村资源优势打造融合场景和不能用技术赋能来培育高端融合新业态。乡村旅游名牌知名度不高,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未能很好体现,无论在餐饮、住宿还是购物、娱乐等,不能很好地将传统资源、地势资源与新技术、新液态融合运用,从而实现农文旅很好地深度融合发展。
6.4. 农文旅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项目中大多经营者和管理者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虽然他们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但在农文旅发展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在旅游决策、规划和营销方面缺乏专业性和能力,缺乏新型职业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跨产业、懂技术、擅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7. 基于资源驱动视角的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河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乡域风情,以及丰富的森林、温泉、旅游、农业等资源,明晰不同地域资源、风土文化、区位特点等,从产业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开发、数字技术赋能、市场主体培育、人才振兴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而营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7.1. 科学整合配置农文旅资源,做好发展规划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把农、文、旅进行科学的整合配置,使这三者相互融合长远发展。以河北行政村为空间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考虑乡村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空间布局,全面评估投入能力、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立足现实,合理建设硬件基础和软件配套。组织专家学者,深度挖掘本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贸交易、少数民族风貌、人文风俗等,立足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委托专门研究团队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目标明晰、特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门计划和建设性研究详细计划。同时,遵循河北乡村发展规律,重点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生态资源富集、人文元素多样、产业基础良好的乡村作为示范引领,创新探索不同模式,打造村域或县域范围内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文旅融合生态。
7.2. 基于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找准融合路径
顺应河北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乡村振兴的路径分类推进,找准并锁定目标客户群体,发挥区位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发创新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根据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依托的五种资源类型,找准定位,加强资源驱动,制定相应的特色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如见图1。

Figure 1. Development strategy model: Resource-drive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of Hebei
图1. 资源驱动下的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模式图
以资源类型为核心,开发结合相应的农业、文化和旅游特色,实现农文旅融合新生态,实现以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文化构建“休闲旅游 + 农事体验 + 红色文化”、“乡村文化 + 农耕体验 + 民俗风情”、“生态体验 + 红色旅游 + 主题研学”和“山水游览 + 美丽乡村 + 民俗文化”等发展模式。比如紧邻河北衡水湖的闾里小镇,依托衡水湖特色资源,同时发挥毗邻古冀州的文化优势,打造汉风民俗体验地,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保定恋乡太行水镇依托太行山、易水湖自然生态,将太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山水游览融为一体,打造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基地;平山西柏坡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开发乡村特色农家院,进行红色主题研学等,基于这些乡村旅游特色可以相应的开发和挖掘农业体验、民俗文化和山水资源,让游客实现深度旅游和全域旅游,实现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7.3. 实行政策创新,健全保障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不断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财政金融支持、共建共享共用等体制机制,为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保障。
7.4. 创新项目开发,产业多元发展
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整村开发运营模式,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开发项目,培育多元化农文旅融合主体,打造农文旅融合新载体,强化农文旅资源统筹开发利用,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新媒体等数字平台加强宣传营销、网红经济等赋能农文旅康融合发展。
7.5. 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缺人才的瓶颈制约,通过创新干部人才管理体制、开展多种类型专项技术培训、联合培养、招贤纳士等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意规划、一专多能、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河北农文旅融合发展绽放新活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22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工作小组批准资助(课题编号为HB22-Q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