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供人们阅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多种阅读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地进行教学。
1996年,11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第一次提出“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概念,多元识读能力也被称为多元读写能力或者多模态识读能力。使用多模态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形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够满足英语教学多样化的需求。然而,由于一些英语教师缺乏多模态教学的意识,以及不能清楚了解不同模态的特征,也就难以将不同模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运用。本研究将第十三届全国初中英语观摩课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了其中六位教师的阅读课教学视频进行分析,探究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模态类型以及PPT中模态分布的特征。
2. 文献综述
2.1. 多模态的相关研究
多模态理论最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多模态理论进入语言学领域后,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学者投入到多模态领域的研究之中。
2.1.1. 国外多模态的相关研究
1952年泽利格·萨贝泰·哈里斯(Zellig Sabbettai Harris)提出了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他在《话语分析》一文中明确指出:“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的 [1] ”,并剖析了话语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些内在规律与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1996 年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第一次提出“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概念,表明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多模态识读能力,从而要求英语教学要突破单一、标准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1996年克瑞斯和凡利文(Kress & Van Leeuwen),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理论扩展到视觉模态,建立视觉语法来分析图像 [2] 。在这之后,特里·罗伊斯(Terry Royce)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电脑可以促进学生多模态话语交流能力 [3] 。2006年鲍德里和蒂博(Baldry & Thibault)开始将教学和多模态结合进行研究,并且对比了新媒体和旧媒体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差异 [4] 。此后,吉雄和麦克洛南(Guichon & Mc Lornan)在2008年探究了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音频、视频同时呈现的方式表示欢迎,但是在不同的语言输入任务中,教师呈现图片的属性会影响输入的效果 [5] 。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外的多模态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并且逐渐运用于各大领域之中。
2.1.2. 国内多模态的相关研究
随着多模态理论在国外的不断发展,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多模态进行研究,虽然我国对于多模态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所涉及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我国语言学者李战子(2003)最早将多模态理论引入我国,他概述了克瑞斯和凡利文(1996)所研究的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理论框架,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且指出多模态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6] 。在此之后,顾日国(2007)搭建模型以分析多模态学习和多媒体两个概念,他指出三个或以上的逻辑媒介即内容的载体叫多媒体,三个或以上的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则叫多模态 [7] 。此外,张德禄(2009)对多模态理论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并且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探索》中将多模态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8] 。经过我国的学者多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多模态这一理论已经运用于教学、媒体宣传、网站页面设计等众多领域。
2.2. 阅读的相关研究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更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科学意义上对阅读进行的研究,只有短短100年的历史。
2.2.1. 国外阅读的相关研究
阅读的定义有很多,国外不少专家学者对于阅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 1967)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9] ”。而吉布森和利文(Gibson & Levin, 1975)认为阅读是从课文中寻找意义的过程 [10] 。维多森(Widdowson, 1978)则指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积极互动、交流的过程。198l年,格雷莱(Grellet)提出,阅读就是从文章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1] 。在此之后,1977年鲁梅尔哈特(Rumelhart)提出了阅读的交互模式,他提出一方面阅读是语言处理的过程,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对自己已拥有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交互作用的结果 [12] 。
2.2.2. 国内阅读的相关研究
近十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英语阅读进行了大量研究,丰硕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涌现,对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黎宏(2004)根据阅读模式理论分析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3] 。此后,张逵(2014)在多模态视角下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高中英语“多模态阅读”教学模式 [14] 。同时,一些高校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沈阳师范大学于冰以沈阳市某中学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多模态英语阅读教学,控制班依然采用之前的阅读教学方法,比较两个班学生阅读成绩的变化 [15]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欣研究了多模态教学对不同层次初中生的阅读动机的影响 [16] 。沈阳师范大学郑昱彤在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开展教学实验,探讨了多模态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兴趣和态度的影响 [17] 。
可以看出,在英语阅读教学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多模态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尝试分析优秀教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希望可以为初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第十三届全国初中英语观摩课大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该案例总共有32个课堂教学视频,每节课约四十分钟,其中阅读课有20个,占这次大赛所有作品的62.5%。参加该大赛的优秀初中英语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并且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都有参加,所以将此大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在这20个阅读课中随机选择了6个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参赛教师与教学主题具体信息见表1。
Table 1. Teacher’s information and teaching topics
表1. 教师的信息和授课主题
3.2. 研究问题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模态进行授课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但是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多模态系统的学习,并不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模态,尤其是在PPT的使用上。基于此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优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用到的模态,以及PPT中模态的调用情况,来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因此,本文主要探究的问题为:
1) 在观摩课视频中,参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了那些模态?
2) 在观摩课视频中,参赛教师设计的PPT里模态分布特征如何?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本研究在选定课题后,检索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时对研究中涉及的各种理论也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检索,从而理清该研究的脉络、了解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检索文献之后,笔者又对文献进行精读,并做好文献记录。
3.3.2. 观察法
观察法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对观摩课视频进行观察,笔者设计了观察表对教学视频中教师使用的模态、以及PPT中模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
3.3.3. 数据统计分析法
数据统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视频中使用的模态以及模态的分布特征进行统计,主要运用图标对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对研究得来的结果进行总结。
3.4.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多模态语料标注软件ELAN进行模态的标注。ELAN软件可以对视频与音频进行分层标注,并且视频可以精确到0.01秒。因此,使用该软件进行模态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3.5. 研究实施
本研究先是对阅读课教学视频中教师所运用的模态进行了统计,再运用ELAN软件对视频中教师PPT的设计进行了模态分析,如图1所示。
PPT中主要分析的模态类型有:文本(Visual Text)、单个图片(Single Image)、图文(Image & Text)、视频(Video)、音频(Audio),如图2所示。
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做好了详细的记录,同时在ELAN软件中可以通过“查看”选项中的“标注系统”,可以看到所标注内容的数量、最小时长、最大时长、平均时长、中间时长、总标注时长、标注时长百分比、恢复时间等数据,以利于结果的统计。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观摩课中的模态类型分析
克瑞斯和凡利文认为设计“是所有模态和模态组合的运用,是在某个交际语境中实现话语的手段”。诺瑞斯(Norris, 2004)在分析多模态互动时指出,交际中包含言语(spoken language)、空间距离(proxemics)、身体姿势(posture)、手部动作(gesture)、头部动作(head movement)、眼神(Gaze)、音乐(music)、印刷物(print)、场景布局(layout)九种模态 [18] ,在具体情境中某些模态会较少甚至不出现。
通过对大赛观摩课视频进行观察,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模态可分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大类,且教师主要用到的模态有:手部动作、身体姿势、言语、眼神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用到了不同模态的组合,用到了大量的手势以及姿势来对教学进行辅助,运用言语与目光注视对学生的回应做出反馈并调动课堂的氛围。
参照我国学者张德禄对教学中体裁结构的划分,六个教学视频中均包含了以下方面:1) 课堂开始仪式,即教学的正式开始,主要模态为口语;2) 宣布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3) 引出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文字;4) 课文理解:通过解释与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文字;5) 教师组织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主要模态为口语;6) 小结,即教师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主要模态为口语;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明白如何巩固学习内容并且让学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主要模态为口语 [19] 。
4.2. 参赛教师PPT设计的模态分析
PPT是每一位参赛的优秀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工具之一,笔者通过ELAN软件对六位教师设计的PPT中所涉及的文本(Visual Text)、单个图片(Single Image)、图文(Image & Text)、视频(Video)、音频(Audio)五大主要模态进行了标注与分析,并且统计了这五大模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使用时长以及所用时间在整节课中的占比,如图3和图4所示。
Figure 3. Statistics of usage time of different modes
图3. 教学PPT不同模态的使用时长统计
Figure 4. Statistics of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modes in class
图4. 教学PPT不同模态在课堂中的占比统计
4.2.1. 文本和图文模态使用最多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图3和图4可以看出,六位教师在教学PPT中使用最多的为文本和图文两个模态,将每位老师的文本和图文模态使用占比相加,平均每位老师使用两个模态约占整节课的87%,文本模态平均约占整节课所有内容的40.62%,图文模态平均约占整节课所有内容的46.95%。初中生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逐渐稳定,注意力已经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些事物上,因此,教师们在对教学PPT进行设计时,可以多选择文本和图文两个模态。
燕国材将注意的特性分为五类:即注意的指向性、稳定性、广度、分配和转移 [20] 。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人们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所能够维持的时间长短。维持的时间越短,稳定性越差,反之则越强。注意对象自身的特点会影响注意在它上面维持时间的长短。所以通常情况下,注意对象的内容越丰富,注意维持在上面的时间就会越长,那么注意的稳定性也就会越强。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注意力的稳定性就越强,同时注意力就能够维持的时间也就越长,初中生注意力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从二十到三十五分钟后就会开始衰减,因此老师需要合理的设计相应的模态进行教学,可以将趣味性更小的模态和多感官刺激的模态交替使用,从而增强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
在文本模态中,教师不仅展示单词和词组,还会将表格、字体、下划线等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使文本更加清晰,同时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图5教师C的PPT内容所示。
如图6教师B教学PPT中所使用的图文模态所示,教师对学生讲解乡村音乐的产生地,从而提到Nashville这个地方,教师B通过地图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该地的所在位置,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帮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如图6教师B教学PPT中所使用的图文模态所示,教师对学生讲解乡村音乐的产生地,从而提到Nashville这个地方,教师B通过地图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该地的所在位置,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帮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4.2.2. 音频和视频模态使用较少
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单个图片、视频和音频模态使用的较少。单个图片有四位老师使用,约占整节课的1.39%~12.06%;视频有四位教师使用,约占整节课的3.15%~10.08%;音频只有一位老师使用,约占整节课的1.5%。单个图片所涵盖的信息量较小,只能通过视觉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选择图文结合会比单个图片更好;视频模态可以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在学生长时间把注意力维持在教学内容时,可以使用视频模态增强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音频模态使用的最少,这是因为音频模态同样只能通过听觉的单一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音频内容过难,学生会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内容太简单,涵盖的信息又相对较少。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大量手势、姿势、言语、注视等模态来调动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PPT的设计中,教师会较多地使用文本和图文两个模态来辅助教学,两个模态约占整节课全部内容的87%,教师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文本和图文两个模态,两个模态的使用时长可以控制在30分钟左右,单个图片、视频和音频模态需要适度使用,时间不可太长,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程序的完整性,而且应该充分意识到不同模态的特征,了解不同模态的功能从而将不同的模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运用,用科学的方式将模态组合设计,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虽然本研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通过ELAN来分析教学PPT中教师设计的模态,在对模态进行标注的过程中不可能精确到教学视频的每一帧,所以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综上所述,使用多模态进行英语教学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因此对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模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为广大英语教师们在对实际教学进行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