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因此,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举足轻重。
2021年至2022年,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聚焦的中心。中外英语主流媒体亦对其进行各种报道。而奥运会作为最高形式体育赛事,通过全球性范围的传播形式,引发许多舆论斗争和政治意识斗争,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新闻媒体的渗透干预着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政治意识。薛伟指出,体育话题泛政治化是西方舆论抹黑炒作的重点 [1] 。同样,周庆安也强调,西方媒体对于奥运会的报道体现了彼此价值观的冲突,对于奥运这类对外传播事务,需要纳入公共外交的视野之中 [2]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媒体使用者的增加,当前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较大冲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增强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以削弱不良网络舆论对读者的影响,值得深思。
可见,现阶段主流媒体面对的环境和局势愈发复杂,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而读者,即人民大众,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因而,研究主流英语报刊读者阅读习惯和倾向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框架
2.1.1.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事实并没有价值特征,而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价,反映着价值观的差异。主流媒体利用对事实的多样化转述,使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为报道背后的政治立场和权力语言所影响。
2.1.2. 读者画像
王海刚(2021)总结出了读者画像模型,即将搜集来的读者信息划分为社会属性、心理属性、消费属性、社交属性四个维度,分别对读者的个人信息、阅读心理、消费特点、阅读行为进行分析,把每个属性抽象成“标签”,将读者形象具体化 [4] 。如表1所示,本文选用其中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两个维度对主流英语报刊读者进行研究。

Table 1. The composition of reader portrait
表1. 读者画像构成
2.2. 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研究围绕两个假设展开。
假设1:读者在阅读主流英语报刊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能注意到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对刊物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接受与批评。
两场奥运会期间,中外主流英语媒体皆对两场赛事进行报道。2008年,黄勤教授指出,新闻报道者通过有目地、有选择地援引不同利益集团的典型话语,向读者再现和强化自己需要的声音 [5] 。诚然,在此类报道中,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亦不可避免,这对读者的批判阅读能力提出挑战。因此,面对纷繁信息及各方新闻舆论引导时,如何兼顾主流报刊背后的政治立场及目的,进行甄别和筛选,读者应具有一定的批判阅读能力,对阅读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假设2:主流英语报刊依赖读者进行自身内容的筛选和优化,读者的心理属性等特征也受到刊物内容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欧震(2004)指出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读者是消费时代的发明,传统的文艺理论是关于作者的理论 [6] 。在探讨主流英语报刊与读者今日之关系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可见一斑。一方面,主流英语报刊用语言的方式传达本国的立场,势必对读者的阅读偏好、阅读动机、阅读心理等方面造成影响。因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现实,再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 [5] 。而读者作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不能不受到所读刊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作为当今消费时代主流英语报刊的受众,即消费者,亦对主流英语报刊的内容书写、形式选择、意识形态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及影响。因此,研究组做出假设:主流英语报刊与读者,二者相互影响。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五种主流英语媒体的读者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探讨主流英语报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3.1. 研究对象
经讨论,研究组对外刊读者的习惯与倾向在问卷星网站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并于2022年7月31日至8月6日进行了深入调查。受调查者覆盖全国23个省,1个自治区,均属18~55岁年龄段,包括学生、专业人士、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多种职业,范围广泛,受调查者学历水平本科以上达到94.21%。
2.3.2. 问卷说明
因本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为主流英语报刊读者阅读习惯与倾向,故对有无阅读外刊习惯的受调查者进行分流,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以求更加细致的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整体分析
通过调查,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排在前三名的重点关注内容依次是世界新闻、娱乐、教育与科技。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关注世界新闻较多,对世界发展状况和局势尤为关心。在两次奥运会期间,随着奥运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相关报道也更易为读者关注。数据表明,在380位受调查者中,有超六成的受调查者在阅读赛事报道时经常会遇到积极、客观的文章,同时,也有15%的读者经常遇到消极文章,可见在关于赛事的新闻报道上,背后的情感色彩值得注意。
3.2. 读者分析
3.2.1. 读者阅读习惯分析
调查的380人中,有143人近期(2月内)有阅读外刊的习惯,占比37.63%,而62.37%的读者则在近期没有阅读外刊的经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43名有阅读外刊习惯的受调查者中,98.61%的人都表示不会完全信任或不信任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一切信息,可见大部分读者在阅读外刊时不会完全依赖外刊中的信息,会合理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去判断文章。同时,读者不易为消极报道所影响的比率为97.9%。
此外,研究组调取了有阅读外刊习惯且频率最高的一群特定对象,以了解分析高频率阅读外刊的读者的具体阅读习惯和倾向。
高频率外刊读者阅读外刊时关注的主要内容,按比例排序前三依次为:世界新闻、经济商业、教育科技。对比非高频率阅读外刊的读者,高频率阅读者对娱乐的关注度明显下降,高频率外刊读者除世界重要新闻外,关注经济商业类的更多。此外,虽有81.82%读者倾向于阅读新闻评论类文章(如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思想评论等),但数据表明,全体读者都能注意到背后的意识形态、情感态度,不被带偏。
无外刊阅读习惯的受调查者在阅读赛事报道时经常会遇到的是积极、客观的文章,占比分别达到67.93%和62.87%。此类读者不易为消极报道所影响的比率为97.05%。
3.2.2. 各刊物读者画像分析
依据王海刚(2021)的读者画像模型 [4] ,研究组先对五种主流媒体读者的心理属性之共性进行探究。
首先,五种主流刊物读者的阅读偏好集中于世界新闻、娱乐、教育与科技、政治等几大领域。

Table 2. Question10: Which field do you focus on when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表2. 第10题:您在阅读新闻报道时一般关注什么内容?(多选题)
由上表2显示,大多数人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关注世界新闻较多,对世界发展状况和局势尤为关心。
其次,五种主流刊物读者的阅读动机主要为:了解世界动态、关注民生、学习语言。

Table 3. Question11: Which genre do you prefer when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表3. 第11题:您在阅读时一般倾向于哪类体裁的新闻报道?(多选题)
据表3,大多数读者更倾向于新闻报道类题材的新闻报道,可见读者阅读新闻以了解实事、了解事实为主,同时超半数读者也会阅读评论类文章。
最后,对于五种主流刊物读者的阅读心理,大多读者拥有一定的客观分析能力。

Table 4. Question14: Do you focus on ideology behind words when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表4. 第14题:您在阅读外刊过程中是否有注意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多选题)
由上表4显示,99.3%的读者都对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关注(除去从未注意)。
经过前文对五大英语主流刊物的读者分析,研究组已对各个刊物读者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的读者数量居前位,各占75.52%、62.24%;其中,学生各占74%和60%。
为得到更准确的读者特征,刊物区别等,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1) 《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读者中的特殊群体——学生的阅读属性。
2) 《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读者的阅读属性。
首先,对比新闻报道关注内容,新闻体裁等阅读偏好的调查结果,研究组发现两个刊物的学生读者均会通过刊物了解国际时事,且涉及文章内容、形式广泛,此表现印证了其阅读动机与语言学习目的一致。
针对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研究组对刊物信任度和意识形态关注度进行数据分析:对刊物的意识形态产生有意注意(时刻注意、经常注意)的读者,《中国日报》中占44.57%,而《经济学人》中占43.25%;《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读者对刊物的信任度(信任、完全信任)分别为11.96%和16.21%;此外,采取中立态度的学生读者两刊物也均超过74%。这证明了学生读者即使有语言学习的阅读动机,仍体现关注意识形态的阅读心理。
最后,针对《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读者的整体阅读属性,研究组根据数据总结出以下对比表格。

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reading attributes of The Economist and China Daily readers
表5. 《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读者阅读属性对比表
据表5,研究组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英国《经济学人》的读者对刊物信任度高于《中国日报》此类国内英文日报。
国内读者是否对他国报刊更信任?读者在阅读主流报刊时是否受到了西方刊物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信任度的降低?兼顾刊物特征以及读者画像分析,研究组进一步探究原因。
对于刊物信任度的研究,首先明确前提:信任度“一般”并不意味着对刊物不信任,而是“中立”“客观”的态度。其次,数据表明,对刊物意识形态“时刻注意”的读者,《经济学人》比《中国日报》读者高2.04%。这说明不同国别刊物本身会影响读者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关注程度。此外,《中国日报》作为综合性报纸,其报道类的新闻体裁较多 [7] ;《经济学人》作为国际性新闻和商业周刊,重视集体声音表达 [8] 。由此,刊物本身倾向的体裁及主题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读者对刊物信任度或与刊物本身倾向体裁相关。这也印证了假设2中的读者会受到刊物影响的猜测。
3.3. 刊物间对比分析
为更加细致地了解各英语主流刊物的新闻报道习惯以及引导倾向,再次进行对比研究,试分析五种英语主流外刊《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卫报》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
对比表6、表7发现,对中国国际电视台和《卫报》的新闻报道表示不信任的读者尤其多,达到11%以上。而与此同时,也有达20%的《卫报》读者信任新闻所报道的信息,《卫报》的新闻报道让读者们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和分歧。另外,各刊物也都倾向于报道客观正向的内容。

Table 6. Question13: Do you believe in all information when reading? (Scale question)
表6. 第13题:您是否信任外媒媒体报道中的一切信息?(量表题)

Table 7. Question15: Which kind of attitudes are the most common for you when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表7. 第15题:您在阅读赛事报道时经常会遇到具有哪种情感色彩的文章?(多选题)
通过刊物间的对比分析,再次印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文章情感态度判断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并对这类刊物进行甄别。
4. 总结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主流英语报刊读者的批判能力
数据表明,在接受调查的外刊阅读者中,99.3%的读者重视刊物的意识形态。考虑到阅读外刊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针对87.89%的学生读者,研究组也着重辨别了学习动机对意识形态关注能力的干扰。但在《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两个热门英语刊物的读者画像分析中,研究组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外刊时更加注重精读其中单词的用法、句子的语序,但也并未忽略英语外刊的意识形态、思想态度等问题。学生是青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和国家思想建设的中心,其批判意识及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能力恰恰证明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4.1.2. 主流英语报刊对读者的作用
首先,倾向不同领域和体裁的刊物本身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动机和偏好。经过《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两个热门英语刊物对比发现,《经济学人》作为国际性新闻和商业领域重视集体声音表达的周刊,其读者同样更倾向政治商业类方面,对新闻评论类体裁也更为偏爱 [8] 。而《中国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读者倾向于选择新闻报道类体裁。其次,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受刊物影响 [7] 。伊格尔顿曾言,“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面对各个刊物背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权力语言,读者在刊物信任度、意识形态关注度、受消极新闻影响程度等各方面均有不同。以保留自己的左翼立场的《卫报》为例,研究数据表明,对《卫报》的新闻报道表示不信任的读者尤其多,达到11%以上。研究组也发现,《经济学人》读者对刊物的信任度高于《中国日报》读者,此类阅读心理的差别亦与刊物本身特征紧密相关。
4.2. 建议
经过实证研究及分析论证,基于主流英语报刊对读者的作用,研究组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国内主流英语媒体对读者的积极导向,增强中国主流英语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4.2.1. 主流英语报刊国内读者
针对主流英语报刊的国内读者,我们认为:
1) 读者的阅读偏好受刊物自身倾向的领域和体裁影响。读者应意识到人作为阅读的主体,阅读刊物时应保有明确的目标,主动选择阅读内容和体裁,而非被动接受刊物提供的信息。
2) 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读者在阅读动机上各有不同。针对以语言学习为主要阅读动机的学生读者,在关注语言这一载体时,更需要批判地看待语言所挟带的意识形态,谨防受刊物潜移默化影响。
3) 读者在刊物信任度、意识形态关注度,受消极新闻影响程度等各方面均有不同。面对刊物背后的政治立场和权力语言,读者需有思辨意识。针对消极报道的影响,读者应有意识地分辨其报道目的,进行独立思考。
4.2.2. 国内主流英语报刊
研究组也同样对国内主流英语报刊提出看法:
1) 报刊可否通过开创互动性栏目等方式,增加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增进刊物的读者导向性,另一方面也对读者阅读刊物时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帮助。
2)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日益增加,刊物是否可以在部分栏目使用中英文加拼音的形式,以加强汉语影响力,兼顾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5.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读者阅读主流英语媒体的习惯与倾向。研究方法较单一,仅通过问卷的形式分析读者的阅读情况,辅以刊物特征,对各英语媒体的报道情况展开研究,难以对读者与刊物的反作用这一假设进行验证。事实上,舆论环境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显在的意见构成,也由潜在的情感、表达方式、媒介报道方式构成 [9] 。未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继续从多角度入手,增加文献分析、采访的质量与频次,使研究更加全面,以验证读者与报刊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基金项目
淮阴师范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框架理论视野下中外主流英语媒体奥运会报道对比研究——以‘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为例”(202210323035Z)。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