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Marx’s Critiq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 Capital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SS.2023.123178, PDF, HTML, XML,   
作者: 孔佳硕: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马克思机器技术资本主义应用Marx Machines Technology Capitalist Applications
摘要: 马克思以二重分析方法对18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成果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阐释。机器造成的系列异化现象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应用,不断革新的机器体系成为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的核心力量。马克思辩证地看待机器应用后果并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进行深入批判。一方面就机器本身而言具有人类解放自身的力量,推进经济、自然、文明发展,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下的机器作为资本控制社会的新力量背离了机器本质。马克思的思想对我们正确树立机器观和科技观、充分发挥科技解放力量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方法指南,为我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
Abstract: Marx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 of the most advance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machine and its capitalist application by means of a dual analysis. The series of alienations caused by the machine had their roots in capitalist applications, and the ever-innovating machine system became the central force of capital proliferation and capital domination. Marx takes a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s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critique of their capitalist appli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machine itself has the power to liberate mankind from itself and to advance economic, natural and civilisat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chine under the logic of capital as the new power of capital to control society deviates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machine. Marx’s idea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ological guide for us to correctly establish a view of machin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liberating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China to write a new chapter of Chinese-style modernisation.
文章引用:孔佳硕. 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及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290-129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78

1. 引言

19世纪是生产方式发生巨大革命的时期,手工业、工厂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工业替代导致工人数量大大增加。手工业产生机器,大工业借助机器,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依赖机器。技术结构的变化带来劳动资料的革命并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看到了机器产生的巨大生产力,也看到了这种技术产品在资本主义这套特定技术机制下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马克思从机器发展、机器应用等角度进行阐述,区分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产生、过程及后果进行了分析、阐释和批判。

2. 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二重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选择机器,并能通过机器达成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与机器的固有属性息息相关。机器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上明显优于工具,机器这些优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被资本家利用逐渐显出资本性。

2.1. 自然属性

第一,机器提供技术便利。机器作为大工业最先进的科学,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三个部分构成,在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蒸汽机的出现使发动机取得了一种独立稳定、摆脱人力限制又完全受人控制的形式,相较于马、水和风,蒸汽机等发动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更为稳定、自由。其次工具机作为工具的集合摆脱了人自身拥有器官的限制,同一工作机可以使用多个工具但仅用一个劳动力看管,便可以完成或超额完成过去手工业工人用工具完成的操作。机器的这种可操控的稳定便捷性是资本家应用机器的重要原因。

第二,机器创造巨大生产力。大工业以物理为依托,解决了人体器官限制的问题,它“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1] 。机器以其持久、专业、精准、任何熟练工人都无法达到的速度替代并超越了人本身,机器体系作为一般智力的积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力量。大工业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建立起与自身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机器的不断自我生产、技术更新使物质资料再生产速度加快,生产力得到惊人的提高。先一步拥有最新技术的资本家可以加速自身资本积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成功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

第三,机器的使用是无偿的。马克思认为,机器对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非是靠增加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的。机器本身具有价值,其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创造新价值,只是将凝结在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机器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产品面积越大,它每天的损耗的价值即加进在每个产品上的价值就越少。而机器是由坚固耐用的材料制成,它每天的磨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马克思认为,机器作为一种不变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像自然力一样是无偿的,机器生产范围越大、时间越久,这种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大。

2.2. 社会属性

第一,机器是资本的物质存在方式。大工业前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依靠土地和简单工具获取生活资料。进入大工业时期,劳动者无法担负起地皮购买、工厂建设的巨额支出,生产资料逐渐与劳动者相分离。机器作为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被资本家所吞并,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占有最先进的科技。大量昂贵、先进的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垄断,个人技艺被遗弃的手工业工人无法通过劳动为自己积累生活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相结合。机器作为资本的物质存在方式剥夺了工人自由劳动的权力,逐渐表现出资本性。

第二,机器刺激资本家的贪欲。机器的使用可以缩短生产一个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却利用机器减少了工人为自己工资劳动必需的工作日时间,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高剩余价值。在机器使用初期,机器参与的劳动高于社会平均劳动,在产品出售时便能获得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余额。在这种有利地位下,资本致富的欲望更为强烈。在机器得到普遍使用时,为了补偿投入固定资本的价值量,资本家把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把劳动费用降低到简单劳动最低的生产费用。此外一旦机器同活劳动的接触中断,机器的使用价值就变得无意义,因此资本为了防止机器贬值并利用其获得更多赢利,便把机器变成获得更多剩余劳动的手段。

第三,机器协助资本家抵制罢工。工人和资本家围绕着工资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愈演愈烈,工人不断组成同盟发起罢工。“为了进行对抗,资本家就采用机器……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 [2] 。劳动资料自获得机器这种存在形式,协作过程变成由技术性的协作需要决定,根据专业技能使劳动资料适应工人的分工转化成工人适应不需要技巧的简单劳动。机器作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代替劳动力,工具由机器操作,劳动力的交换价值随着它的使用价值消失,工人逐渐丧失与资本抗衡的实力而被转化成过剩人口。每次出现新的罢工,总会有新式机器发明,机器逐渐成为资本的帮凶。

3. 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过程的二维阐释

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下快速发展,技术逻辑服从于资本逻辑,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对资本家和工人也产生了不同影响。马克思就机器资本主义应用过程中的系列现象进行了客观阐述。

3.1. 对工人的影响

第一,工人劳动外延量和内涵量的增加。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最先选择延长工人工作时间。随着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外延量增加,个别生产率不断高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剩余价值率随之提高。此外,延长工作时间还可以减少机器的无形损耗。由于机器价格不断下降,它本身能够生产的价值由再生产周期决定。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因机器交换价值降低带来的损失越低。但过度延长工作时间必然会导致社会生命受到威胁,由于社会的反作用,劳动的外延量开始受到国家限制,资本开始考虑将劳动的外延量转化为内涵量。自工作日受限制以来,机器的改进比以往更为频繁,机器速度不断加快,工人在同一时间内看管机器数量的增加使他们在劳动时间内消耗更多精力和肌肉力。

第二,机器对工人的排斥和吸引。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认为,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最终能够增加劳动岗位并吸引工人,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工厂工人就业人数的增加只是各附属产业合并的结果,机器在本质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劳动难度的下降实际或潜在地排斥了原本在手工业时期进行复杂劳动的大量工人。工人的工作被机器替代而产生大量过剩人口,这部分人口一方面由于斗争而毁灭,一方面大量投入工资更为廉价的部门。与此同时,随着机器的发展,工业生命的弹性不断扩大,即其只受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限制。在工业生产逐渐走向繁荣还未过剩的涨潮阶段,工人因市场对产品需求增大不断被吸引进生产行列,即使这种吸引时常被机器改进所打断。因此,机器质的进步导致工人被排斥,而单纯量的扩大导致工人被吸引,工人因机器的不断发展处在被排斥和吸引的循环状态下。

第三,对工人剥削范围的扩大。由于劳动难度的下降,肌肉力和技艺成了机器使用的多余因素,因此资本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妇女和儿童。“这样一来,这种代替劳动和工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转化为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 [3] 。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动市场后,可供资本剥削的劳动量增加了,家庭中的自由劳动时间、儿童游乐时间全部由资本支配。原本工人家庭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用一个男劳动力的价值便可提供,不需要补充劳动额外支撑家庭生存。但随着机器的采用,妇女儿童不仅需要生产其个人生活资料的等价物,还要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男劳动力的价值分在其家庭成员身上,男劳动力被贬值,其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都成了资本剥削的直接对象。

3.2. 对资本家的影响

第一,扩大资本市场。大工业以大规模生产为前提,与原料采挖、技术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生产条件相适应。机器占领的领域逐渐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基础,这时机器带来的生产便获得了一种惊人的弹性,即其只受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限制。这种弹性使得资本家为了获得机器更多的无偿服务而扩大生产规模,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4] 。这时,一种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型国际分工产生了。世界分为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个主要区域,生产分成两个独立部门,外国农业市场成为工业原料产地。同时由于资本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资本列强急于进行全球性扩张获取廉价劳动力,导致其不断在国外建立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第二,促进资本集中。大工业时期,在资本私有制基础上,资本家开展了对投资市场和销售市场的角逐。随着市场和竞争的扩大,资本家为了占领更多市场使用廉价商品进行竞争,市场价格普遍降低,资本家获得利润下降。大资本家凭借资本量补偿小利润,甚至可以承受短时间内的亏损,小资本家则相反。大工业生产需一定量的资本积累进行支撑,小资本家无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贱卖产品获取市场,只得在激烈竞争下被大资本家压垮。因此,大工业时期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加剧,资本加速集中,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部分小资本家沦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数量的增多使得无产阶级更加依赖少量的大资本家,大资本家逐渐获得垄断利润。

第三,增大资本权力。“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5] 。在资本逻辑下,科学和自然力被资本操纵为其服务,资本通过对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榨取不断使自身膨胀,机器作为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为资本提供了快速增殖的路径。新技术改进、分工的具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更加促进资本积累,资本所拥有的支配权愈来愈大。这种权力通过打击罢工逐渐替资本家摆平了生产劳动中最难驾驭的因素——人,这种权力不满于局限在一个区域通过建立殖民地逐渐向世界拓展,这种权力推动资本进步并逐渐塑造出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的社会。

4. 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后果的深入批判

在马克思之前,众多英国思想家都对机器应用做出了哲学说明。在机器工业体系还不为人熟知的时候,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机器会普遍使工人受益 [6] ;随着机器的发展大卫·李嘉图看到了前者时代的理论局限性,认为机器“使人口过剩,从而使劳动者生活状况恶化” [7] ;英国早期机器计算机专家拜比吉区分了机器和工具的区别 [8] ,并分析了机器生产的恶劣影响;英国哲学家尤尔在其《工厂哲学》中揭示了现代工厂的运作机制,并将工厂里的中心机器描写成“专制君主”。虽然各时期的思想家对机器的论断都产生了一定哲学效应,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下的他们必然存在着难以将机器和机器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的理论缺陷,从而片面诊断了机器应用结果。马克思在前人基础上,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大工业时期催生出的生产关系和统治方式,建立自己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承认机器所带来的一系列状态下进行的双向度评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应用下作为科学最新成果的机器与其本质的背离。

4.1. 劳动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背离

机器大工业改变了原本工作适应各人不同才能的分工原则,消灭了专业化协作中各人局部操作的专业和特长,简化了劳动过程。在机器操作中,人们经过短期训练便可适应多种机器的各项工作,劳动从事的固定性消失。当专门发展被短期训练替代,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可交替操作的劳动方式能够扩大人们可选择的工作领域,促进人的智力多向发展。机器大生产还可以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使其依据自身价值尺度自主选择劳动对象,体验劳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乐趣。因此机器大工业给予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机器就其本质来说不仅可以消灭各行业之间的专业技术鸿沟,消除分工产生的专业和“职业的痴呆” [9] ,还能够给人提供自由空间供以人才能、志趣多方面发展。

然而在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下,作为无产阶级用来瓦解剥削、实现个人解放的武器——机器却臣服于资本逻辑,工人变成了畸形工人、局部工人,资本家在商品性的规定下变得更加极端、片面。在资本家贪欲的驱使下,劳动内涵量和外延量不断增加,工人逐渐变成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器官。无意识的重复划一劳动使人变得麻木,劳动由目的变为手段,人丧失了自身的主动创造性、自在自觉性,人类本质被扭曲。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机器中一切有利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因素都被否定了。工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使得工人生产的产品成了敌对工人的东西,技术成了异己的力量控制劳动过程。片面化发展下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个性长期受压制,甚至变为单向度的人。

4.2. 霸权统治与全球化发展之背离

机器作为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种物质基础上,资本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工业生产开始逐步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国际交换和世界贸易开始形成。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 [10] 。资本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打破了各国之间的藩篱,各民族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状态开始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进程。这种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产生的,根本来自于机器等科技发现的推动。它使世界各国可以进行平等交换,使世界交往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同时它也给全球各民族平等发展、人类共同繁荣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全球扩张推动世界交往绝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反它加剧了世界贫富两极分化。随着全球化的形成,资本家靠大工业积累的资本和科技、军事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强取豪夺,英国作为最大的宗主国依靠海外殖民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失业的农民和手工生产者被资本家以低廉的价格贩卖。同时非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下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落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被改变,在资本意愿的操控下变成了合格的“忠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暴力侵犯下,全球化变成了不平等的灾难。不发达国家陷入了悲观被动的生存状态,民族文化在资本主义的思想灌输下土崩瓦解,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剧烈动荡。相反,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这种暴力侵犯下的快速崛起获得巨额财富,世界人民贫富两极分化。

4.3. 统摄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背离

认识和改造自然是人同动物相区分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科学的匮乏,人对自然的狭隘认识导致过度神话自然,认为自然是一种“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 [11] 。马克思认为只有科学的进步才能使人摆脱对自然的蒙昧状态,实现对自然力的充分认识和合理利用。随着物理学、生物学的发现,自在自然部分转向人化自然,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技术科学化直接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应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机器作为人智慧的凝结体现了人对自然力的超越,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蒸汽、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相对减少劳动时间,节约生产资料。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丰富人对自然的认识,帮助人们把握自然规律,从而使人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深化对自然力的应用,以创造更多财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关系。

然而在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下,科学技术在资本意愿的统摄下成了满足其无止境致富的手段,资本家沉溺于对自然胜利的沾沾自喜,从过去的崇拜自然、尊敬自然变成了妄图征服、主宰自然。在对自然贪婪和无节制的索取下,自动机器体系不断发展扩大,生态破坏也同生产力一样呈指数型增长。“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12] 。资本为了实现自我增殖对自然限度的忽视不仅造成了资源短缺,甚至对人本身也造成了巨大破坏。过于密集的机器厂房、生产空间里空气阳光的匮乏、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和高速运转的机器使得工人时刻处在危险状态。人本主义下科学中对自然改造的自我约束力被资本主义视角下资本无限制自我扩张的贪婪所取代,人与自然关系更加紧张。

4.4. 精神奴役与文明进步之背离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机器等科学技术不仅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革命,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变革。科学的发现和传播摧毁了神学、宗教等唯心主义落后的观念,冲击了人们旧有认识世界的方式,“自十八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大工业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道德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和夜的界限,统统被摧毁了” [13] 。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产生变化,人类社会文明在对自然力的认知加深和人类社会形成史的最新发现下不断发展。同时在纵向上,现代交通技术的发现使人类文明开始具有世界性,一定区域内的文明得以横向交融。因此,科技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推进道德伦理等系列思想观念的更新,机器也在不断改善人类的知识语言和文化生活。

然而在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下,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标志的机器将儿童拖进生产间,人为的造成智力荒废。男女儿童从幼年起就被各种下流话耳濡目染,男女混住在一起,最基本的礼貌和文明荡然无存。少女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端庄廉耻,她们无知、放荡成性,陪男人上酒馆。在自然明白自己是女人前,她们就变成了穿破烂衣服裸露大腿、出言不逊的女孩。由于对妇女儿童的剥削,工人不惜出卖妻子儿女,贫困的父母依靠牺牲孩子获得更多的东西。工人对孩子们的冷漠自然也造成孩子对双亲的漠不关心和不闻不问。工人把这种堕落视为理所当然,要感化工人,“简直比感化魔鬼还难!” [14] 。此外,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不止使工人阶级道德堕落,还使资本家更加背离人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帮扶的美好品德被金钱利润关系取代,社会的美好风尚被消解为残酷竞争和自私冷漠的交易。这种唯我、利己主义把人与人相互割裂开来,包括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整体降低。

5. 马克思批判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认为要规避机器造成的系列现代性危机,关键是要消灭资本主义这套建立在技术产品上的技术机制,将机器下降为手段,使人成为人。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如今仍释放着理论的光辉,在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树立新的机器观以及科技观。社会主义在信息化浪潮下若想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逻辑的超越,必须将科技朝着维护人民健康、实现人类解放的角度使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最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发展的异化和颠倒绝不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是存在暂时性。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马克思作为人本质学说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他一生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在需要层次中不仅有生存的需要,更重要是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是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统一,是人社会关系的普遍联系和丰富,是不以个人牺牲为代价的全体人民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这种发展为最高价值,在这种原则下才能保证人的主体性,规避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发展带来的片面和畸形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技发展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动力。要在刀刃上下功夫,主动与民生问题相结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满足人民生活发展需要、造福人类为价值旨归。科技发展要以人才为根基。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发展赋力蓄能。科技发展要落脚在人民共享科技成果上。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确保科技产品的现实可用性,提升人民在科技创新成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单个存在的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与之相联系的关系单独存在。在人类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上,人不断建立着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体,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指向人的共同发展和解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这种发展共同体逐渐迈向了虚幻共同体,建立在市民社会上的国家是虚幻的、抽象的。它只代表部分阶级的利益指向,这部分阶级用标榜自己代表全人类普世价值的假象来粉饰剥削和统治的真实面目。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推翻阶级统治的基础上,人们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15] ,只有把人们从旧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中解救出来,才能实现生产力更发达、人与人之间交往更亲密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各行业的联结。科技创新给全球各国创造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背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产生了跨越国界的零距离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6] 。我们党立志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更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弘扬人类价值,坚持科技创新全球化,推进解决世界性重要问题,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并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发展。

5.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产生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中介,科学作为自然力和人智力的统一加深了人改造自然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的意义被遮蔽,神秘性被消解,自然仅仅作为自然物的集合存在。人们只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自然力的应用,自然的发展不再由事物本身的规律决定,反而成为科学技术的外观被技术影响和改变。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必然会遭到自然反噬。马克思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协作者的身份在劳动过程中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建立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合作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路径。新时代要想规避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对科技应用的溢出效应进行人文控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要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齐头并进,坚持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以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动态关系为发展宗旨。要坚持以人文规范指导科技实践活动,健全科技文化制度体系、科技运行伦理规范,以科技发展的人道化需求促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4.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思想观念以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对生产方式的反映。这种思想观念铸就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对人的物质生活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资本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的关系主导,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马克思在揭露资本导致人精神生活萎靡,关系普遍物化的同时从分工、生产方式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和共产主义必将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阶级斗争消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我们要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把握科技发展大方向,保证科学应用不偏离,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红线生命线,让科技与文明“双引擎”并驾齐驱。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技“助推器”作用,以科技发展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大程度上造福人类。要打造科技赋能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延伸文明创新成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提效、文明行为养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4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00.
[3]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54.
[4]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1.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9.
[6] 亚当∙斯密. 国富论(上卷) [M]. 杨敬年, 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11.
[7]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331.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26.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29.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66.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4.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80.
[13]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20.
[14]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34.
[1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9.
[1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