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当中,家国情怀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价值也是十分突出鲜明。而一个人从小在长辈的引导下逐步认知、热爱自己的家庭,而后对维护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及人民,及至对于家国关系形成正确的理解,就是其内心深处家国情怀形成的过程。少年儿童作为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显然是必须的。但同时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对于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培养,更应该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
因材施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各年龄段在认知层面的差距,进行适龄教育。皮亚杰作为20世纪西方极富盛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套理论体系中,皮亚杰以年龄为纲将认知发展的水平划分为了四个阶段,该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我国因材施教理念的共振,所以这也为我们以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为基准,高质量培养其家国情怀的想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遵循。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往往需要通过动作来实现其对客体的适应。所以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进行心理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与适应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何先友,2019)。皮亚杰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发展需要先后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心智特点也具有独特性和阶段性。皮亚杰同时还认为四个阶段是连续发生、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一阶段进行改组,并以不断增长的程度超越前一阶段(陈瑞芳,郑丽君,2007)。而且四个发展阶段的先后次序始终保持稳定,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
2.1. 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起始阶段。从年龄的角度看,感知运动阶段就是人从出生一直到2岁的一个时期,其中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期和感知运动阶段后期两个部分。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前期的婴幼儿,只会认为自己眼前的东西是存在的,当自己眼前的东西不见以后,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已经消失。所以这一时期的婴幼儿主要会通过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的行为去获得一些对外界的基本认知,比如吞咽,到处触摸追逐抓取运动中的客体等等。而到了出生的9到12个月时,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客体永恒性,其个体认知水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也标志着其个体认知水平已经进入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所谓客体永恒性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已经开始认识到,即便某样自己见过的东西已经不在眼前了,它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并未消失不见。所以对这一阶段的婴幼儿,父母更应该在确保其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和好奇心,允许他们通过一些行为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探索欲望,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以增加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Kramer, 2014)。
2.2.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前运算阶段大约指从2岁到7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普遍都开始接受学龄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幼儿园时期。在此阶段他们大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语言或者符号手势,描述一些自己了解或经历的事情。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四个特点。第一就是思维的刻板性,也就是不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思维活动,只能是从某一个固定的方向或者角度去进行,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或者相反的方向来进行,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也就说明了其思维的稳定性还不够,对于物体一些要素的守恒性还难以形成初步的认知,所以这就是第二个特点即思维的不守恒性。比如同样数量的米饭放在不同的碗中,根据他们的认知,就是大碗里的米饭多。第三就是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中心性。当然,这里所谓的自我中心性并不能等价于所谓“自私自利”的负面评价,这一时期的自我中心性是指他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之时,往往都会基于自己的角度形成认知,并且会将这种认知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自我中心性一定要客观的看待,绝不能将之“道德化”(周芳,2015)。比如在这一阶段他们会认为自己拿不到的、放在高处的物品,父母同样拿不到。这说明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能力,但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进行认知,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性。第四个特点就是“泛灵性”,也就是所谓的万物皆有灵。比如他们会为枯萎的花朵而难过,会为踩过草地而自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植物都是有灵性的。这一特点也解释了为什么童话故事仅仅适合5~6岁的孩子去阅读。
2.3.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年龄看大概是7到11岁这样一个年龄段,对应的是小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然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不可逆性、不守恒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等,在具体运算阶段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但他们的思维总体上还不够灵活,心理状态起伏也比较明显,仍旧需要家校之间合作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Cao & Wang, 2020)。所以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就是如下的四个特点。第一就是思维具有可逆性。这一阶段他们已然形成了双向认知能力,比如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老师是王老师,王老师的学生是自己”;但在前运算阶段,可能他们只会认识到“自己的老师是王老师”。第二就是他们对物体的守恒性形成了初步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物体的长度、体积等要素具有稳定性,不会再认为“大碗里的米饭多”。第三就是思维层面的“去自我中心性”。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换位思考。比如这一时期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拿不到高处的物品但父母却可以拿得到是因为父母个头比自己高。第四点就是他们可以根据一些具体的事物进行一些逻辑推理,但那些抽象的、假设的逻辑推理,或者说脑海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架构,对于尚处具体运算阶段的他们而言来说,还难以做到。
2.4. 形式运算阶段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是一个人认知发展的第四个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所对应的年龄段就是11岁之后直到成年,这一阶段总体已经进入了中学时期。在形式运算阶段的前期,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演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或者在脑海中建构一些假设的情境;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后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就会逐步趋近直至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所以在形式运算阶段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就是掌握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可以理解命题之间的关系。比如证明题逆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通过假设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第二就是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正如为什么我国在数学的教学中,一直到中学阶段才会正式引入代数的教学,因为代数最大的特征就是抽象,在小学阶段及以前他们很少可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代数自然也就难以学习。第三点是思维开始越发灵活。这也就说明了他们不再循规蹈矩的做一些事情,也不再刻板的遵守规则。他们会根据自身尚不成熟但已经开始独立的认知,去提出一些想法并尝试着去实行,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决定都是不成熟的或者说违反规则的(Suzuki, Megumi et al., 2021)。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叛逆期往往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家国情怀培养的启示
家国情怀做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先国后家、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杨清虎,2016)。前文已经提及,考虑到少年儿童这一群体的可塑性,所以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当今弘扬的家国情怀都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去剖析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而阶段性做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最为明显的特征,为家国情怀培养所带来的启示就在于: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层次的少年儿童,一定要要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引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刘茹月,杨李娜,2020)。在将具体培养过程和“四阶段论”一一对应以后,主要可以表现为家国情怀培养的播种期、萌芽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四个阶段。
3.1. 感知运动阶段——培养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感知运动阶段是家国情怀培养的播种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还没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家庭是他们在这一阶段最为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这一时期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尤其是在孩子出生第一年父母的照顾行为对他们心理生活的发展,可谓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Kupfer, Bernardino et al., 2015)。前文已经提及,进入感知运动阶段后期的婴幼儿会形成客体永恒性,所以对处在这一阶段的婴幼儿,首先要引导其形成最基本的家庭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始终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并开始爱护自己的小家。具体来说就是父母之间首先要和谐相处,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尽可能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而后父母还要保障婴幼儿生活起居和生活环境的质量,以此保证其心理状态的稳定性(Takeuchi, Wada et al., 2014)。这样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他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他们始终都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逐渐形成家庭归属感,当进入到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即将进入前运算阶段之时,家长就要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爱家情绪,以身作则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家庭很温暖很友好,自己需要热爱维护所处的家庭,需要和自己的家人共同把这个家庭变得更好。这样一来,他们对家庭的认同感也就形成了。
3.2. 前运算阶段——培养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前运算阶段是家国情怀培养的萌芽期。在此阶段的儿童普遍都会接受学前教育,也就有了人生中初始的同辈社交圈。在以往传统的学前教育中,通常会采用成人的思维对孩子进行教学,甚至导致超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杨晓潜,2016)。所以就要以家校合育为基本模式,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幼小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Liu, Rahman et al., 2021)。在家校联动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也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地方是中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后在形成基本的国家归属感后,就要逐步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前文已经提及,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普遍具有自我中心性。所以作为教育者一方面可以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可以获得现在的生活环境,其中很大程度上都和国家的付出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游戏中尤其是在前运算阶段的游戏中,儿童可以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的情感。所以在这一阶段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儿童自己在游戏中感悟国家的强盛,引导他们形成基本的爱国情怀,牢固树立起国家认同感(王婵娟,2016)。
3.3. 具体运算阶段——引导树立先国后家的价值观念
具体运算阶段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发展期。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上小学以后,他们基本都掌握了简单的家国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不断创新德育方式以提升其道德素养(Zhang, 2022);另一方面在提升道德素养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其认知层次的特点,逐步引入家国情怀中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帮助他们理解“为国家尽忠就是为家庭尽孝”以及家庭和国家之间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共同性。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其理解为什么说“‘家’和‘国’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例如组织观看主旋律影片的方式就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家国之间的共同体关系。这样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起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意识和观念。
3.4. 形式运算阶段——引导形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就到了家国情怀培养的成熟期。这是一个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逐步趋近于成年人的阶段,但同时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也面临着叛逆厌学等现实问题,所以稳定住他们的情绪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干预为他们带来开心、乐观等积极情绪,同时减少负面情绪(Raftopoulou, Karakasidou et al., 2022)。前文已经提及家国情怀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当中要求最高也相对抽象的就是要领悟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要有一种对家庭、社会、国家还有民族的认同感,要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承担起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一份责任。但考虑到这一思想的抽象性,所以必须要等到个体的思维能力足以进行抽象推演,也就是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时,才能通过授课,户外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感悟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
4. 结语
诚然,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到形式运算阶段结束,也就是认知水平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以后,家国情怀培养的基本环节就已经完成了。但是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即便认知水平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依旧是要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家国情怀,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融入到生活中,以家国情怀为养料不断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