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和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仁爱”“兼爱”“慈爱”“慈悲”等观念蕴含了丰富的“利他”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教师群体厚重的价值皈依。根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挖掘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下中国教师的“利他”特质,促使教师树立中国化时代化的“利他”“利己”观念,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队伍素质的理论和价值支撑,是新时代办好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问题。
2. 教师“利他”特质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利他”就是要帮助他人,帮助他人获得利益,增进他人的幸福感。“利他”概念被创造和明确使用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探讨就已经存在着大量“利他”思想的探索与考究。古时所探讨的“利他”可能被其他词语代替,如儒家的“仁”“爱”“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慈爱”,佛家的“慈悲”等。它们都强调了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和考虑,增进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体现了“利他”的本质和对“利他”思想的宣扬。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影响非常大的主流意识。“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甚至学者直接把儒学与仁学等同起来,儒学即仁学。何以为“仁”?《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 。仁就是要有爱心,懂得去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明确提出“仁者爱人”这一说法 [2] ,指出君子把仁爱存于心,爱护他人。儒家先哲提出的“仁者爱人”突出地表现了“仁”“爱”的基本价值意趣以“利他”为取向。
墨家的诸多著述中也展示了“利他”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兼爱”。墨子提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主张消除血缘亲疏的差别,打破等级尊卑的界限,人人平等和博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如己 [3] 。
道家经典《度人经》中有云:“齐同慈爱” [4] ,即是告诫人们要同等地、没有区别地以慈祥和善心去对待他人和他物,同等地关爱他们。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上善若水”,水滋育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所以水最接近“道” [5] 。这种利他性,是“道”的根本品性,也就是“上善”的“德行”。一个修行者要从修“善德”开始,做好事,为社会、为民众做贡献。道家这种慈爱和同、济世利人的主张同样体现“利他”思想。
此外,佛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其中的“化众生”,就是“利他”。佛教《无量寿经》有云“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6] 。“利他”是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众生的特征。佛教由慈悲平等,容忍布施的理念而产生“利他”。
3. 新时代教师的“利他”特质及其关系构造
3.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利他”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利他”思想,这些思想由古至今以不同的理念和形式影响着中国人。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要求来看,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本质就是“利他”的。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给学生传授使学生受益的知识,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教师的本职工作首先就规范了教师的行为和行动的利他性。教师的神圣,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他的利他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功德无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语,经典犀利地表达了教师的“利他”特质。
3.2. 教师“利他”的关系构造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给学生们传授知识,从而建立起“利他”的关系,展示现出“利他”的特质。由于教师最直接、最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教师的“利他”特质主要经由师生互动来呈现,最直接、最显著地体现在学生身上。
教师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教师群体身处在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下,也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跟他们产生互动,其中也体现了“利他”性。如学校范围内,教师对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对学校发展做出的努力和奋斗,教师对社会的服务活动,无疑都展现了教师对学校和社会的促进。因此,除了主要对学生“利他”外,教师对学校、社会也呈现了“利他”的特质。如图1,教师的“利他”关系体现在三个点:学生、学校、社会。教师“利他”主要对象是学生,其次是学校和社会。教师作为教育的枢纽,将学生与学校、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在学校教书育人,为国家社会育才。教师的“利他”特质对促进建立和谐的社会共同体贡献着重要力量。

Figure 1. Teachers’ “altruism” relationship structure
图1. 教师“利他”关系构造图
4. 新时代发展:以“利他”为落脚点的“利他–利己”螺旋上升
“利他”就是有利于他人,具体可以从动机和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动机和行为是保持一致的,即利他的动机导致了利他的行为结果。但是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动机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处于利己的动机而最后产生利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利他”动机的探讨是有分歧的。儒家主张不为己的纯粹性无私利他。孔子提倡“仁”,强调要去除自己的私利,单纯从他人利益的角度去帮助他人,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增进他人的利益,如“舍生求仁”。正如郭沫若也明确支持这一“仁”的观点,“仁”就是克己为人的利他,为大众献身 [8] 。佛家的“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先有自利才有利他。如唐代伽才《净土论》所言,“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9] ,认为由于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慈悲,才能真正利他。道家和墨家也主张不为己的利他,但修炼的终点是有利于己。老子有言,“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软?故能成其私。” [10] ,也正如《道德经》所言的“以无争争,以无私私”,圣人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以无私利他的心去面对世界,自然能够成就自己最大的私。墨家言论也是异曲同工,墨子主张爱人如己,“为彼犹为已也” [11] ,人人互相帮助,视人如己,这样不但利他,其实也正是利己。墨家利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自己本身的发展。
基于传统文化中对于“利他”的争论辨析和探讨,我们需要汲取其精髓,弘扬“利他”精神,正视“利己”观念的提出和重要性。新时代的发展契机下,我们也同样不可否认教师实现“利己”的话题探讨。再加之随着世界的开放和包容,多样文化和价值观呈现在广大教师群体面前,这对传统的“利他”道德价值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利他”观念可能面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多样化冲击。新时代教师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菁华,弘扬“利他”精神,正确看待和处理“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呢?基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利他”的特质,新时代教师群体必须承认,“利他”是必然要求。只要你成为一名教师,遵守师德师风,那你就必然具备“利他”的特质。可以说,教师的“利他”特质是确定并且长期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不能实现“利己”。相反,教师的“利己”立足于“利他”而自觉衍生和实现。
新时代教师的“利他”特质应有两个特点。第一,教师的“利他”不是单向终止,而是在双向建构的过程中,自觉产生利己效应。比如,教师在与学生建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利他”,学生也直接或间接对教师“利他”。那对教师而言,就是因“利他”而自觉实现“利己”。“自觉实现”,指的是教师并未有“利己”的动机和行为,而是在自己“利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并且在往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利他”和“利己”也在不断地双向建构。第二,“利他”和“利己”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进阶的“利他”和“利己”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总言之,新时代新征程中,教师的“利他”特质,不是传统的照搬,而是在传承中发展。教师以“利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利他–利己”的螺旋式循环上升。教师始终以“利他”为本职、初心和价值终点,身怀“利他”之心,成就“利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5. 新时代教师“利他”的启示和思考
5.1. 避免行动的“涉他”局限性
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从社会科学的机制视角解释社会行为,其中分析了“利他”的动机和行为,针对“利他”的动机提出了“涉他(other-regarding)”概念,认为有些“利他”其实并非真正利他,而仅限于“涉他”,从而对真正利他与伪装利他进行区别与阐释 [12] 。举个例子,比如高中老师为了学生高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牺牲”也许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与老师自己的福利联系太紧密了,这个“牺牲”让老师和学生的境况都更好,那么这个就是“涉他”动机。真正“利他”的情形是,当教师不需要学生的高考好成绩来加持自己,而是相信学生能更好,费时费力不辞劳苦地为学生高考而努力。不可否认,动机是“利他”还是“涉他”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难以分辨和区别。但教师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将“涉他”作为一种警示,做到真正“利他”。
5.2. 促进教师行为的有效“利他”
21世纪兴起了“有效利他主义”的社会运动,美国哲学家彼得·辛格是其主要的理论倡导者之一。辛格从效益主义哲学的传统中汲取灵感,主张从各个层面和各个职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大化每个人给社会带来的正向改变。简言之,这种“利他”首要关注是尽其所能而行最大的善 [13] 。这也为教师的行为和实践提供了启发。从教师的职业角度来看,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利他”,即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校谋得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并且有效“利他”主义者,往往不觉得自己是做出了“牺牲”,相反,他们更加体会到成就与个人幸福,感觉自己的生活更加丰沛,获益良多。“有效”利他没有明确否定“利己”,否定自我利益,而是主张对真正自我利益的另类理解。教师愉悦地心怀“利他”初衷,付诸教育实践,实现有效“利他”需要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增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吸收和应用,促使学生的不断成长,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有效“利他”。
6. 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其内容保持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它具有巨大的渗透力。教师群体植根于中国大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发展教师群体的“利他”价值意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利他”特质,落脚于“利他”而自觉实现“利他–利己”的螺旋式上升,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指引,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